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培养高职涉农专业拔尖人才

时间:2025-03-19 14:05:46来源: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权 刚 刘 燕 陈 越

  摘要:随着“双创”政策的推广,农业领域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背景,其次阐述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意义,最后提出了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实施路径,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双创”(创新与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通过“双创”教育,涉农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农业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从而满足新时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背景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双创”教育通过将农业与科技、互联网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与市场化环境变化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产业链等问题,需要依靠创新解决。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创业园区等不断兴起,激发了大量青年人才的创业热情。在这一背景下,“双创”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农业专业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市场中找到创新机会,创办自己的农业企业或项目。

农业产业的多样化与跨界融合

  农业“双创”教育不仅限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还鼓励学生关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思考如何通过创业实践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提升乡村的经济和社会活力。现代农业产业逐渐从传统的种植、养殖等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发展,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农村电商等多个领域。这些新兴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农业生产技术,又要具备商业思维、管理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

农业教育体制改革

  传统的农业教育模式多以理论教学和技术培养为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然而,随着农业产业的转型和科技的进步,单一的技术培训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双创”教育强调创新和创业,核心教育理念是创新驱动发展,创业激发活力。改革后的农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还要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思维,培养敢于实践和创业的能力。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意义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创新发展

  当前,农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如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设备的应用,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同时,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鼓励农民和企业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如电商平台、绿色农业)实现盈利,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农产品附加值提升。

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通过“双创”模式的推动,可以有效激发乡村的创新活力,带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多元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改善社会治理和促进文化振兴等多方面的创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驱动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双创”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商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市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双创”教育,学生不仅能在学术和专业能力上有所提升,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方面获得重要的锻炼和提升。通过实践性强的项目和课程,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实施路径

  “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实施路径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和地方性特点。农业领域的创新与创业不仅关注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还注重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双创”教育的整体框架

  在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中,要制定符合农业特色的“双创”教育整体规划,明确教育目标、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学生不仅具备农业专业知识,还能将其转化为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课程设置不仅要包括农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结合创新思维、创业管理、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写作、金融与风险管理等内容,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

  通过“双创”教育,可以帮助涉农专业的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促使其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创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推动现代化农业项目的实施;或者通过开发新的农产品,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2.提升创业意识和能力

  “双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其在农业领域内自主创业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创办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电商平台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

  3.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

  现代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还需要懂得市场运作、创新管理、科技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双创”教育,涉农专业的学生能够跨越传统农业的专业界限,具备创新管理、市场营销、科技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4.实施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双创”教育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项目设计上,可以选择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精准农业技术等。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地方政府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获取第一手的创新和创业经验。

  5.强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校内建设农业创新实验室或创客空间,提供设备支持和技术平台,鼓励学生在此开展农业相关的创新项目,如农产品研发、农业机械化创新、农技推广等。可以设立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器,支持学生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孵化成实际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创业导师、场地等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创业。

  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定期举办农业领域的创业沙龙、创新大赛、模拟创业活动等,激励学生关注农业创新和创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融资能力等综合素质。邀请农业领域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农业专家等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的指导。通过校内外多种渠道,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奖学金、创业资助等激励措施,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

  7.加强跨学科融合与资源整合

  农业创新与创业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特别是在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农业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的结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农业产业链相关的研讨会、展会、论坛等活动,通过跨专业的合作课程和项目,促使农业专业学生与信息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开展合作,培养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

  8.推动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双创”教育效果的评估不仅限于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潜力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表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书的完成情况、实际创业成果等多维度进行,如下表所示。

多元评价体系表

多元评价体系表(续表)

  随着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发展,涉农专业的“双创”教育应更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培养具备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农业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农村电商和农村创业有关的实践机会,提升其创业能力和市场意识。通过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等手段,高职院校可以将“双创”教育与农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JYB04;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省级‘双高计划’专业群服务创新路径与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GH24Y3365。

  终审:魏文源

  监审:乔星琦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