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乡村小学美育帮扶的湛江实践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湛江地区小学美育课程对区域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关键作用,但存在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不充分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提出3C模式(合作、交流、共同体),以促进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的合作,构建有效的美育帮扶机制。该模式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促进其全面发展。3C模式能为湛江及其他相似地区美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近年来,乡村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学者、艺术家、政府、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的艺术乡建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与此同时,文化下乡、乡村艺课等乡村美育活动也层出不穷[1]。美育不仅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涵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高校对口支持乡村小学美育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在这一背景下,湛江地区乡村小学美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既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责任,又在推动区域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湛江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乡土文化在城镇化的冲击下,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这对小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以湛江地区乡村小学美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未来方向。通过对课程设计、师资力量、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一种新的美育帮扶模式——3C模式(Cooperation, Communication, Community)。该模式依托高校与乡村小学的合作、交流和共同体建设,力图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美育帮扶机制。
3C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3C模式(合作、交流和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植根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由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提出,强调知识的构建和学习过程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实现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步内化外部知识和文化[3]。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认知和理解并非孤立形成,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和交流而逐步发展。因此,3C模式通过合作、交流和共同体建设,将高校与乡村小学置于一个动态的互动网络中,使双方在共享经验与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文化认同感(见图1)。
图1 社会建构主义下3C模式的高校与乡村小学美育帮扶机制构(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合作:合作是3C模式的基础,指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建立的互助合作关系。在湛江地区美育帮扶实践中,合作机制能促进高校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知识传递,通过集体备课、联合教学和经验分享,乡村教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交流:交流是合作的前提和手段。高校与乡村小学的合作与沟通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深度的经验共享与需求对接。高校通过引入先进的美育理念,帮助乡村小学改善教学方法,而乡村小学则能向高校反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实际教育困境。
共同体:在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中,合作与交流是其核心要素,它们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成果共融。共同体的建设超越了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的单一合作,而是通过长期的互动与交流,逐步发展成一个共享资源和共创成果的教育生态系统。
湛江地区乡村小学美育现状分析
湛江地区虽然在地理和文化上具有独特优势,但美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美育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对美育地位的认知情况[4]。在乡村学校,美育往往被视为边缘学科,未能充分融入教育的核心体系中,这限制了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以廉江市为例,该市包括3个街道、18个乡镇和1个高新区,共计22个镇级行政单位。在这18个乡镇的乡村小学中,专业的美术和音乐教师资源尤为稀缺,这些课程往往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即便在条件较好的乡村学校,也仅由一名美育教师负责多个年级的美术和音乐教学。相比之下,城镇学校通常拥有一个由4名左右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他们不仅能够提供基础的美育课程,还能策划和执行多样化的课外美育活动。这种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性,不仅在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感方面造成了显著的城乡学生差距,而且对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制约。
二是财政投入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小学面临的问题。许多乡村小学面临着硬件设施老化和教学材料匮乏的问题,这不仅难以吸引专业美育教师的加入,也难以留住现有教师,导致课程设置受限,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三是尽管湛江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在中小学美育课程中的融入却明显不足。大部分学校依赖全国统一的教材,未能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美育教学中,导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淡薄。
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通过“美育浸润”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等核心素养,并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打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5]。这一政策为湛江地区乡村小学的美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3C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C模式在美育帮扶中的应用价值
新时代的乡村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应根据其发展现状深入分析问题及成因,研究合理的对策,切实在“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上下功夫[6]。这正是3C模式所追求的目标,通过构建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提升乡村美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确保这些教师能够在乡村学校中长期稳定地工作,为学生提供持续和高质量的美育教育。
