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校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

时间:2025-03-21 10:39:45来源:新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文字:刘翔

  摘要:大学生返乡就业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高校视角,系统分析其在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中的作用,并基于文献梳理与实地访谈,从高校、地方、大学生三方需求出发,揭示返乡就业面临的深层障碍,包括大学生意愿低迷、乡村岗位吸引力不足以及高校服务资源与地方实际需求脱节等。为破解上述难题,文章提出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就业认知、推动产教融合以增强地方产业支撑,以及构建校地协同平台精准对接人才与岗位等策略。研究表明,高校与地方政府在政策、产业、服务方面的深度联动,能够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全面支持,进而有效促进城乡平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人才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应对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途径。这一举措不仅为乡村地区引入高素质人才,也减轻了城市就业市场的压力,缓解了结构性就业难题。然而,高校在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推进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返乡工作的动力不足,乡村就业环境和岗位供给有限,高校服务体系与地方资源匹配度较低等。这些问题既阻碍了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形成,也削弱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力度。针对这一背景,文章将深入探讨高校在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中的多重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高校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价值意义

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

  大学生返乡就业在缓解乡村长期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中展现出重要作用。乡村的发展除了需要基础劳动力,还对技术革新、现代管理和高水平公共服务的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理念,可将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和社会服务建设等领域的实践推向更高层次。因此,在返乡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可将现代经济理念注入乡村,并通过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乡村的吸引力,使之成为技术流动、资本流动和人口流动的结合点。同时,城乡间长期存在的资源与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这种人才流向可被部分消解,乡村不再是被忽视的边缘区域,而成为城市资源输出后的良性回流端。高校的支持使大学生返乡就业在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中迸发出内生驱动力,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定与职业规划优化

  高校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引导为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更多解题思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传统就业观念对职业选择的束缚使不少毕业生局限于单一的求职路径,而返乡就业为其开辟了新的职业方向。在相对宽松的乡村就业环境中,大学生得以更快地实现知识与岗位的对接,乡村的具体需求也促使他们快速成长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实践型人才。对个人职业规划而言,返乡就业赋予了大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政策支持和产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他们能清晰识别与自身专业、兴趣相匹配的岗位,实现职业定位的精准化。

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融合

  大学生返乡就业在推动高校服务社会能力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不仅承担着教育与科研的职能,也在社会需求的变迁中展现出其价值连接功能。通过返乡就业实践,高校的教育资源、研究能力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得以深度耦合。一方面,大学生带着在高校中所获得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进入乡村,推动地方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延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乡村的具体场景为高校提供了实践验证的场所,使学科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间隙得到有效弥合。通过这一连接,地方可从高校的教育成果中直接获益,而高校也能通过反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显著增强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应。

高校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认可度和意愿较低

  高校在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时,面临的一大障碍在于大学生群体对返乡就业普遍缺乏积极态度。长期以来,处于城市化浪潮中的大学生受到主流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更倾向于将城市视为个人发展的理想场所,而对乡村就业抱有偏见甚至抗拒的心理。这种价值取向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也与高校宣传导向不足以及社会对乡村工作的固有刻板印象息息相关。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将返乡就业视为缺乏挑战、薪酬偏低、发展受限的职业选择,尤其是对于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群体,乡村就业市场往往缺乏能充分施展其才能的空间。此外,社会评价体系对乡村工作的认可度较低,更加剧了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负面态度。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了高校返乡就业引导工作的实际成效,使高素质人才难以回流乡村,从而阻碍了返乡就业目标的实现。

地方就业岗位供给不足与岗位质量偏低

  高校在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过程中,地方就业岗位供给的数量与质量问题是一个显著掣肘。乡村地区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集中于传统的农业劳作、基层行政或教育服务领域。这类岗位虽然能满足基础需求,但对于具有现代知识背景的大学生而言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其高水平专业技能不匹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岗位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无法与城市的同类职位相比,进一步降低了岗位的吸引力。此外,部分岗位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且发展空间模糊,容易让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对乡村就业丧失兴趣。这种岗位供需错位制约了高校培养人才与地方需求的有效对接,也使返乡就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导致乡村地区高质量岗位和高素质人才双向流失的恶性循环。

高校就业服务与地方资源对接不足

  高校在返乡就业引导中的就业服务体系仍然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在将大学生与地方就业资源相匹配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重心仍主要偏向城市市场,举办的宣讲会、招聘活动和校企合作项目多以城市企业为目标,乡村地区的就业资源和岗位需求则极少被纳入其中。信息覆盖的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乡村就业的认知,导致乡村岗位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长期处于“隐形状态”。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和乡村企业缺乏与高校的直接对接机制,提供的就业需求信息往往存在滞后性或不精准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在资源匹配上的局限性。信息壁垒与协作机制不足的叠加效应,导致大学生对乡村岗位的了解来源十分有限。制约了高校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还降低了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实际参与度。

高校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实践路径

强化政策宣传引导,提升返乡就业吸引力

  高校在开展返乡就业政策宣传的过程中,可采取多样化方式。第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定期与地方政府协作,搜集并梳理最新的政策文件,如返乡补贴、创业扶持和生活保障等,并将这些信息加工整理为图文并茂的政策手册。手册语言的陈述方式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习惯,避免复杂术语,并通过案例解析和数据图表强化其可读性。手册既可以以电子版形式发布在高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也可以以纸质版形式摆放在就业指导中心供学生领取。

