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运用需把握青年力量

时间:2025-03-20 10:41:50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文字:周心涵 雷梅珍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乡村振兴,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智慧方案,而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青年是主要力量。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传承和弘扬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对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力量的制约成因,其次梳理了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基层乡村治理的关键,最后提出了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动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希望能够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离不开人,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与核心。而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主体大量流失,人才吸引难、培育不足、发展受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伴随着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步伐。文章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实践中,基层农村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但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而且以“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方式,引导青年群体入村创业,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这些引入青年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振兴,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力量的制约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的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为乡村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艰苦卓绝的乡村振兴强国任务,我国乡村人才工作不适应不完善的一面日益凸显。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头人相对匮乏,人才能力素养与乡村产业发展失衡,有些老大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如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瓶颈。人才仍然是决定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乡土人才“流”与“留”的困境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纷纷“流”入城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浮现出来,农村“空心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正以惊人的速度加剧,“留”下的是寂静的村庄和荒芜的农田。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这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在农村却带来了新的困扰。老年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占比不断攀升,这些老年人在晚年面临着诸多困境,子女不在身边,生活照料缺乏,精神慰藉缺失,他们不仅要独自承受身体的衰老和疾病的折磨,还要艰难地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壮劳力严重短缺,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观念的推广也受到极大阻碍。农村“空心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这两个严峻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不仅削弱了农村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也给农村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亟待跨越的巨大障碍。

  造成这一严峻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无疑是主要因素之一,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农村的年轻人;同时,农村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民难以在本土获得满意的收入,不得不外出谋生。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不足,也让农村在与城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留住年轻人和吸引外来人才。农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沉重的。农业生产受到冲击,大量耕地无人耕种,粮食安全面临威胁;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缺乏创新和活力,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传统的技艺和习俗逐渐消失;社会稳定也受到挑战,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权益保障成为突出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如何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在当下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基础上,如何以“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方式,引导青年群体入村创业,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基层乡村治理的关键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基层的“枫桥经验”,历经六十余年发展,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确保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领导人民群众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党建引领是基层乡村治理的核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一以贯之的根本保证和不变灵魂。新征程上,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基层治理各个环节,才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筑牢社会稳定和谐的基层基础。

  近年来,在基层乡村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与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体推进,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根本指向,把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作为关键抓手,把提高党组织战斗力作为重要保障,把锻造过硬党员队伍作为力量支撑。例如,近年来在基层乡村治理中,一些村级党支部纷纷成立起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活用网格员力量,班子成员、驻村干部、党员全员“包社联户”下网格,以做好服务为核心,以“党建+”为抓手,切实解决和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矛盾“零”上交,提高基层党支部服务群众能力。同时,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打造党建综合教育空间,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先进典型表彰等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建引领作用,为实现基层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平安是基层乡村治理的基石。

  平安乡村建设是乡村治理“金字塔”的基石。在平安乡村建设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平安中国”建设各项措施有效衔接,建立有效的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乡村安全治理体系,增强村民对乡村治理的信任和参与度,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秉持“平安不出事”的理念,部分基层在加快构建完善诸如“14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县级社会治理中心这一核心枢纽,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的关键作用;以乡镇平安法治平台作为重要支撑,扎实推进各项平安建设和法治工作;村社全科网格则犹如细密的神经末梢,深入基层一线,全面感知和处理各类问题。这三者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构筑起基层社会平安治理的“铜墙铁壁”,为基层百姓的生活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同时,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工作,健全“信访打头、调解优先、诉讼断后”机制,建立起“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检察室”“共享法庭”等多种矛盾纠纷化解点,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渠道,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成为新常态。法治的力量如同坚实的基石,为基层的和谐稳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另外,以数智赋能社会乡村治理,把平安建设纳入数字治理总体战略布局,如类似“浙里办”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具备通过“平安随手拍”“公安专区”“线上矛调中心”等功能,成功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成为基层平安建设展示的重要载体。