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了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进而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交流机制的运作不仅能促进师资力量的提升,也能推动经验的共享,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体建设则为资源共享与文化认同的深化提供了持久的支持。
3C模式下美育帮扶机制的理论构建
在3C模式下构建湛江地区高校与乡村小学美育帮扶机制,需从理论上确保合作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该框架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由高校与乡村小学共同参与的合作组织,通过“合作”机制,双方可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任务,涵盖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各个职能层面,从而确保帮扶工作的系统性。
合作机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合作机制无疑是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合作的“基石”,它通过建立丰富且灵活的合作平台,打通资源共享与知识互补的通道。这种合作不仅停留在高校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上,还进一步延伸到教材共享、教学工具的联合开发,以及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中。例如,高校将传统艺术与当地民俗结合,为乡村小学开发“非遗文化美育课”。
交流机制的深入与创新
交流机制如同一座桥梁,推动着知识的传递和经验的共享。为了使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可以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互动平台,进一步提高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的沟通效率与频率。例如,定期举办研讨会、搭建网络论坛,以及设立在线资源共享平台等。这些举措能够让双方及时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成功经验,并通过丰富的互动形式,确保信息的对称传递和有效利用。
共同体建设的多层次参与
共同体建设是3C模式的最终目标,强调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文化认同的增强。为了构建一个稳固的教育共同体,建议引入多层次的参与机制,从教师、学生、社区参与者到政策制定者都能够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这种多层次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强美育帮扶机制的社会渗透力,还能确保共同体内的所有成员对美育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动态调整与反馈机制
确保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动态调整与反馈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健全的激励与反馈机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3C模式的实施,可以确保合作、交流与共同体建设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3C模式下美育帮扶机制的实施路径
为充分发挥合作、交流和共同体建设的效能,确保美育帮扶机制有效应对湛江地区乡村小学的实际挑战,可设计一系列系统的步骤精准地对接乡村小学的需求,有效配置高校的教育资源,并通过持续的监控与反馈优化帮扶计划的实施效果(见图2)。
图2 3C模式下美育帮扶机制的实施路径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是制定有效帮扶计划的重要前提。在这一阶段,既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也需结合定性研究手段,以全面了解乡村小学在美育方面的实际需求和资源现状。通过分发问卷、开展访谈、进行实地调研等多种途径采集数据,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获取需求信息,为后续的帮扶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制定帮扶计划
根据调研所收集的数据,高校应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支持方案。该方案应涵盖师资培训、教学资源供给及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并明确各项任务的目标、执行步骤和时间节点,以保证计划的可操作性与成效。在制定帮扶方案时,需充分考虑乡村小学的实际需求,同时结合高校的优势资源,确保帮扶工作更具针对性。此外,还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以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或不确定因素。
资源配置与教师培训
资源配置是3C模式实施的物质基础。通过教师交流计划,如轮岗、短期派遣或远程教育等方式,实现师资资源共享。高校教师走进乡村课堂,带去新理念与新方法,而乡村教师也能“走出去”,在高校中汲取养分并提升自我。这种双向互动不仅体现了合作机制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提升乡村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研究素材。
高校应积极提供或协助获取教学材料与设施,共同开发创新课程,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筹资策略,包括争取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及校际合作基金,确保帮扶机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考虑引入外部资源,如企业赞助、社会团体支持等,进一步丰富资源配置。
监督与评估
为确保帮扶活动的质量与效果,需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通过定期的自评、互评与第三方评价,持续监控帮扶计划的实施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与优化,确保机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监督与评估不仅应关注帮扶活动的直接效果,还应评估其对乡村小学长期发展的影响,并据此调整未来的帮扶策略。
持续改进与发展
基于实施效果的评估,持续的改进与发展是确保3C模式长期有效性的关键保障。高校与乡村小学应设立定期审查机制,对现有的合作协议、交流机制和共同体建设进行回顾与反思。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双方可以在合作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策略,使其更加契合实际需求。
鼓励各方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如利用新兴技术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效率,是推动3C模式不断进步的动力。持续的改进不仅能够增强3C模式的适应性,还能确保其在不同阶段都能够有效应对新出现的挑战,推动美育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化与拓展。
文章提出并探讨基于3C模式(合作、交流与共同体)的湛江地区高校与乡村小学美育帮扶机制。通过分析当前美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可知,3C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小学美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该模式的实施不仅为湛江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可行路径,也为其他类似地区开展美育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冬江,张熙.当代乡村社会美育的内涵、路径及意义探析[J].美术研究,2023(01):111-114.
[2]窦元章.高校支持乡村小学美育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6):15-17.
[3]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徐萌,邬志辉.重新理解乡村学校美育的价值[J].教育科学,2024,40(02):9-15.
[5]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0)[2023-12-29].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6]王文君.新时代乡村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86-88.
本文为广东省2024年“多彩乡村 共谱新篇”系列实践活动课题(DCXC2024ZJ13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湛江科技学院2024年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JXCGJPY20240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