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陕西乡村振兴

时间:2025-04-10 14:14:00来源: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文字:张 媛

  摘要:文体旅融合发展涵盖了以文化为内核、体育为引领,依托旅游载体的合作模式,立足陕西省乡村振兴的现状,通过SWOT分析,阐述其在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具体发展。文体旅融合发展旨在传承乡村文化,打造乡村康养休闲优质品牌,推动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依托数智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事业一路向前。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2023年4月23日,《陕西省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改革。2024年1月9日,《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要做大赛事经济,完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推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户外运动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体育+旅游”的模式,实现文化铸魂、旅游兴业、体育强国,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发展。

S(优势):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陕西乡村振兴的优势

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占据得天独厚的区域地理优势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中心,八百里秦川延绵不绝,陕北的黄土高原、关中的平原、陕南的山区盆地,共同构筑起多姿多彩的陕西。陕西省连接着东中西部,贯通南北方,在交通、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陕西省接壤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共8个,分别是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西北地区的引领者,咸阳国际机场的建设发展及投入使用,使道路交通运输网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了以陕西省为中心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多维发展模式。这里地形地貌多样,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为陕西省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

自然地理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交相辉映,共筑大美陕西

  陕西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二者共同发展,形成集生态、文化、旅游、体育等于一体的综合发展趋势。陕西省地处三秦大地,拥有江河湖泊等众多水域,以及珍稀动植物、山岳湿地和峡谷瀑布,共筑生态、绿色、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秦岭、华山、太白山、黄河、汉江、红碱淖、瀛湖、汉中盆地、金丝峡、壶口瀑布、渭河湿地、汉江湿地、柞水溶洞、浐灞湿地公园、关山牧场、秦岭国家植物园等,这些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陕西省的文化旅游、户外运动和体育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平台,有助于打造地方特色的文体旅产品和文化项目。

  陕西省是周秦汉唐的历史承载之地,见证了黄河流域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晨钟暮鼓、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半坡遗址、大明宫遗址、黄帝陵、乾陵、法门寺、大慈恩寺、西安碑林等。民俗文化有陕北剪纸、安塞腰鼓、秦腔、华阴皮影、凤翔泥塑、耀州窑陶瓷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有延安革命遗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陕甘宁边区革命纪念馆等,这些地方均展现了陕西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资源为陕西省的文化旅游、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等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W(劣势):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陕西乡村振兴的劣势

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与转化不足

  陕西省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对其开发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深度挖掘其内涵及精神。部分文体旅产品和项目同质化严重,形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失去了独有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无论是乡村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损害文化遗迹、资源流失等情况,缺乏有效利用及保护。文体旅资源融合转化艰辛,难以形成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和文体项目。缺乏品牌支撑的文体旅项目无法实现文化资源到经济创收的效益转变,导致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动力不足,难以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建设以及健康生活的需求。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薄弱

  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且滞后,与文体旅项目配套的交通、餐饮、住宿、休闲项目、娱乐活动等服务发展不完善。部分地区的交通网络覆盖不足,道路设施差,道路安全无法保障,直接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乡村的住宿条件相对于城市中设施完善的酒店而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餐饮购物服务水平较低,卫生条件堪忧,娱乐设施安全保障不到位,医疗救助设施缺乏等,无法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出行体验。此外,服务意识薄弱、信息检索及导引不便捷、基础服务欠缺等,都难以满足文体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游客需求,最终导致已建成的项目无法吸引游客,新建项目不具备竞争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文体旅人才短缺,创新性发展不足

  文体旅融合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支持。乡村地区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缺少专业的体育人才设计体育项目,无法推广体育赛事发展;缺少旅游人才规划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现有项目的科学性以及服务性不足;缺少专业的文化人才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及项目。面对文化、体育和旅游的发展,三者各行其道,难以形成有机融合发展的模式。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性不足以及人才匮乏的局面,无法打造高质量且具有竞争力的项目。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滞后

  部分乡村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中未能注重品牌意识,缺乏对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等进行科学的营销和合理的定位,忽略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文体旅品牌形象未能建立标识系统,知名度和传播度较低。一些乡村地区在文体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传统的宣传营销方式,海报张贴、人际传播等,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手段,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和营销手段,导致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文体旅融合发展未能推陈出新,对于既往游客以及潜在游客,吸引力较低,市场开拓及创新发展增速缓慢。

O(机遇):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陕西乡村振兴的机遇

政策支持,实现多元化的产业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项目。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了专项资金,每年投入数亿元,用于支持文旅项目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同时向文体旅融合项目倾斜,助力产业融合发展。西安市印发《关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等,布局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旅游赛事给予资金补贴。宝鸡市围绕周秦文化、民俗文化,制定《宝鸡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一批文体旅综合体,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激发出新的活力。各级政策支持保障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总方向,为其地域化、特色化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

