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手机成瘾的困境与破局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既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发展及和谐家庭构建。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减少其对手机依赖,文章提出了开展小组介入定制活动、构建“家校村”三位一体模式、充分开展文娱文化活动等应对策略,以期能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手机依赖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儿童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已达75%且使用时间延长,与此同时,农村儿童沉迷手机、依赖手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因社交资源不足与信息获取受限,手机已经成为农村儿童重要社交和信息获取途径,然而因监管缺失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其对手机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不仅影响了其视力、睡眠质量和身体发育,还削弱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学业表现。这种现象不仅关乎农村儿童个体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也对农村地区的家庭和谐、教育成效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农村儿童手机成瘾的成因、表现及其背后的复杂机制,并寻求有效的干预策略和解决之道,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社会发展以及儿童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极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课题。
鉴于此,亟待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资源,构建全面且多层次的干预体系,引导农村儿童正确使用手机,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对于解决农村儿童手机依赖问题、推动农村儿童素质教育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农村儿童“手机成瘾”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儿童沉迷手机,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之中,成为最令农村家长和教师头疼的问题。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和监护问题也成为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手机成瘾”影响农村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手机成瘾”不仅影响了农村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对手机过度依赖会产生不良心理情绪。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陈瑞根据临床医学实验指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神经疾病,大脑海马体连接功能的异常是导致个体产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广州大学曾红则将个体在没有手机时产生的空虚、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症状称为“手机依赖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理研究所张亚梅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过高导致个体任务执行能力下降,从而引发过度使用手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张静等认为手机依赖是个体因情感、情绪表达缺陷而产生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使用手机时的问题性和失控性。
基于农村儿童缺乏社交资源,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及获取相对有限,手机已成为农村儿童的一种重要信息获取工具和社交媒介。然而,由于农村儿童被监管机制薄弱,加之自身、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手机成瘾问题应运而生。在身体方面,如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眼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眼疲劳、干眼症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视力下降。同时,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的姿势,会给颈椎带来沉重的负担,容易引发颈椎疼痛、变形等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身体的正常体态发育,导致含胸驼背等不良体态的出现。
在心理层面,手机成瘾使农村儿童面临着社交能力退化的风险。手机虚拟世界的便捷交流让他们逐渐习惯了线上互动,而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往。在农村的社交环境中,邻里关系和同伴互动原本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交锻炼机会,但手机成瘾的儿童往往更愿意沉浸在手机游戏、短视频或社交软件的虚拟社交里,当面对真实的人际交往场景时,他们会表现出紧张、胆小、不善言辞等问题,难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手机成瘾的儿童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长期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与现实生活的接触减少,也会加重这种情绪问题,并且网络世界信息复杂,儿童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其价值观出现偏差。在学习上,手机上的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不断刺激着儿童的大脑,使他们难以专注于学习。长期使用手机会让儿童的注意力变得分散,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也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成瘾”影响农村儿童家庭关系
当农村儿童过度沉迷于手机,会使其将大量时间花在虚拟世界中,与父母的交流互动大幅减少。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渠道逐渐变窄。当孩子的注意力被手机牢牢锁定时,即便偶尔参与家庭沟通,也仅仅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地回应。在父母关切地询问孩子在校学习进展、与同学相处情形或者内心的情感世界时,孩子往往因手机的干扰而无法进行全面、深入且细致的表达,也难以专注倾听父母的教诲。这使得家庭沟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简单问答上,难以深入探讨实质性问题,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矛盾与需求,家庭沟通的质量与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当他们正在玩手机时被打断,会表现得焦虑不安;被阻止玩手机时则心情沮丧,甚至可能跟父母吼叫发脾气,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减少。农村儿童长时间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也会不可避免地引发父母内心深处的强烈担忧与重重疑虑。父母们害怕孩子不慎接触到诸如暴力恐怖、色情低俗、虚假诈骗等各类不良信息,从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担忧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手机使用行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自觉地加强了对孩子手机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控,然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却引发了孩子的抵触情绪与反感心理。这种相互的不信任会进一步破坏亲子关系,使家庭氛围变得紧张。
“手机成瘾”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化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和互动,逐渐获得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农村儿童作为社会化发展其中的一个个体,其发展也遵循社会化发展原则,幼年时期的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农村儿童更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在浏览手机信息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接触到低俗、不良的内容。由于接触与控制心理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往往无法正确识别这些信息,从而可能导致手机成瘾,大量学习时间被浪费。若儿童浏览暴力等不健康画面,可能使其造成校园霸凌,对校园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也会给学校教育带来不小的挑战。家长与学校若没有及时干预,则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危害。因此,深入了解手机依赖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儿童的手机使用情况,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避免过度依赖和接触不良信息,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健康、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
