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村落兴起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明文化村为例

时间:2025-03-21 13:14:33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文字:叶雨博 赵睿琪 刘爱婷 孙 伟 童心语

  摘要:“乡村振兴”是包含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课题,其着眼点是经济,但事实上,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也为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表明,传统村落的活化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文化多层面的复杂过程。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明文化村是我国民俗文化村落建设的示范案例,文章研究挖掘明文化村对我国传统民俗村落乡村振兴的示范价值,有效助力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水平,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在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不仅能够激发传统村落的新活力,还可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明文化村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皇帝朱元璋时期,是历史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村落。

南京市明文化村缘起概述

  民俗村落是乡村文化的根基,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保留了民族记忆,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明文化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古泉村。村落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碑材,其作为村落内最重要的建筑物,名为“天下第一碑材”,是利用了阳山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来的。在明代,皇陵的建设是国家大事,其规模和规格都极为讲究。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朱元璋的功德,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宏伟的陵墓,即明孝陵。在陵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石料,特别是用于碑刻的材料。经过大量工匠和民工的辛勤劳作,三块分别用作碑座、碑身、碑帽的巨石被开凿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阳山碑材”。然而,由于巨石过于庞大,无法将其运出并竖立在明孝陵前,因此这三块碑材最终未能完成其预定的使命。

  2002年,为再现当年明朝军工开采碑材的生活场景,南京明文化村在这些石料开采现场上建立起来,为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整个文化村都采用明朝建筑风格,并根据明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设置了镖局、铁匠铺、当铺等功能区域。村落内不仅有复原的明代建筑,还有各类表演和互动项目,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明代的文化氛围。

  经过多年发展,南京明文化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村落内不仅提供丰富的文化展示和娱乐活动,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一些濒临消失的明代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复兴,也为村落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明代文化的保育工作中,共同助力明文化村民俗文化的建设。

以江宁区明文化村出发的民俗村落营造策略解析

明文化村营造元素——客、文、融、生、产

  南京明文化村将客、文、融、生、产五种营造元素充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营造策略,具体如下。

  一是客,即游客。明文化村作为著名旅游景点向社会大众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其开发与明代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如茶馆、射箭场及书院。同时,通过挖掘和还原地区的农耕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体验传统农耕的机会。其中包括了解和参与传统的种植、收获等农业活动,以此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教育感。

  二是文,即文化底蕴。明文化村落以其明代建筑风貌、民俗传统演艺及手工艺体验为内部核心价值。在营造过程中,深入挖掘并通过修复古建筑、举办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手工艺、还原明代特色美食等方式,还原当时明代人民的生活场景,使明文化村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是融,即融合。明文化村重视历史环境与场所精神的保存,在保证真实性的条件下极大还原明代风貌,注重保存及延续传统的习俗,保留了古泉井遗址以及陶瓷、编织、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同时,为适应现代化,进一步融合现代审美与生活理念,明文化村不断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如在民俗村书院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等,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参观。

  四是生,即生态环境。明文化村注重环境的卫生情况,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对周边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推广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号召村民和游客参与垃圾分类,以及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来增强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措施,为游客打造良好的参观体验。

  五是产,即产业链。明文化村的产业主要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将明文化村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文旅融合的形式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以此形成良性的产业链,进一步加快面向大众的文化教育进程。

明文化村营造机制——“明源共生坊”

  南京明文化村的“明源共生坊”是一个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的社区营造机制,它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加、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此机制依托于明文化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再现明代的历史场景与民俗风情,有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色表演及互动体验形式的运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创新性结合,使游客得以深入领略明文化。村内多样的店铺与日常演出活动,在服务游客文化体验的同时,亦服务于当地居民,促进了社区凝聚力与文化自信的提升。此外,明文化村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同行的理念,定期开展民俗表演、杂耍、舞狮等丰富的文化活动,既为居民搭建了邻里共聚交流平台、充实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游客深入了解明代文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借助这些活动,村民间的联系得以强化,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游客也获得了多元的文化体验。南京明文化村凭借“明源共生坊”这套模式,逐步实现社区多方面的发展,让明文化在当下以一种融入生活的方式延续下去,为居民构建起具有文化底蕴的生活环境。总的来说,“明源共生坊”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也是一个促进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有力机制。

