陕北红色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摘要:红色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整合红色村庄的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前,陕北革命老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革命文化积淀深厚且颇具特色,红色旅游品牌优势突出,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显著优势条件,但仍面临着诸多的开发难题,存在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等现实阻碍。因此,文章基于陕北红色印记特色乡村普查,进一步研究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村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一系列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深厚的历史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红色革命村庄记载红色足迹,红色革命足迹蕴含红色历史,红色革命历史熔铸红色基因。202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广发展红色旅游等举措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陕北革命老区应充分挖掘、活化与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抓住契机,以农文旅融合为基本方向,推进红色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机融合,加快陕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步伐。
陕北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文化的资源优势
红色革命乡村文化资源丰富
陕西省文旅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陕北革命老区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组织的遗址991处,纪念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活动的场所450处,重要革命领导人故居318处,烈士陵园126座(包含无名烈士墓数座)。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延安市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是中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延安市共13个区县,经调查梳理,具体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划分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数据资料查找与整理,建立了陕北红色乡村资源案例库,案例库数据显示整个陕北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村庄共计124个。
陕北革命老区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涵盖多种类型。其中,以延安市红色村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机构旧址所在村庄共63个、重要会议旧址所在村庄9个、重要人物故居所在村庄14个、重要历史(革命)事件发生村庄21个、战役战斗遗迹所在村庄8个、烈士纪念地所在村庄5个。陕北革命老区的红色村庄资源类型划分清晰,不同类型的红色村庄文化资源见证了党的领导人在陕北革命老区生活和战斗过的光辉事迹,蕴含深厚的革命历史价值。
红色革命文化积淀深厚且颇具特色
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所在地。2015年2月13日,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甘宁革命老区“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2]。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本理论的分析视野看,村庄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化资源[3]。在陕北革命老区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不胜枚举,如一系列物质文化,包括延安市的宝塔山、清凉山以及革命时期存留下来的数量众多的革命旧址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陕北说书、信天游、腰鼓等传统文艺形式都被赋予了革命内容,成为传播革命思想、激励群众意志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陕北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文化根植黄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红色特质的革命精神文化,如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等,具有历久弥新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品牌优势突出
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品牌优势突出,其红色革命文化影响深远。以延安市为例,其作为革命圣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已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陕北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
基于此,延安市文旅产业基础较为优渥。在相关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延安市坚持打造“民族圣地,红色延安”品牌形象,形成了一系列红色旅游品牌,主要包括圣地河谷金延安旅游园区、延安红街,以及《延安保育院》《延安 延安》《再回延安》等红色主题演出。这些红色旅游品牌将红色革命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模式。陕北革命老区成功将丰富的革命历史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陕北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难题
红色革命村庄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
其一,红色革命村庄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如何开发和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如何保护和修缮乡村红色革命文物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红色乡村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陕北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文化有着全国其他乡村无可复制的特点,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开发路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一些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村庄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但是存在地理位置偏僻、保护措施缺乏、村民重视程度较低等问题,难以进一步挖掘其内涵。
其二,对于红色村庄的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大多数红色革命村庄不能很好地将红色文化与民间艺术、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以秋林抗战纪念地景区为例,由于常住民较少、旅游开发动力不足等因素,该景区的旅游模式仍停留在简单的参观、拍照、讲解等传统模式上,并没有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加工。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导致游客缺乏体验感和参与感。这不仅是该景区存在的问题,也是陕北革命老区多数红色村庄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通病。
资源较分散且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一,陕北革命老区的红色乡村资源分布不均衡。红色乡村分布较为分散,空间关联性较弱,无法形成资源合力。以延安市为例,其红色旅游景区网络格局总体呈现“南冷北热”、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景区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点与点之间联系的程度较低[4]。一些名气较高、发展较好的景区未能带动邻近的红色乡村协同发展。
第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交通设施方面,一些红色村庄地处偏远的山区,道路狭窄崎岖,交通设施条件较差,并且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连接不够畅通,需要多次换乘交通工具,缺乏较为便捷的交通线路。在配套设施方面,住宿设施不够充足,高品质的酒店与民宿较少;餐饮场所屈指可数,饮食特色也大多属于陕北当地特色,难以满足外地游客多样化的饮食需求。此外,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厕所的数量不足,卫生条件较差;停车场的容纳数量有限,停车不便捷;景区的指引标识不够完善等,给游客带来较差的游览体验。
