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安徽颍上县“艺术乡建”探索

时间:2025-04-09 13:27:04来源:南京传媒学院 文字:张佳莹 徐佳怡

  摘要: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艺术乡建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科学有效地实现艺术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已成为乡村振兴中艺术赋能的核心议题。文章以高校艺术类专业参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为例,以专业特长和美育建设为基点,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文化的繁荣兴盛以及美育格局的提升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充分发挥高校艺术人才优势,赋能艺术乡村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1]。2023年1月,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用高质量艺术创作生产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在这一重要历史进程中,“艺术乡建”无疑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一个有效路径。

  目前,乡村文化产业正遭遇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完整以及人才资金短缺等方面。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紧密围绕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结合乡村独特的资源禀赋,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与乡村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策略。这一举措旨在充分激发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将深化文化振兴进程,通过乡村文化建设,重塑人际关系、促进乡村社会联结,有效释放个体及乡村资源潜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文明提升和治理高效,从而实现乡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繁荣[3]

艺术乡建内涵

  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4],确立了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介入乡村建设的手段和模式。所谓“艺术乡建”,即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在乡村地区开展的建设实践,旨在通过艺术介入乡村的独特方式,努力复兴因城镇化进程而逐渐衰落的乡村,以文化振兴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构建乡村新面貌,确保乡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保持同步,从而进一步激发乡村生产力的发展潜能。

  高校艺术人才作为艺术专业资源的一种,通过新生代青年之力介入乡村建设,是立足于当下时代的选择。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艺术形式的发展速度亦在逐步加快。在此过程中,高校青年作为重要的传承者与创新者,积极吸纳最新的艺术理念与创作形式,借助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在多种条件的支持下,如校地合作及多样化的计划(如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他们通过学生群体的力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有效促进了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与更为全面的群体效应,从而推动艺术乡建领域实现新的探索与发展。

高校艺术专业参与颍上县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繁荣成为重要议题。乡村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技艺传承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校应深入研究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新形式,推广文化遗产,并推动文艺活动深入乡村。艺术类专业师生应以艺术为媒介,融入乡村振兴实践,通过艺术思维激发乡村活力,增强乡村产业、经济、文化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近年来,南京传媒学院师生团队聚焦皖北乡村资源,依托政府支持,深入基层考察研究,挖掘乡村环境文化及审美价值,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多元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文旅IP孵化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议题[5]。皖北乡村地区文旅资源类型呈现多样性,且旅游资源的分布与交通网络布局相对均衡。基于这一现状,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多个景区实现共生发展,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皖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泗州戏、大雁馍、花鼓灯等。这些文化形式本身就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表达方式和生命力,打造独特的IP形象,让非遗民俗“活”起来,为乡村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团队带领南京传媒学院各专业的学生,深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考察,将皖北民俗非遗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流行文化元素等相结合,设计独特的IP形象,如LOGO、吉祥物等,强化皖北民俗非遗艺术的辨识度和认知度。颍上县娜是甜品店推出创意大雁馍、文旅周边等,从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皖北民俗非遗艺术。此外,高校与颍上县花鼓灯传习所进行合作,联合打造线上花鼓灯卡通IP形象,并通过各种线下渠道,如文化节、展览、讲座等,对花鼓灯非遗艺术进行推广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它的认知和了解。此外,通过制作短视频、开展线上活动等方式,将皖北非遗艺术的魅力传播给更多的人,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学校与地方的深度融合显著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活力。同时,各大高校积极倡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三下乡”实践活动。学校与地方紧密合作,共谋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掘与培养。学生们以高度的热情和专业素养,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成果,展现出卓越的实践能力。南京传媒学院的学生团队,凭借其艺术设计思维与新媒体短视频运营策略,为颍上县的文创产业与旅游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引领了该领域的创新浪潮。此举不仅丰富了高校艺术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也为艺术融入乡村建设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美育课堂开设 补足乡村教育短板

  目前,乡村学校艺术专业师资匮乏的现象仍显突出。团队深入颍上县三王中学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该地区的乡村美育氛围相对较差,美术课堂的数量也较少。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团队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随机采访。从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来看,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校美术课堂有限,他们很难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同时,乡村地区的美育资源也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和教学设备,学校不得不依赖文化教师兼任艺术教师职务,这进一步阻碍了乡村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

