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发光发热
摘要:为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作用价值与发展路径,文章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识别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乡村经济振兴具有促进作用,但仍存在项目定位模糊、服务时间短暂、需求对接不精准及多方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明确志愿服务项目定位,加强需求调研与精准匹配;构建长效机制,延长服务周期并提升服务深度;加强服务与需求对接,推动项目实用性与效益最大化;健全多方协作机制,构建校企、政府与乡村联动平台等策略实施,可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功能价值,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振兴乡村经济是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战略目标,核心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人才集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乡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亟须通过外部资源的引入与内部活力激发来破解。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人才储备群体,具备创新思维、专业知识、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资源整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力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服务项目的短期性和单一化、服务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的不匹配、组织管理和多方协作机制的欠缺等,造成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此,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作用价值,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也能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作用价值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传播,优化乡村经济生产和经营方式,提升乡村经济运行效率。首先,大学生志愿者能为乡村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通过技术指导与实践推广,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整合高校、社会资源,为乡村提供电商运营、品牌建设等支持,助力乡村特色产品开拓市场,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再次,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在资金引入、政策解读方面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策划经济发展项目、协助争取政策支持,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也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乡村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知识赋能、技术支持、资源整合,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首先,大学生志愿者依托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能帮助乡村产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例如,通过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可改良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动着乡村产业与新兴业态的融合,如利用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实现从线下传统模式向线上多渠道模式升级。大学生志愿者还协助乡村挖掘、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如文化、旅游资源等,推动乡村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最后,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策划产业发展规划、协助设计品牌营销策略,为乡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实践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乡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价值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提升乡村人力资源素质方面具有关键价值,通过教育培训、观念引导、能力提升,为乡村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能为乡村居民提供专业的知识讲座、技能培训,覆盖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运营、财务管理等领域,从而提升乡村劳动力的专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传播现代化的生产生活理念,引导乡村居民树立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提高乡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此外,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也可为乡村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教育支持与成长引领,如开展课外辅导、职业规划指导等,激发其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培养乡村振兴的后备力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经济振兴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定位模糊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定位模糊是当前乡村经济振兴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项目目标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缺乏科学系统规划。首先,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在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的调研与需求分析,未能充分了解乡村经济发展核心痛点,造成服务内容空泛化、形式化,难以契合乡村产业发展与经济振兴的实际需求。其次,部分服务项目过于注重短期成果而忽视长期影响,主要以完成指标或活动形式为导向,忽略了对乡村经济长期发展路径的规划指导,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价值。最后,服务内容单一化也是项目定位模糊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为基础性的宣传教育或劳动力补充,对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的技术推广、产业支持等核心内容涉及较少,无法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短暂,持续性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短暂、持续性不足是影响其在乡村经济振兴中发挥长效作用的关键,主要表现为服务周期短、内容碎片化、缺乏后续支持机制。首先,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时间以寒暑假或节假日为主,通常为一到两周,服务周期过短,难以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造成项目成果流于表面,未能形成持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其次,志愿服务内容集中于短期活动,如技能培训、宣传讲座、劳动支援等,主要为单次行为,缺乏连续性、深入性,无法对乡村经济发展产生实质性改变。再次,志愿服务结束后,缺乏后续跟踪机制,项目成果难以有效延续优化,造成服务成果容易被遗忘或中断。最后,服务对象在短期接触中对项目的接受度和理解力有限,部分村民对服务内容吸收应用能力不足,也降低了志愿服务的效果。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乡村经济实际需求脱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乡村经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表现为服务内容与乡村发展需求的不匹配、活动形式单一、服务效果缺乏针对性。一是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未能深入调研乡村经济需求,服务内容停留在理论宣传或基础性工作上,对乡村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化、技术性支持涉及较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集中于传统劳动支援、宣传教育等,缺乏对新型乡村经济需求的敏锐捕捉,如电商推广、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现代化内容,使得服务效果难以融入乡村经济发展实践。三是由于对乡村经济环境、产业特点了解不足,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方案难以落地,服务成果流于表面,未能形成实际价值。四是乡村经济需求因地制宜的特性未能被充分考虑,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根据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制订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造成资源浪费和效果不佳。
