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研究——基于湖北省崇阳县的实地考察

时间:2025-03-21 13:29:51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文字:王梓茵 景诗怡

  摘要:文章聚焦于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基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的实地考察,通过参与观察与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与瓶颈。研究发现,当下大学生全面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可分为六种。一是参与乡村支教志愿服务,二是开展关于乡村振兴的横向课题研究,三是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比赛,四是返乡创业、就业,五是建设公益性质项目,六是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文章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强调了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多样化参与模式。

  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在这一背景下,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全国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当代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探索者,在参与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他们融入乡村,不仅能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乡村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智力保障,而且能够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讲座、创作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学生能够引导当地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研究方法选择

  参与观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更是民族学、人类学质性研究的特色方法之一。与一般意义上的直接观察不同的是,参与观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当地社会文化的“真实”,从而避免文化误读。因为观察是基础,是客位的“科学研究”;而参与观察是基于观察的主位研究,它比观察的“科学研究”更强调“观察”的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和正确理解性。

  为深入了解乡村基层发展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路径,笔者在2024年7月前往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进行实地考察,运用参与观察与访谈的研究方法,从学理和实践层面探寻大学生挺膺担当的可行方案。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寻

参与乡村支教志愿服务

  随着乡村的失落、人才的离去以及空心村的形成,教育资源成为乡村最紧张的资源之一,为了弥补资源的不足,很多大学生会在暑期参与乡村支教活动。“小青花”暑期社会实践队是一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艾克斯马赛学院)的志愿服务队。2024年暑假期间,16名“小青花”实践队员奔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开展为期三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重点围绕学业辅导、素质提升、自护教育、思想引领、亲情陪伴五个主题,为沙窝乡沙窝小学100余名小学生带来了快乐且有意义的“七彩假期”暑期学堂。

图1 “小青花”实践队成员开展支教活动

(图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公众号)

  在访谈村书记的过程中得知,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已经没有学校了,孩子们想要上小学就要乘坐公交到下一个村子——“佛岭”去读书。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更多以支教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说明教育资源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空心化”,同时,较短时间的支教活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

开展关于乡村的横向课题研究

  大学生可以通过跟随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教师通过带领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进对当地乡村的了解,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乡土企业应和政府相辅相成。但在实际运营中,政府与企业沟通不畅,政企之间缺乏信任与合作,导致政府无法为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企业也无法实现资金利用率与当地产业利用率的最大化。此次笔者跟随武汉理工大学的暑期课堂团队进入崇阳县,在横向课题的研讨过程中,以陈金元为代表的企业家与以县常委为代表的政府人员分别对崇阳县,尤其是大岭村的发展路径、规划以及未来期许做出了重要讨论。项目组的学生与教师还分别对当地的村支书和陈金元会长进行了详细采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企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更加了解当地的政策与发展环境,可以成为促进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比赛——以“耕云种月”项目为例

  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比赛成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乡村治理的“异时异地共在”成为可能,这意味着村民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在传统的定义中,村民是指具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人员,而乡村是村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现实空间。因此,笔者提出了“数字村民”的概念,即大学生等年轻力量在线上平台以数字村民这一虚拟化身份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之中。例如,笔者所在项目组参与研发了一个游戏化乡村运营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形式,赋予玩家数字村民的身份,在娱乐过程中完成信息传播、产品营销等重要环节。

图2 “耕云种月”项目的游戏化乡村运营服务平台搭建(图片来源:作者团队自制游戏截图)

返乡创业、就业与公益

  1.非遗扎染坊——商业性质的创业与返乡就业

  近年来,崇阳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成为大学生群体返乡创业的选择之一。

  原本在武汉毕业的李晓光,与妻子厌倦了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于是选择携女儿迁居至崇阳县大岭村,并在此创办扎染手工坊。他们在大学时期学习过汉语言和蒙学教育专业,并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便巧妙地将扎染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开发出一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并吸引游客参与DIY体验。同时,他们秉持自耕自种的生活理念,倡导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带动了前来度假游玩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们俩一直对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非常感兴趣,在城市里接触这些的机会相对较少,也很难找到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感觉。来到大岭村,生活节奏慢下来后,我们开发出了很多新颖的扎染产品,颇受欢迎。”李先生说道。

