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时代邯郸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时间:2025-04-09 13:31:32来源:邯郸科技职业学院 文字:张景先 王秉茹

  摘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赋能乡村文化,依循邯郸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痕迹,从红色文化引领、文化乡村打造、乡村文化振兴三方面入手,以典型案例展现乡村文化状态,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坚持传承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以人为本,唤醒乡村文化自觉;坚持文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让陈列在邯郸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走稳、走实乡村振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将其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下,河北省邯郸市作为“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坚持守正创新,展现乡村文化状态,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激发全面推进邯郸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让陈列在邯郸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使乡村振兴行稳致远、走稳走实,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

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文化是乡村的“魂”。乡村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在乡土空间、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等方面产生的物质遗存、精神财富及与之相适应的日常习俗和制度形态的总和,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认同和道德规范,维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社会秩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理念和精神滋养。新时代,乡村文化进一步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新的文化制度、聚合新的道德规范、建构新的精神秩序,追求更加公平、正义与和谐的乡村发展,彰显中华民族的乡土文明底蕴。

  乡村文化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乡村建筑、民俗习惯、传统技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多姿多彩的邯郸乡村文化

红色文化引领

  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是全国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抗战时期地道遗址所在地。山底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让红色文化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据山底村党支部书记蔺法旺介绍,区政府牵头出资,专业团队开发建设,修缮加固地道,村内街道绿化亮化,建大型停车场,复原地面炮楼,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景区初具雏形,有碾盘式、鱼槽式、锅台式、衣箱衣柜式等地道口,开办了农家院、农家乐、采摘园、苗圃基地,山底村的村容村貌逐渐亮丽起来,成为集德育、生态、休闲、健身、科教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据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景区经理白雪彬介绍,景区投资3 600万,以研学为主,每年研学团队有20多个,孩子数量达到三四万,主要让孩子们在红色实践中重温革命记忆,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昔日,一段段军民团结、奋勇杀敌、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在这里书写,如今,这里的人民斗志昂扬,重新出发,乡村振兴前进的号角响彻大地。

文化乡村打造

  武安市伯延古镇,拥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古镇南依古山,北临南泥河,风光秀丽,保存了一大批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伯延古镇的商帮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成功打造出独特的旅游业态,与传媒公司签订合同,投资兴建文化旅游服务项目,有效推动了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伯延镇打造了商帮故事馆、古民居展馆等众多文化场馆,发展了餐饮、娱乐、农家乐等众多业态,辐射带动了周边15个村庄。其中,伯延古镇宰相府88号院儿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在伯延古镇文化广场前,“惠民实践团”联动宣讲通过专家学者、青年讲师的文化宣讲,让伯延的老百姓了解他们身边的文化,包括伯延古镇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不断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意愿。

  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张家楼村依托磁州窑文化,成功打造乡村文化新亮点。通过修复老宅、引入艺术公社、举办文化展览等举措,张家楼村不仅保留了古村落的历史风貌,还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成为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在笼盔墙、青砖、石板路等特色风貌得以延续的同时,还增加了民俗体验、文化展览等互动性强的新业态,让游客在品味乡愁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张家楼村的乡村文化打造,使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文化创意村”,不仅提升了乡村形象,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文脉传承、产业兴旺、村民致富的协调共振。

  在邯郸市涉县赤水湾古镇,白墙青砖灰瓦的县衙、戏楼等错落有致,街巷纵横,河流交错,令人心旷神怡。走进赤水湾古镇,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这里的文化气息浓郁,不仅有传统的非遗工坊,能让游客亲身体验手工艺的魅力,还有丰富的美食文化,融合了东西南北的饮食精华。更令人瞩目的是,赤水湾古镇还精心打造了成语街,以涉县人物成语故事为依托,设计三大成语主场景,并通过灯光、水景等元素展现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游客在参与和体验中,可以深入理解成语的文化价值。赤水湾古镇系列旅游项目带动周边5 000余人就业。赤水湾的乡村文化建设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可谓独具匠心,充满魅力。

乡村文化振兴

  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南街村围绕党建引领、文化带动总基调,打造南街商贸和文化基地,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宣讲,引导广大村民共同营造文明勤俭的社会风气,乡村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凸显,村民自治实践日益丰富规范,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其中,南街书画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出的作用有目共睹。南街书画社成立于1995年,日常将书画爱好者聚到一起切磋交流、研习创作,积极举办富有乡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品位,还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

  邯郸市馆陶县粮画小镇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艺术巧妙结合,打造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美丽乡村。在粮画姑娘的巧手下,黍子、芝麻、草籽、谷粒等各类粮食组成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画作,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小镇内,粮画作品琳琅满目,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让人能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粮画艺术外,小镇还注重乡村旅游的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与周边的教育小镇、黄瓜小镇、彭艾小镇、公主湖公园等,形成连线成片的乡村游、研学游线路,全方位打造优质乡村旅游体验。农户们将闲置宅院改造成主题农家院,如艾草小院、智能小院等,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也让农户们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同时,小镇还积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立人性化、整体化的服务团队,为游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年接待游客百万余人次,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产业兴、生态美、旅游盛、百姓富。

  邯郸市邯山区渚河源特色小镇,是邯山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特色生态小镇的重点项目。通过梳理渚河这一地理脉络,深入挖掘了荀子文化、孟姚文化、羊井文化、隐豹文化等人文要素,彰显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小镇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为小镇建设发展注入了文化活力。按照“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规划思路,渚河源特色小镇在生态保育的前提下,注重环境效应,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元素,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小镇还依托当地特色果园和中药材基地等产业资源,发展蔬果采摘、苗木培育、亲子互动等游乐项目,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渚河源特色小镇在乡村文化振兴上还注重提升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指数。此外,小镇还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渚河源特色小镇在乡村文化振兴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生态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和民生改善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新时代邯郸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坚持传承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民族根脉之缘起。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民族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应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1.坚持传承,守护文化根脉

  邯郸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南街村大力挖掘并积极弘扬书画文化、和合文化等,培育出以这些文化为脉络的特色文化。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邯郸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如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这些措施有助于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2.注重创新,激发文化活力

  邯郸乡村文化振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注重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例如,通过举办书画展、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利用“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拓宽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这些创新举措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邯郸乡村文化振兴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举办道德讲堂、演讲比赛等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成立书画社、诗社等文化组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邯郸乡村文化振兴还注重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外来游客和艺术家参与,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有助于拓宽村民的视野,提升乡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措施,邯郸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唤醒乡村文化自觉

  坚持以人为本,唤醒乡村文化自觉,这一理念在邯郸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贯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农民文化主体地位

  邯郸乡村文化振兴始终坚持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把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通过培养一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者、守护者、创作者与传播者,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使其自觉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2.唤醒乡村文化自觉

  通过鼓励各村成立具有本村特色的演出队,并在全县进行巡演,激发农民的文艺创作热情,提高其参与度。同时,依托各村文化资源,打造教育基地、研学基地、民俗馆等展示平台,吸引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这种参与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农民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此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文化自觉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文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

  坚持文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不仅激发了邯郸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1.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邯郸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文旅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也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例如,邯郸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赵文化、磁州窑文化等,开发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如太行山、漳河等,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2.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文旅融合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邯郸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方式,让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引导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开展手工艺制作等,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4年度“邯郸市社科联+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课题——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助力邯郸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XW2024298,主持人:王秉茹。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