农村儿童手机成瘾应对策略
农村儿童手机成瘾问题严峻,需家庭、学校与社会合力破解。各方协同联动,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多管齐下为农村儿童筑牢防线,引导其摆脱手机成瘾困境,拥抱健康成长之路。
开展小组介入定制活动
通过社会人士、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农村儿童开展小组活动,并平均分配各小组成员,鼓励农村儿童在小组内部积极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完成小组活动任务,培养其沟通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引领小组成员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面对手机成瘾的问题。以其中一个小组介入方案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过程的实践与应用(见下表)。
小组介入方案表
小组活动的介入从不同角度缓解农村儿童手机成瘾问题。第一,从根源上为农村儿童讲解手机成瘾的危害,让农村儿童在意识上对手机成瘾的危害有所认知。第二,小组娱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线下活动选择,如才艺展示、体育运动、手工制作等。这些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抽离出来,投入到更为真实和多元的环境中。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找到新的兴趣点,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同时,小组娱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结识新朋友,分享彼此的兴趣和经历,从而增强社交联系和归属感。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减少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第三,小组定制介入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机会。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减轻其对手机的依赖。
构建“家校村”三位一体模式
1.家庭方面
在家庭中,家长应充分了解手机成瘾对孩子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以及社交能力的负面影响,增强其个人防范意识。家长自身应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尤其是在用餐、休息等家庭共享时间,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设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时间表,明确每天允许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和时长,确保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家长可以定时与学校沟通,实时跟进儿童对于手机成瘾依赖度。
2.学校方面
学校定期开展以手机应用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思政课,定期开展专题课程或讲座,向学生普及手机成瘾危害、正确使用方法及网络安全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与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减少其对手机的依赖。在课堂上,探索建立防手机沉迷作文课,通过写作让学生深入思考手机成瘾问题,并评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就手机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校合力。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加强亲子沟通,共同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3.社会方面
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全面摸清区域农村儿童总体情况,根据农村儿童的不同特点与需求,将其分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普通儿童等类别,分别建立对应的信息档案。在信息库中详细记录每个儿童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详细情况、学习成长状况、特殊需求与困难以及已接受的关爱服务项目等内容,实现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分类建立农村儿童保护信息库,绘制“关爱地图”,选派“爱心妈妈”密切家村联系。村(社区)党建团队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组织家长与儿童进行影片观看、亲子手工制作大赛等。活动策划应注重趣味性、互动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吸引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为他们创造更多相处交流的机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与理解信任。
充分开展文娱文化活动
村民委员会应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定期举办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读等活动,为农村儿童提供丰富的娱乐项目。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兴趣培养活动。成立乡村戏曲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学习地方戏曲的唱腔、表演技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手工编织课程,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举办乡村运动会,组织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引导儿童参与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激发孩子们的运动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激发农村儿童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自信心。在家长与儿童方面,村民委员会可以组织亲子运动会、亲子阅读、亲子游园等活动,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沟通,通过活动,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共同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鼓励家长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与孩子共同参与文娱活动。最后,对积极参与文娱文化活动的儿童给予奖励,如证书、奖品等。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让农村儿童产生荣誉感,减少其对手机的依赖性。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农村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其中手机成瘾问题尤为突出,已引起广泛关注。为切实应对这一现状,我们应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儿童手机成瘾问题的有效策略,助力农村儿童逐步构建起对待手机的正确认知体系,并娴熟掌握合理使用手机的技能与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深入剖析手机依赖现象及其背后潜藏的危害,让孩子们直观且深刻地感受到手机依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对手机沉迷的高度警惕意识。通过实施一系列全面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农村儿童手机成瘾应对策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儿童手机成瘾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手机,还能在提升农村儿童自我约束能力、改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生长环境以及促进农村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最终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为农村地区的儿童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阳光童行,脱‘瘾’而生——唤醒‘锁在屏幕里的童心’”(项目编号:202412714010)。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