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

时间:2025-03-20 13:30:05来源: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李创伟

  摘要: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关键意义,同时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大学生乡土实践中暴露出内容体系单一化、协同实践不够紧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此,需优化乡土实践内容体系,厚植情怀价值涵养,建立开放合作的育人机制,完善育人保障体系,构建实践评价反馈体系,提升育人质量水平,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乡土是中华民族根基的发源地,蕴含着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血脉,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步入全面加速推进的快车道[2]。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最有朝气、最具活力、最富创造力的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及基层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以乡土为基、学生为本、文化为源,旨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包含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风民情、乡土文化等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依托教学体系所开展的教育教学类、聚焦志愿服务所开展的社会服务类、侧重产学研创所进行的科研创新类、紧扣精神价值所推动的文化传承类等方面,内容相对饱满且形式较为灵活。但同时也应看到,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存在着从资源整合难题到协同育人障碍,从理论与实践鸿沟到乡村需求错位,从内容创新困境到实践形式单一等客观问题。

实践内容体系单一,活动方式老化

  一是实践内容体系单一的问题尤为突出。结合目前大学生乡土实践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乡土实践局限于乡村支教、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既有内容,往往延续旧有的实践单位和资源,在学校或者老师的牵头搭线下进行实践,突破范围有限,实践地点有限,实践内容固化,许多活动并非出于“三农”需要,而是源自自我需求[3]。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实践要求,也就无法融入真正的乡村发展中去,更不可能在深度探索中解决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二是实践活动和专业性匹配度不足。统一的内容和形式虽有其社会价值,但缺乏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内容千篇一律,形式走马观花。学生在选择实践项目时无法根据专业背景和社会需要进行精准匹配,在实践活动中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致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活动方式落伍。传统的走访、座谈、宣讲等活动方式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或许能奏效,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践育人的价值无法充分实现。

乡土实践协同不强,育人格局狭窄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大学生乡土实践所面临的协同性不强问题,已成为制约教育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该问题导致的育人局面单一化,不仅限制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还加剧了理论与实践的断层,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高校理论知识学习和乡村发展现实需求中的阻隔问题。这一阻隔主要体现在高校教育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或者技能难以直接应用于乡村实践。一方面,高校教育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乡村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复杂多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来推动。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和乡村在人才培养上难以有效对接,既无法满足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二是乡土社会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关键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些领域本应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舞台。然而,乡土社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途径并不畅通,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动受阻,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土社会的实际发展中去。这种情况下,乡土社会的发展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而大学生也失去了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的宝贵机会。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的协同性不强问题,反映出当前育人格局的狭窄和教育资源利用的不充分。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乡土社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和关注。

学生主体动力不足,实践成效不佳

  一是存在认识偏差,实践动力不足。许多学生虽然怀揣着服务乡村的热情,但由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具体村落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实践中难以找到准确的定位和切入点。例如,部分学生将乡村振兴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或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乡村文化、生态保护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可能导致资源错配,无法切实满足乡村的真正需求。二是存在乡情疏离现象,大学生实践价值感不足。第一个问题便是语言交流的障碍。不熟悉当地方言将影响大学生和当地居民的沟通效果。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互动的隔阂。乡土往往是具有血缘和地缘双重关系的“熟人社会”,大学生初来乍到,难以很快适应并融入这种交往模式,容易感到孤立无援。第三个问题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城市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效率和现代化,而乡村文化则更注重集体主义、传统和保守。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乡土实践中提出的想法和方案与乡村居民的期望不符,难以得到广泛认同。三是存在技能短板,实践动力性不足。乡村振兴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大学生往往在学校接受的是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此外,大学生在乡土实践中还可能面临资金支持不足、实践平台有限、指导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乡土实践的实际成效。

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不仅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从优化乡土实践内容体系、完善乡土实践育人保障体系和构建乡土实践评价反馈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强化方向引领,让乡土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子经风雨、见世面,开阔眼界、增长本领的生动课堂。

优化乡土实践内容体系,厚植情怀价值涵养

  一是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将思政教育融入乡土实践,让学生在感受乡土魅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通过挖掘中国乡土大地上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各类资源,让学生在乡土的肥沃土壤中,汲取精神的养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建立“乡村帮扶团”,鼓励大学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乡村建设。通过实际行动,大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厚植行业情怀,增强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设立“农村生态建设站”,让大学生亲身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绿色中国、诗画江山的实践中,构建绿色情怀,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四是建立“青年乡村研学基地”,开展大学生乡村蹲点实践和乡土劳作。通过亲身体验乡土生活,培育乡土情怀,增强对农村的理解和关爱,让青年学子与乡土文化血脉相连。五是开展“乡情民俗调查”,围绕乡村遗产的发掘和申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六是成立“乡土志愿服务队”,通过帮助乡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服务百姓的行动,滋养民生情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芒。

建立开放合作的育人机制,完善育人保障体系

  完善乡土实践育人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多元化的师资力量,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还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模式,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全面、深入、高效的实践教育体验。一是开放师资机制,建立由专家、教师、校友、村长、乡贤等组成的多元乡土实践师资库,促进实践教育质量的提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鼓励一线教师深入乡土实践,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生动性。利用校友资源,搭建实践与就业的桥梁,让校友的经验和资源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支撑。与当地村长和乡贤合作,引入本土知识和智慧,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文化和传统。二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地融合、校校协同、校企合作、校友共育等方式,形成乡土实践育人的共同体,保障实践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入性。通过校地融合,与地方政府和社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地方发展需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建立校校协同,推动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乡土实践项目,提升实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将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拓展校友共育,发动校友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增强实践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机制,积极打造乡土实践育人的“网络版”,拓宽实践育人渠道,提升实践教育的灵活性。充分利用慕课、优课等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与实践。将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进行网络化的设计和重构,使实践活动更加便捷、高效。通过线上交流讨论和线下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构建实践评价反馈体系,提升育人质量水平

  一是构建乡土实践评价反馈体系的核心在于确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这一机制应涵盖“学生、教师、实践地”三个方面,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评价网络。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其自我评价能反映出实践活动的个人体验和成长感悟。教师作为指导者,其评价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和创新思维进行客观评估。实践地作为乡土实践的场所,其评价则从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的角度,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乡土实践的真实情况。二是多元内容评价要求设置“能力+素质+情怀”三位一体的考核标准。在能力方面,重点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和道德品质。在情怀方面,着重考察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这样的考核标准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关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强调了家国情怀的厚植。三是全程跟踪评价,确保乡土实践教育持续改进。基于此,有必要开发乡土实践育人数据评价反馈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通过清单式管理,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确保实践活动有序进行。同时,平台应具备及时反馈功能,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四是构建完整的实践育人评价闭环。这意味着评价反馈体系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通过定期的评价反馈会议、实践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实践活动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乡土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构建乡土实践评价反馈体系,强化育人导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评价主体、内容、方法和反馈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培养其综合素质,厚植家国情怀,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育人紧扣“时代主题和脉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成长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往大地走、往乡村走、往山河走”,既是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优秀青年的有力呼应,也是对于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的最强实践。广大青年深入乡村,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实习实践、文化传承等,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4],就一定能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EB/OL].(2024-02-03)[2024-12-1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930.htm.

  [2]时伟.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2021(19):104-106.

  [3]唐智,董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的改进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2):97-102.

  [4]王珊,夏圣雪.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3(07):49-52.

  2022年度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专项研究项目“基于情怀涵养的新时代大学生乡土实践路径研究”(2022YXS15)。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春兰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