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

时间:2025-04-10 14:05:48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文字:陈伟

  摘要: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系统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梳理了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有效的教育路径,旨在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形成“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格局,培养出更多适应乡村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乡村振兴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当下人才供需失衡问题突出,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因此,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显得尤为重要[1]。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师资匮乏、模式单一、内容片面以及效果欠佳等问题[2-3],这些因素制约了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项目选择、资源整合、团队协作以及风险应对能力,不仅阻碍了他们在乡村的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因此,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高校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高校应主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形成“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格局,以此提高大学生与乡村发展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与此同时,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解决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在乡村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原动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4]。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在乡村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乡村振兴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持续发展。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特性、功能以及价值。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发展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高校作为教育主体,需要结合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市场洞察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制订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乡村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应积极参与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乡村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满足乡村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产业推动功能,可以助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学生凭借所学知识,引入新兴产业,如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文创等,可以为乡村经济开拓新的增长点,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多维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其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市场开拓、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乡村储备大量优秀人才。

  最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缩小城乡人才质量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开发文旅项目,让乡村文化重焕生机,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5]。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难题,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而且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助力高等教育革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需借助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结合乡村建设发展需求,明确自身性格特点、专业特长以及职业规划,找准自我定位。指导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乡村创新创业信息,掌握契合乡村的求职与创业技巧。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技能以及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契合乡村发展的个性化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专业特点,推荐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电商运营等岗位方向;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结合乡村文旅资源,规划打造特色民宿、乡村研学基地等创业项目,帮助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有助于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培养出的人才贴合乡村发展建设需求。及时开展乡村就业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解答学生在乡村创业政策、创业资金筹备、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助力大学生顺利投身乡村建设。这不仅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吸引更多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优质生源,还能促进学校与乡村企业的合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指导教师要根据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乡村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创业方向,快速融入乡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这既能减轻大学生个人和家庭的负担,又能减少因就业困难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在乡村创业,既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又能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例如,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大学生凭借自身知识与技能,可以在乡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光发热,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投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人员多为学工教师,主要包括辅导员以及高校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尚未组建起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各高校年轻辅导员占比较大,他们初入职场,在忙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兼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于精力有限,他们难以抽出充足的时间深入钻研创新创业教育,也缺乏相应的经验,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指导质量不佳。此外,部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所指导学生的专业不匹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在乡村的就业和创业方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高校完善的课程设置和系统的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该教育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然而,部分高校仅在大学生毕业学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和年级大会,授课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贴合乡村实际的创业案例引导。例如,在讲解农村电商创业时,若只是单纯阐述理论知识,而不结合农村电商真实案例,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要点。同时,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乡村企业、合作社等用人单位的合作不够紧密。虽然部分高校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了岗位实训场景模拟,但没有安排学生到乡村企业进行实地岗位实训。学生缺乏真实的乡村创业职场体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难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乡村创业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片面

  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仍侧重于讲解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分析就业创业形势以及传授就业创业方法,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乡村创业个性化指导、乡村就业价值观念引导、乡村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乡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这使得大学生对乡村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无法满足乡村创业的实际需求。此外,大学生在乡村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容易产生压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若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他们在乡村创业的成功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欠佳

  当下,部分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为突出,他们将大量精力投入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带来即时效益,对乡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过于注重量化考核教学成果,如学生的乡村创业项目成功率、创业收益等,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导致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考核结果,忽视了对大学生在乡村创业中所需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使得学生虽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在乡村实际创业的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优化“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思维观念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要在教育思维观念上进行革新,以更好地满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全新的教育思维,深入了解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多元创新创业方向,设计系统且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打破传统就业模式的束缚,引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平台,培养自我营销和自我创业的意识。例如,鼓励学生打造个人乡村自媒体品牌,推广特色农产品,开拓乡村农产品市场。培养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的意识,使其认识到乡村创新创业不仅能实现个人价值,还能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

打造“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打造“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由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校外基层创业的优秀企业家导师团共同构成,高校定期邀请校外导师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贴合乡村实际的创新创业指导[6]。另一方面,强化现有教师工作能力。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班,深入学习前沿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了解行业最新趋势,掌握实用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教师与乡村创业人员展开合作,基于乡村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与教材。通过参与乡村创业活动,教师可以积累实战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助力学生获取更多创新创业知识,打造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创新“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在教学形式方面,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模式,而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对乡村振兴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利用模拟实训,构建乡村创业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展针对性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着重提升他们在乡村建设发展方面的专项技能;组织乡村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现状,增强对乡村的了解。在教学渠道方面,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将乡村振兴相关课程纳入网络体系,学生可按需自主学习,储备知识。线下,根据学生特点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运用模拟面试、角色扮演等互动性教学方式,模拟乡村就业创业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乡村振兴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

扩充“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引入创新创业竞赛和就业实践活动。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鼓励他们围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领域挖掘创意,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乡村创业的热情与参与度。在就业实践活动方面,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大赛,让学生体验乡村企业运营;开展案例分析,剖析乡村创业具体案例,提升决策能力;开展职业访谈,邀请乡村创业人士分享经验,让学生了解乡村需求。此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调研和志愿服务,让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实际需求,为投身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完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借助互联网优化教学服务,依托教务系统搭建教学反馈平台,教师依据学生评价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精准帮扶特殊学生群体,为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开展一对一就业创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与乡村企业共同打造“网上实习实践基地”。持续优化实践教学质量,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回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以及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据此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探索,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尽管当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但通过优化思维观念、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创新教育模式、扩充教育内容以及完善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有效策略,可以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乡村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投身乡村,定能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廖凌风,朱游忧.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4,39(06):70-79.

  [2]徐天姿,祁丽,田风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3(01):110-114.

  [3]倪群.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27):93-94.

  [4]田勇.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3,50(01):70-72.

  [5]张馨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4(12):31-34.

  [6]李慧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07):276-279.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