  2.数字农家书屋——公益性的乡村帮扶建设

  除了商业性的创业模式之外,公益性的乡村创业模式也在大学生中发展起来。为解决村民“找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的团队参与了崇阳县大岭村“内生型数字农家书屋”的规划与建设。在内容供给方面,积极解决村民供需矛盾问题,对接政府供应与村民需求,完善村民的评价反馈渠道,为村民提供其真正需要的内容资源;在内容呈现方面,积极采用新媒体技术,契合乡村生活场景,让村民自发地参与到阅读甚至是创作之中。

  与此同时,数字农家书屋在营造深度阅读环境方面独树一帜。相较于商业平台追求用户表面停留时间的做法,内生型数字农家书屋效能的提升离不开“乡村场景化”建设,尤其应重视村民在空间、内容、阅读、生产等场景的实时需求,将其融入数字农家书屋“策采编发”全流程之中。数字农家书屋“乡村场景化”建设能够激发并满足村民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让书香飘向田间地头,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

  3.第二课堂——一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实验

  崇阳县积极探索研学游与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与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持续开办暑期课堂和短期培训项目。武汉理工大学的“乡村CEO”研学团队,由3名任课教师和12名大学生组成,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创新开展暑期“第二课堂”,学校引导在校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周边乡村,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振兴路径实验。

  团队教师结合崇阳县的本土资源,创新性地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将数字媒体、营销传播、新媒体产品设计等专业知识融入乡村振兴的具体项目中。这种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与当地文旅项目主理人、创业者等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提升其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多维路径的理解认知。

  “这个项目将我们直接置于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相信,这些经历将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黄同学说道。

  在“第二课堂”的结课答辩中,团队邀请了村书记、大学生村官以及非遗扎染坊的青年返乡创业者等人担任评审嘉宾。他们均对学生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策划方案既符合崇阳县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案。

六大参与路径的模式归纳与综合比较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可归纳为六大方向,包括参与乡村支教志愿服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比赛、返乡创业与就业、开展公益性乡村帮扶建设以及参与“第二课堂”创意实践。

  参与乡村支教志愿服务,即大学生通过支教活动,为乡村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同时,通过“云支教”模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线上平台长期、免费提供教学服务。短期支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但效果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是指大学生跟随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讨,深入了解乡村情况,产出学术化成果。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但大部分课题周期较长,学生的参与程度存在差异,且更偏理论性质。

  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提出并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特色项目。例如,“数字村民”概念的提出,通过游戏化平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激发创新思维,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但项目落地难,需要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部分概念较为理想化。

  与此同时,不乏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在地资源,在乡村创办特色乡土企业,或直接返乡就业。这有利于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但创业风险大,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分析和风险控制能力。

  近年来,乡村建设的公益项目中也常见大学生的身影,他们积极挖掘乡村建设需求,打造公益性帮扶项目,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例如,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有助于解决村民教育难题,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但公益项目没有投资回报,大学生资金和资源有限,公益项目的长久运行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相较于其他路径,高校通过创新开展暑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无疑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振兴路径实验。其一,“第二课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项目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其二,定制化课程的开展,有利于结合本土资源,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其三,“第二课堂”促进了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成长机会。其四,“第二课堂”情感与责任并重,既满足了城市籍学生对乡村的好奇和关注,也满足了农村籍学生对家乡的眷恋和责任担当,是值得继续推广和深入探索的乡村振兴路径之一。

思考与总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有望转变成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新型乡村。对乡村的观察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内部的村民结构,而是拓展到了组织多元、产业多元的新形态。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网络成为“数字村民”,打破时空壁垒,共同参与乡村振兴。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完全放弃城市生活方式,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真正的学科智慧。

  2024国家级创新训练省级项目“耕云种月——国内首家游戏化乡村运营服务平台”。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