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5-04-09 13:34:13来源: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文字:张亚哲 张秀雯

  摘要:文章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展开研究。剖析现状可知,虽有政策推动且部分地区应急管理工作有进展,但仍然面临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结构特殊及居民应急素养欠缺等挑战。应急管理困境体现在资源匮乏调配难、信息传递预警滞后、农民意识淡薄参与度低、协同机制不完善等方面。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应急资源储备与优化调配体系,构建高效信息传播与预警网络,强化农民应急教育与激励参与,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等路径,以期提升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明确了乡村作为基层的关键部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前沿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类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从频繁肆虐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到日益凸显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全生产事故等,均对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应急管理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其效能高低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快慢。因此,提升农村地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这对增强农村居民的安全感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现状

  开展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可以增强农村危机应对力,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促进农村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辽宁省农村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复杂风险挑战,应急管理建设背景多维深刻。经济上,产业结构优化和特色农业、农业旅游发展带来安全隐患监管难题,需应急管理保障稳定。政治上,国家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构建和完善农村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是应对风险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为此,辽宁各地出台了多项政策,如2022年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措施、2024年锦州市的灾情会商与受灾人员登记制度、沈阳市铁西区的农村供水应急预案等,引领农村应急管理效能提升。在政策推动下,辽宁省部分农村地区成立应急管理机构,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并运用“数字+网格”治理模式,提升了应急管理能力。

  然而,辽宁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分明,冬季寒冷多雪,夏季暴雨集中,部分地区处于山地、丘陵与沿海等复杂地形地貌,自然灾害频发,对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持续威胁。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在面对突发紧急情况时自我保护与应对能力较弱。同时,农村居民安全意识与应急知识相对匮乏,应急演练开展不足,面对灾害时容易出现慌乱无序、自救互救能力低下等状况。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打造平安乡村、建设平安辽宁的必然要求。

加强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加强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关乎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息息相关。

政策落实的必然要求

  2024年1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全方位规范,旨在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应急事业发展。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推进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这不仅是确保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通过加强农村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辽宁省能够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防线,确保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落实到基层一线。

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当前,辽宁省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农业和农业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风险隐患。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如暴雨洪涝、干旱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业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公共安全问题,如游客的人身安全保障、旅游设施的安全运行等。应急管理能够为农村经济活动提供稳定的环境,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可以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持续注入发展动能,助力农村经济稳健前行。

社会稳定的坚实后盾

  辽宁省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老龄化问题严重,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较多,应急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果应对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危机,保障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增强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农村社会的稳定提供坚实的后盾。

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应急管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因素之一。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领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环境。只有提升农村地区的应急管理水平,才能让农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底气、有能力妥善应对,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同时,辽宁省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成果,也可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城乡应急协同发展,推动全省应急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的困境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确保农村地区的平稳运行与居民的安全福祉占据关键地位。其中,应急管理作为维系农村社会安定及守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辽宁省农村地区在应急管理方面虽有一定基础,但仍面临诸多困境亟待解决。

应急资源匮乏且调配困难

  辽宁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有限,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力度不足。一方面,偏远农村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普遍存在物资匮乏与老化问题,如救灾帐篷数量稀少、陈旧破损,应急药品储量不足或过期,防护用具严重短缺等。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进一步加剧了应急管理难度。偏远山区道路状况恶劣,桥梁承载能力有限,制约了应急救援效率。在洪水等自然灾害冲击下,道路损毁严重,大型救援车辆难以通行,需依靠小型车辆多次转运救援物资,延误救援时间,导致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物资短缺。同时,受灾农田因排水与修复工作延误,绝收面积扩大,农村地区经济遭受重创,整体应急管理体系在资源调配环节表现脆弱。

信息传递不畅与预警滞后

  辽宁省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信息传播与应急管理基础设施滞后。首先,信息传播受地理条件限制,广播设备老化、电视信号受阻、新媒体网络覆盖不足等,导致森林火灾等灾害预警信息难以及时传达,村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其次,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存在明显漏洞,缺乏精准监测设备,洪水等灾害难以预估,造成重大损失。此外,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也存在不足,监测网点稀少,预警机制缺失,如禽流感疫情初期未能及时预警,导致家禽业受损、农户经济受挫,农民健康面临风险。