江宁区明文化村建设方法成效及不足

明文化村建设方法的成效

  明文化村通过客、文、融、生、产五种营造元素的充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营造策略。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它为明文化村带来了全方位的提升和发展,是明文化村展现诸多优点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明文化村的营造方法呈现出诸多优点。

  第一,以“客”为基,筑牢历史文化传承之根基,彰显民俗村落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民俗村落以传承历史精髓为核心,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了明代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明文化村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成功复原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风貌,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间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更通过手工艺展示区为游客搭建起一座与传统技艺亲密接触的桥梁,游客得以亲手触摸并沉浸式体验编织艺术的精巧纹理、剪纸工艺的灵动神韵以及陶艺创作的质朴质感与细腻情感。同时,村落还积极挖掘并传承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节日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历史博物馆、民俗体验馆等载体,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第二,以“文”作魂,秉持文化至上之理念,深度挖掘并彰显地域文化所独蕴之特质。民俗村落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构建出鲜明的文化标识,成为吸引游客的魅力源泉。明文化村成功将明代文化底蕴与南京地域特色交织融合,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通过精心策划特色文化节、美食体验日、民间艺术展示会等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游客在深度体验中不仅能领略到文化的无穷魅力,还能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受到民俗村落的独特风采。

  第三,以“融”为脉,将保护与创新视作并行不悖的双轨,协同推进。民俗村落坚守“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明文化村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勇于探索创新之路,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大对古建筑群、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力度。同时,鼓励文化创新,支持青年才俊和艺术创作者投身村落文化创作,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保护与创新并重的做法不仅让民俗村落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的典范,也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为村落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第四,以“生”为源,构建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明文化村秉持生态优先理念,依托自然环境与文化资源,构建开放包容且凝聚力强的社区生态。积极鼓励村民深度参与村落日常管理与文化传承活动,塑造“全民皆为文化传承者”的优良氛围。通过定期开展社区交流集会、文化研讨沙龙、传统技艺培训等多元活动,有效增进村民间的情感联结,培育和谐共生的社区文化土壤。同时,借助网络社交平台构建社区线上论坛及交流群组,进一步拓展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边界,全方位提升社区整体凝聚力,达成村民与游客和谐交融、共享村落人文盛景的美好愿景,为明文化村的生态自然保护与人文传承提供坚实保障与持久动力。

  第五,以“产”为躯,以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为骨骼,精心构筑经济自给自足的坚实框架。民俗村落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民俗产品销售及民俗活动体验等多元化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明文化村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种植了多种农作物,还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基地,将新鲜农产品加工成特色食品,如手工糕点、特色酱料等,供游客品尝并作为纪念品购买。同时,乡村旅游项目也蓬勃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体验。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明文化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们利用传统技艺创作出各种手工艺品,如刺绣、木雕、竹编等,通过电商平台和实体店销售,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种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明文化村建设方法的不足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对明文化村宣传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宣传策略和资金扶持。政策导向的缺失导致明文化村在宣传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难以形成有效的宣传攻势。资金支持的不足则限制了宣传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降低了宣传效果。政策层面可能未充分开放和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如媒体合作、网络平台等,导致明文化村的宣传渠道受限。明文化村的宣传信息难以广泛传播,限制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同时,公众对明文化村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可能缺乏足够的认同,导致宣传难以引起共鸣。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使明文化村的宣传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公众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宣传效果和市场吸引力。

  二是商业化进程缓慢。明文化村在商业化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商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现有人才队伍难以满足商业化发展需求。人才短缺导致明文化村在商业管理、营销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限制了商业化程度的提升。在商业化过程中,明文化村面临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矛盾,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成为一大难题。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矛盾使明文化村在商业化过程中需要谨慎权衡各方利益,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乡村振兴下的民俗文化村落建设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美丽乡村建设难题在于如何将民俗文化转化为乡村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隐形动力,实现乡村物质与精神建设双丰收。明文化村通过将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相结合,让明代文化与当地居民生活相结合,保护村落内传统文化,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响应乡村振兴战略。

  2024年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古韵流芳里——乡村振兴下的民俗文化村落”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10327146Y)。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春兰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