  艺术走进乡村,服务乡村美育已经成为艺术乡建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开设的美育课堂,以乡村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育资源为基础,主题内容是对视觉艺术的基础认识,即从自然与生活的“点”“线”“面”入手,让学生从身边发现艺术的元素并提炼。团队开展的“多彩乡村,以笔绘梦”活动,让学生从身边最常见的树枝、树叶、竹子、花朵等取材,让学生用笔刷在墙壁上绘出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引导学生主动与环境建立联系。与此同时,团队还开设了“创意影院”,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的力量,加深同学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的理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团队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经典影片的赏析,通过电影这一小窗口,带领学生领略国内外不同建筑风景,感受国内外不同地域文化,领略国内外影视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

  团队不仅开设传统的基础课程,还配以摄影教学为辅助课程,在发现美的基础上更好地捕捉美。通过线下面对面教学,首先学生对手机摄影的操作界面熟悉度大大提高,团队还对镜头的焦段和一些常用设置进行了科普,让学生熟悉曝光与对焦、九宫格参考线、高速连拍等基本操作。其次是对摄影专业知识的普及,通过对光线方向的讲解、不同构图方法和取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会拍的基础上拍得更美、更好。除了实际操作环节,团队亦注重理论教学,定期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浏览摄影网站,并对当前热门的摄影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此举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更有效地向乡村学校儿童普及摄影知识,进而提升其摄影技能和捕捉美的能力,提升了乡村学生的审美思维和主动实践能力。

高校艺术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总结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将艺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驱动力融入乡村建设中,其目的是促进乡村整体性的繁荣发展,并为乡村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与生机。高校艺术类院系师生团队通过实践活动,将艺术引入乡村,激发乡村的潜在活力。通过人才引领,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实现文化优势向实际经济效益的转化。这种发展模式既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为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艺术创新乡建新模式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艺术乡建的高效策略。通过艺术手段,全面响应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团队发掘文化根基与独特资源,以视觉艺术手段予以展现与装饰,提高村民内生动力,营造独特乡村文艺氛围,提升审美水平。这一系列行动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在此进程中,结合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掘并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南京传媒学生团队为例,团队通过颍上县管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管仲卡通系列IP,并通过持续实践,推出了管仲卡通徽章、管仲人物饼干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成功塑造了颍上“管子故里”的文化品牌,有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管仲老街等景区,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举不仅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更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以及提升整体消费能力等方面,展现出重要意义。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育壮大艺术专业人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尤其依赖于文艺人才等多类型人才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贡献。在此过程中,教育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作为培育艺术人才的关键平台,高校艺术类院系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及优势,针对当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资源稀缺问题,精心规划和实施乡村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强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的指导与引领,并积极推动师生深入乡村,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工作中,共同助力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关于乡村文艺传承人才的培养,可采取内外结合的策略,即引进外部资源,同时鼓励内部人员走出去,以强化高校与地方在文艺传承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团队与颍上县当地花鼓灯非遗传承人王多朋老师进行了深度合作,利用纪录片、短视频、公众号等多种载体,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详细记录与广泛传播。同时,团队还举办了多次“花鼓灯下乡”“非遗文化节”等活动,激发乡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壮大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应当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育策略。同时,高校艺术类院系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设多种形式的艺术技能培训课程,如团队在颍上县三王中学开设的审美教育课、摄影实操课、创意影院等,有利于培养一批乡村艺术骨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促进乡村文化创新性转化

  文化,作为国家与民族之精神基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历代智慧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有效传承以及创新活化,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保护,更是促使其焕发新生、焕发活力的关键手段。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并非仅限于形式层面的探索,而是一种深具责任感的历史使命。它通过活化发展,让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角落,实现了传统村落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还转型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保留了乡村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趋势日益多元化,其在乡村振兴中应展现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艺术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不仅涵盖共建、共享、共荣的层面,更在于培育文明风尚。为强化乡村艺术氛围的营造,必须夯实人才基础,从而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促进艺术转化为实际成果。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元化艺术手段,以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村民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重视艺术与乡村产业的融合,通过艺术设计与创意,提升乡村产业的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借助艺术旅游、艺术体验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走进乡村,提升乡村知名度与影响力,既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需采取多元化方式,并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使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敖阳利.山村里来了数字游民[N].中国财经报,2022-11-26(001).

  [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EB/OL].(2023-03-05)[2025-02-05].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05/content_5744877.htm.

  [3]陈雪清.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以湛江高校艺术专业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例[J].艺术评鉴,2022(24):169-173.

  [4]人民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7) [2025-02-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27/c1001-30315331.html.

  [5]王馨可,霍美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皖北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J].旅游纵览,2023(13):138-141.

  文章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皖北地区艺术乡建创新实践”(202413687008Y)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赵彩瑞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