农民应急意识淡薄及参与度低

  部分农民尚未接受系统性的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对于地震、洪水、火灾等常见灾害的应对策略知之甚少,存在显著的应急知识缺失与技能不足问题,其自救与互救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农村地区在激励机制的构建上尚显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农民的参与度普遍偏低。部分农民将应急管理视为政府的专属职责,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潜在风险的警觉性有待提高。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对于农药化肥的安全储存与使用规范重视不够,容易诱发安全事故;在居住环境方面,农民对于用火用电的安全管理存在疏忽,私拉乱接电线、炉灶周边违规堆放易燃物品等现象较为普遍,火灾隐患较大。更为关键的是,农民在隐患排查与整改工作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发生的风险。

缺乏完善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

  一是各部门协同作战能力薄弱。各部门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协作平台与机制,在应急状态下难以迅速达成行动共识、形成资源整合与任务协同的合力,导致应急响应滞后,无法及时遏制突发事件的恶化态势。二是信息传递存在偏差。由于缺乏标准化、高效化的信息共享流程,纵向的层级信息传递易出现遗漏、曲解与延误,横向的部门间信息交流存在壁垒与梗阻,致使应急决策缺乏精准信息支撑,救援行动偏离实际需求,造成资源错配与浪费。三是职责界定模糊不清。各部门对应急管理中的角色认知存在交叉与空白,引发推诿扯皮现象,造成应急管理流程中断、关键环节无人负责,不仅会严重延误救援与处置的黄金时间,还可能因处置失当引发次生灾害与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乡村振兴所依赖的安全稳定环境造成深度破坏,阻碍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能力水平的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提升辽宁省农村地区的应急管理能力,不仅是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以下四条路径。

加强应急资源储备与优化调配体系

  应急资源的充足与高效调配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辽宁省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应急资源储备的资金投入,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区、农业生产集中区等特定风险区域,储备救灾食品、医疗器械、消防器材等应急物资,以满足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需求,确保农村地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有足够的应急物资支持。同时,为了实现对应急资源的实时掌握与高效调配,应建立农村应急资源信息管理平台,集成物资储备、调配需求、运输路线等信息,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精准地调配资源。此外,还应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应急资源运输路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将应急物资送达灾区,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构建高效信息传播与预警网络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准确性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至关重要。辽宁省应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建立覆盖全省农村地区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利用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手机短信推送、微信公众号等多元渠道,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确保农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同时,加强预警监测设施建设,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增设气象监测站、地质灾害监测点,实时监测天气变化与地质状况。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预警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提高预警精准度,为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强化农民应急教育与激励参与

  农民群众是农村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为了增强农民的应急意识并提高其应对技能,辽宁省应将应急知识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应急知识讲座、应急演练等活动,向农民传授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与应急处理知识。利用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突发事件的危害与应对措施,增强他们的应急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可以建立农民应急志愿者队伍。通过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荣誉表彰与物质奖励,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志愿者可以迅速响应,参与应急物资搬运、协助疏散群众等救援工作,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应急管理机制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多部门的紧密配合与协同作战,辽宁省应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第一,成立辽宁省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包括应急、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负责人,明确职责分工。第二,建立定期的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各成员单位可以分享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促进信息共享与协调沟通。第三,制定统一的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与各部门协作方式。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成员单位按照预案要求迅速行动,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文章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状况,梳理了辽宁省农村应急管理从现状、困境到解决路径的逻辑脉络,结合地区特色分析了应急资源调配、信息传播预警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农民群体提出了相关举措。然而,研究也存在不足,不同地区间发展存在差异,提出的解决路径适用性略有偏差。同时,在多部门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中,文章虽提出了框架性方案,但对于各部门利益协调与绩效考核等细节尚未进行充分探讨,有待进一步完善细化,以便为辽宁省农村地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更精准、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支撑。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数字赋能辽宁省乡村应急效能评估平台——以沈北新区为例”(项目编号:X202410166175)。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