文化传承与资源整合,建设美丽乡村

  陕西省地跨三秦,拥有被称为“中华龙脊”的秦岭山脉、“母亲河”黄河,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等自然景观。天然地形地貌、水文地理为乡村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依托现有的山水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陕北黄土风情、关中田园风光、陕南茶园景色,充分利用周边乡村发展生态旅游、户外运动等项目,如徒步、登山、露营、越野赛、龙舟赛等。

  陕西省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周秦汉唐文化以及各类民间非遗艺术、民俗文化、传统节庆等。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结合,开发相应的体育运动及体育赛事,形成独树一帜的文体旅综合项目。乡村振兴发展依托历史遗址、古村落文化和非遗技艺等,尤其是已经享有盛誉的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华县皮影、丹江漂流、照金滑雪、岚皋“村BA”等,以优质品牌文体旅项目形成宣传阵地,吸引游客,提升文化价值和乡村知名度。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关注新时代的消费需求,重点拓宽运动项目产业的辐射面,不断发挥运动制造、户外探险和农耕观光等行业的旁侧效应,进而实现多维可持续并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旅游减贫[2]

文化创新,为百姓安居乐业打造精品文体旅项目

  在体育赛事方面,自“十四运”在陕西省成功举办以来,体育场馆设施水平有所提升,各项赛事发展持续发力,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环秦岭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不断升级。体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和新动能,它是一种以体育资源为载体,以旅游方式为导向,两者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业态,是满足人们对美好体育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3]。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依托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结合农业、美食、赛事、演艺、观光、教育等领域,吸引投资者聚焦视线,共同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弘扬乡土文化,打造优质品牌,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发展文体旅融合项目等,铸就“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优质品牌,从而实现乡村发展新业态。坚持群众主体,丰富旅游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文旅融合,引“流量”变“流量”,丰富市场的供给类型,推动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

  依托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发展新场景。随着文体旅融合项目的逐步落地,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包括导游服务、旅游策划、体育教练、健康指导、手工艺品制作、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商业服务、角色扮演等。文体旅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相关工作,参与具体融合产业项目,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发展。

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建设迈入信息化时代

  通过对数字赋能、媒介传播、合作模式等方面的探索,连接城乡,破除壁垒,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品牌。选择文旅发展较好的地方,改建运动场地,策划相应的体育项目。总结区域地理优势,分析发展瓶颈,寻找适合乡村特点的体育赛事及活动。精准定位受众的喜好,利用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图文分享、搜索引擎等形式,在算法推荐的基础上,推荐感兴趣的陕西文体旅项目内容给目标用户,在拓宽市场渠道的同时提升产品的曝光度和市场份额。

  在体育运动中,智能设备可实时监测游客的各项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运动及服务保障。网络及移动终端可支持在线客服和投诉处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及时反馈游客的需求和问题,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值。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文体旅项目统计游客数量并及时反馈道路交通情况,在智能导览沉浸式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信息服务的能效。

T(挑战):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陕西乡村振兴的挑战

  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落地乡村对于打破乡村“振而不兴”的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助推协同发展、打造特色乡村,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有重要意义[4]。文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总结其深度合作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面对数智时代的强势发展,综合分析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体旅项目,游客可通过智能终端引导远程领略陕西乡村魅力,增加线上预订、智能视觉体验等模式,提升订购便捷性。根据大数据精准分析游客需求,增加相应的文体旅项目,如乡村骑行、徒步探秘、山地马拉松、栈道游走、龙舟比赛、营地滑雪、足球训练、水域漂流、越野赛跑等。多途径全方位实现文体旅项目的品牌宣传,重点打造优质文体旅项目,实现文化、体育和旅游的三位一体综合发展目标。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陕西省文体旅融合发展聚焦于产业升级改造、乡村环境治理、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特色化建设、文体旅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及引进、打造优质品牌营销矩阵、多层面开展市场推广和宣传等。要针对民族文化、特色美食及农产品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及赛事直播,创新活动及比赛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展现当地的人文风情,回归体育、文旅消费和生活的本质,结合民族服装秀、民族特色产品、民族特色美食,实现各产业的交融[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的战略中心逐渐转移到农村,加快社会化的进程,激发和点燃农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争取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文体旅融合开拓创新发展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整合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户外运动、体育赛事、健身设施等活动,打造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特色小镇等项目,综合设计、科学规划,致力于乡村文明建设以及文体活动可持续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以后,会寻找更高阶的精神需求。当下,文体旅的融合发展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及对健康生活的追寻。文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旨在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帮助文体旅融合发展成为带动地区旅游市场繁荣、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田文苗,刘俊霞,景国文.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岭北麓农商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03):131-137.

  [2]盘劲呈,胡洪基.国外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08):679-683+688.

  [3]王石峰,夏江涛.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模式选择与推进思路[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8-14.

  [4]王会娟,刘园园.乡村振兴视域下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5):77-79.

  [5]谭红艳.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商直播+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2):76-78+81.

  [6]李自燕,吴广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体育风尚,2023(02):122-124.

  2024年度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陕西省文体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项目编号:20240655)。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