校企、政府、乡村多方联动机制尚未健全
校企、政府、乡村多方联动机制尚未健全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经济振兴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方协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责任分工不明确。首先,高校在志愿服务项目中承担主要组织角色,但由于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沟通不畅,难以形成合力,造成志愿服务资源分散。其次,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政府政策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高校、企业参与乡村经济振兴的积极性缺乏有效激励措施,政策支持覆盖范围不足,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效果。最后,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提供者,参与度、投入积极性较低,未能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市场资源支持乡村经济发展,造成志愿服务在专业化、市场化领域的突破有限。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经济振兴发展策略研究
明确志愿服务项目定位,加强需求调研与精准匹配
明确志愿服务项目定位,加强需求调研与精准匹配需要从科学规划、深入调研、动态调整三个方面入手,以确保志愿服务能与乡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高度契合。首先,可建立科学的项目规划机制,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阶段,明确服务重点领域与目标。例如,对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可重点关注技术推广、品牌打造;对以旅游为主的乡村,需加强文化挖掘和宣传营销。其次,高校、组织方应组织专业团队对乡村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乡村在技术、资金、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并广泛听取乡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建议,确保服务方案贴近实际。最后,为提升调研专业性,可引入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参与,优化调研过程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也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志愿服务实施过程中,通过定期反馈与评估,不断优化服务内容,确保项目目标与乡村需求保持一致性。通过精准匹配的方式,不仅能提升志愿服务实用性,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切实的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方向指引。
构建长效机制,延长服务周期并提升服务深度
构建长效机制,延长服务周期并提升服务深度,可从加强政策支持、优化组织管理、加强资源保障、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四个方面着手,以此来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首先,政府、高校需共同制定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政策,引导长期服务项目的开展。例如,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分奖励、实践课程设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优秀项目提供长期政策资金支持。也可探索将服务周期与乡村发展目标相结合,分阶段制定长期规划,确保志愿活动的连续性。其次,需优化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高校、政府、乡村之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加强对服务活动的统筹安排。例如,通过定期举办多方协调会,明确不同阶段任务分工,推动志愿服务项目逐步推进。再次,需强化资源保障,解决志愿服务长期化面临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可设立专项基金,高校可联合企业整合资源,为长期项目提供经费、设备、技术支持。最后,可建立服务反馈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志愿服务的成效,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与内容,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能真正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加强服务与需求对接,推动项目实用性与效益最大化
加强服务与需求对接,推动项目实用性与效益最大化,可通过精确识别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建立高效沟通渠道、引入多方协作机制来实现。一是需强化需求识别,组织专业团队对乡村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掌握乡村在产业发展、技术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形成详实的需求分析报告,为后续服务内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需根据调研结果优化服务内容,确保服务方案的针对性。例如,针对急需电商发展的乡村,可开展电商平台搭建与运营培训;针对特色农业发展需求较大的乡村,可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服务内容。三是建立高效沟通渠道,搭建高校、乡村、企业的联动平台,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信息及时传递与反馈。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线上交流平台,确保服务内容能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四是可引入多方协作机制,鼓励政府、企业、高校、乡村基层组织共同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模式。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与市场优势,高校智力资源及乡村基层组织的实践经验,可全面提升服务效果与项目实用性,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高效推进。
健全多方协作机制,构建校企、政府与乡村联动平台
健全多方协作机制,构建校企、政府、乡村联动平台,可通过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协作机制、共享资源平台、强化监督评估来实现。首先,可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企业负责技术支持与市场资源引入,高校提供志愿者组织、专业知识支持,乡村基层组织负责需求反馈与服务实施配合,通过明确各方的角色定位,形成高效协作基础。其次,可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通过设立多方联合工作组或志愿服务协调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项目进展、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确保志愿服务项目有序推进。例如,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线上数据管理系统,将服务需求、资源分配、项目进展等信息实时公开,提升协作透明度。再次,可推动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整合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的优质资源,确保项目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充足。例如,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企业定向资助,保障服务项目长期运行。最后,可建立多方监督与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联动平台运行效果与项目实施成效进行定期审查,通过问卷调研或现场回访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反馈,确保各方协作形成合力,切实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多方协作机制将更加健全,校企、政府与乡村联动平台将成为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作用价值、存在问题、发展策略的研究,可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方面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经济振兴面临的问题,可从明确服务定位、延长服务周期、加强需求对接、健全协作机制等维度进行优化,从而增强志愿服务的实用性,最终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持续动力。研究成果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024年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在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rwjs2028)。
终审:魏文源
监审:乔星琦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