  第二,线下活动是政策宣传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可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政策说明会,邀请地方政府官员就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细节进行讲解。为增强活动的现实感,还可邀请成功返乡就业的毕业生分享个人经历,通过他们的亲身实践说明政策的实际效果。例如,如何通过创业扶持政策开展乡村电商业务,或者如何利用返乡补贴顺利实现职业转型等。活动中,应设置自由问答环节,鼓励学生直接提问。例如,如何申请政策支持,或者哪些岗位更契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等,使政策解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三,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是政策宣传的重要载体。在部分涉及乡村经济发展或区域产业的选修课中,教师可将返乡就业政策的讲解作为一部分内容。例如,结合地方经济案例,分析政策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职业选择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对毕业班学生而言,课程设计应更为具体,如通过小组讨论或项目设计,要求学生基于地方政策策划返乡就业或创业项目计划,如此,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有效传播了政策内容。

  第四,社会实践活动可将政策宣传进一步延伸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可组织学生前往地方政府或乡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政策对当地产业和社会的实际推动作用。例如,安排学生参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地,观察政府如何落实政策扶持的作用,进而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实践活动可通过沉浸式体验加深学生对政策的认知,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乡村就业场景的机会。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或制作宣传视频,将所见所闻以更生动的形式传播给校内更多同学。

  第五,精准化宣传是提升政策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返乡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需求,如部分学生关注住房保障,部分学生关心创业政策。基于这些反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策划针对性的宣传方案,如为创业类学生设计专门的政策解读讲座,为关注生活保障的学生列出与住房补贴相关的政策。

  第六,开展文化活动也是政策宣传的有效切入点。高校可以举办主题征文比赛或摄影展览,将返乡就业政策与学生的艺术创作相结合。例如,征集以“我的乡村发展梦想”为主题的文章,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阐述对返乡就业的理解。开办摄影展,展示乡村振兴中的就业机会和政策成效,直观地呈现政策的实际影响。这些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让政策宣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第七,举行集中性的大型活动也是政策宣传的一个亮点形式。高校可以联合地方政府举办“政策宣传月”活动,在这期间集中举办专题展览、政策宣讲会和就业对接会等宣传活动。例如,在就业对接会上邀请地方企业设立展位,现场向学生介绍岗位需求和政策支持,学生可与招聘人员直接沟通,从而加深对政策的理解。这种集中的宣传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政策的关注度,也为政策的推广提供了更多机会。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高校需与地方政府及企业深化合作,以产教融合的方式,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契合地方特色产业的职业发展路径。

  首先,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高校在课程规划中,应聚焦区域经济的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领域,以推动传统学科与新兴领域的交叉渗透,培养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调研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企业协作开发特色课程或设立专项实验班,帮助学生掌握与地方产业相匹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其次,教学环节应以实践为核心,构建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衔接的教学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使企业直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并提供实习岗位。此外,高校还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实验农场、创业孵化中心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验证理论、探索创新的真实环境。例如,现代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农场完整体验种植、管理到销售的全流程,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能够在孵化中心协助地方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最后,高校需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发长期合作项目,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高校可通过科研课题的形式,鼓励教师与学生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例如,农业类高校可组织专业团队与合作社协作,助力农业技术的改良或新品种的研发。设计类师生则可为地方特色产品设计品牌形象与包装方案。此外,动态的合作机制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可定期举办产教合作论坛或校企对接会,邀请地方政府及企业参与,以实现信息共享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这些举措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源,也促进了地方经济与高校教育的协同发展。

完善校地合作平台,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在高校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过程中,校地合作平台的构建是连接资源与需求的关键环节。高校需与地方政府建立稳固的协作机制,搭建信息共享渠道,将高校的就业资源与地方的岗位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例如,设立“返乡就业信息共享中心”,整合地方企业、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岗位需求,并通过高校就业服务系统精准推送给学生。同时,就业指导部门应派专员定期与地方政府沟通,并动态更新岗位信息,以确保内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学生层面,高校可组织定向推介活动,让地方就业机会直接进入校园。高校可邀请乡村企业或基层单位代表举办专题招聘会,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就业指导部门可组织教师前往乡村实地考察,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商,为大学生量身定制专项岗位计划,如“大学生村官计划”或“乡村创业扶持计划”,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选择。此外,还可邀请返乡就业的校友返校开展案例分享活动,以实际经验激发学生对乡村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高校可提供更为系统的资源支持。高校可在校内设立“乡村创业服务站”,通过导师咨询、创业政策对接和资金申请辅导等方式,为返乡创业的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同时,校地合作平台可定期举办乡村创业大赛,吸引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机会,为优质项目提供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保障。

  大学生返乡就业连接了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人才资源,是城乡资源整合的重要纽带。高校通过提升政策引导的针对性、推动地方产业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构建以精准对接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可以显著增强返乡就业的可行性与吸引力。研究显示,高校在助力返乡就业过程中承担着激活人才流动、优化培养模式、连接地方资源的重要功能。未来,高校应与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形成联动系统,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返乡就业的支持体系,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为乡村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与劳动力,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并实现乡村经济的整体跃升。

  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机器人技术”(编号:YJS2025AL143);新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视域下专创融合式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编号:2024JGLX121);新乡学院党建创新项目“高校企业基层党组织共建党建品牌的探索与研究”(编号:DJXM-2023B06)。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春兰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