  第三,为民服务是基层乡村治理的内核。

  乡村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枫桥经验”为广大干部有效为基层人民办实事解难题提供了有力遵循。“枫桥经验”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诉求,牢记“为谁而治”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目标。群众是“枫桥经验”的主根,群众路线是“枫桥经验”永恒不变的一条红线和主线。只有走实走深群众路线,“枫桥经验”这面旗帜才会越鲜亮,乡村基层治理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引领下,基层干部坚持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意,用真心赢得民心。一些基层地区始终坚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先进理念与模式,切实把各类问题解决在百姓的“家门口”,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民情日记制度以及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督促村干部走入群众家,走进群众的心里,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依靠和发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培养乡村中的调解能手和志愿者,形成多元化的调解力量。如今,“共享食堂”、“共富驿站”、文化礼堂等也已成了很多基层中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懂民意、知民心、解民难的乡村治理模式为基层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动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引领基层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如何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动员群众的作用,吸引更多青年力量投入乡村建设,在传承弘扬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后一公里”贡献青春力量。

  首先,党建引领搭建平台,让青年愿意“进村”。

  坚持和弘扬“枫桥经验”,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缺失。因此,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搭建青年成长成才的平台,吸引青年进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发挥基层党建作用搭建平台,必须推动基层党组织重心下移,发动群众从本土、返乡、外来等多渠道动员引进青年人才,形成人才培育库。在此基础上,实施富有地方特色的赋能成长工程,如浙江这几年一直在推进的“新锐训练营”“活泉计划”“丰翼计划”“村村都有好青年”等青年人才培育工程,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成长机会,多措并举让青年在乡村的广袤大地上建功立业。基层党组织还可以依托本土创意产业园运营团队的专业力量和资源优势,引进汇聚青年人才开展各种创业活动,为青年人才提供创业的平台和机遇,同时带领广大农民“触网”,培养其互联网思维,培育出新型农民,激发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另外,可以以创建未来乡村为契机,全面推动现代农业、美丽经济以及村庄经营持续向好,让青年人才振兴乡村,让无数青年创业者走进乡村大放异彩。

  其次,平安建设凝聚力量,让青年愿意“留村”。

  通过党委搭建平台,青年人才愿意进村,但如何让这些青年人才愿意留在村里,这就必须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作用,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综合防控能力,扎实推进基层平安建设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筑起一道平安和谐的防护网。

  推进基层平安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技防结合”的方针,将预防工作置于首位,充分发挥技术防范的重要辅助作用。以基层党组织为坚实引领,进一步强化网格化管理,可以将反诈App安装、普法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一网统筹,一并推进,推动平安建设工作落地生根,实现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农村治理新格局。同时,全面发动退休干部、老党员、乡贤人才等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资源优势,构建起沟通交流的常态化平台和机制,不定期与愿意留村的青年人才面对面沟通交流,及时解决留村人才的困难和问题,以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创业环境为强大吸引力,凝聚起青年力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让青年愿意“富村”。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青年愿意留村,也要愿意“富村”。因此,以本土现存优势提升和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主抓手,高度重视乡村青年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服务保障政策支撑,必须完善“人才建设+服务保障”措施,构建起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可以在给予入乡青年场地、运营、服务“三重保障”的同时,关注其在资金支持、专业指导、项目培育等方面的需求,为他们在乡村的教育、医疗等提供切实保障。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具有首创精神和活力的青年人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各方面有更大作为。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服务与创新两手抓,从打造“人才服务官”体系入手,建立青年人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全链条保障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机制,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乡村能级提升蓄势赋能。

  历史的回声总能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引领下,浙江省农村致力于为民办实事,懂群众“心之所向”“心之所忧”“心之所喜”,真正解决群众的期盼和诉求。今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大矛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带来的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小平安”,还有经济发展与群众安居乐业良性互动的“大平安”。回归、奔赴、出发……在浙江省的田野上,新时代“枫桥经验”还在不断推进,年轻人的风貌愈发多姿多彩,青年赋能乡村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青年力量创造性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关注,不仅可以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在深入乡村振兴的基础上为“枫桥经验”提供新的借鉴意义,同时推动“青年人才资源”和基层服务同向发力,为“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实践贡献青年力量,发出青年之声。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以诸暨市杜黄新村为例(项目编号:JYKC2361)。

  终审:魏文源

  监审:乔星琦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