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陕北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文化内涵丰富,但是在宣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利于红色村庄文化的传播。首先,受制于村庄内部红色文化分布范围较小,红色文化的内容较少,内涵不够丰富和深刻,宣传抓手成为无源之水,导致官方层面内容创作宣传较少[5]。其次,目前的宣传模式还停留在简单的讲解以及文字、图片展览等基础层面。部分村庄的红色文化资源仅仅以纪念馆、陈列馆和革命旧址的静态景观形式呈现,没有将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融入红色村庄的宣传中。宣传内容缺乏互动性,使游客难以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形式过于走马观花,缺乏体验感。宣传推广的方式过于简单,存在同质化问题,创新性不足,未能突出陕北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文化的特色。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受制于陕北革命老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因素,大部分山区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发展,乡村地区老龄化趋势愈发严峻。大多数拥有红色文化遗存的村庄留下的更多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及留守儿童。这导致村庄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
二是即使部分乡村的红色文化景点得到开发,这些景点的服务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农户或者临时性人员,存在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有限、专业素养较低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由于人才引进制度不完善,难以吸引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加入。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忽视了与当地高校合作的重要性,忽视了高校老师以及学生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陕北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充分挖掘红色村庄资源,创新开发模式
首先,加大对红色乡村资源的挖掘力度。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红色文物保护政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红色革命旧址和文物进行修复与保护。同时,将红色村庄文化资源与乡风文明建设相融合,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义与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6]。将红色村庄文化贯彻到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提高村民对红色乡村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增强其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红色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其次,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模式。红色村庄要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自然人文和乡村产业,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创新型的红色旅游项目,如体验红色剪纸,安塞腰鼓、情景剧场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打造个性化的红色旅游项目,为游客制定专属的旅游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积极运用AR/VR等现代技术,让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
推动景点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针对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村庄资源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第一,应该进一步优化红色乡村旅游景点的网络布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发挥知名度高的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内景点的协调发展。可以开发旅游专线,减少换乘次数,提升游客的出行效率。第二,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红色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偏远的农村和山区的道路进行维修升级,改善路面情况。积极引进投资,学习借鉴有益的合作运营模式,支持高品质的酒店和民宿的建设,满足游客的需求。增加公共厕所和垃圾桶的数量,为游客提供便利。扩建停车场,为游客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在景区内设置清晰完善的指引标识,方便游客导航。
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红色乡村文化传播
其一,对于红色资源的宣传应该找到宣传抓手,对红色村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为宣传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政府部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红色村庄的历史进行研究挖掘,邀请革命烈士及其后辈参与红色村庄故事的记录工作,将收集到的红色革命故事进行整理和出版,对相关红色事迹进行渲染与升华,采用动画视频、漫画等方式进行呈现,进一步推动红色村庄文化的传播。
其二,宣传模式也要进一步创新。利用好现代数字传播媒介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制作有趣的宣传内容,如拍摄情景短剧、制作红色文化知识科普动画等,推动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与红色村庄文化相关的网站、App等,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在线上就能够体验到丰富多彩的红色村庄文化。同时,大力宣传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设立红色文化产品商店,以“动态+静态”模式促进产品流通。例如,在革命纪念日等时间节点采用烈士故事展示等形式吸引公众,打通红色文化资源与公众之间的壁垒,使公众零距离接触红色文化衍生产品,从而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7]。
健全人才制度,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相关部门要健全红色文化人才的引进制度,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利用、宣传推广、文物保护等工作,进而推动红色村庄资源的整合,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新一代有志于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才发挥才智。对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并增强其服务意识。同时,可以遴选红色文化素养高、能讲好故事的优秀人才,组建红色村庄文化宣传大使队伍。这不仅有利于推进红色村庄文化宣传队伍建设,还有利于乡风文明向好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物质“塑形”和精神“铸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精神面貌[8]。此外,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让高校教师与学生参与红色村庄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为红色村庄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新颖可行的建议和方案。
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村庄资源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这些具有红色文化的村庄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光荣历史,是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物质财富。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村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只有将红色资源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使其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从而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3]高春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红色文化价值实现策略[J].农业经济,2023(04):62-64.
[4]鲁昕童.红色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以陕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为例[J].中国市场,2024(27):71-74.
[5]桂峰兰.文旅融合视域下整合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J].农业经济,2023(05):137-139.
[6]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求实,2019(02):86-96+112.
[7]孟萍.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4(S1):24-29.
[8]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价格月刊,2018(09):90-94.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