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5-03-19 10:37:40来源:咸阳师范学院 文字:王虹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文章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策略,旨在为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

  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领域,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农村小学作为农村教育体系的根基,承载着培养农村下一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任。而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决定了农村孩子所能享受到的教育品质,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与可持续发展动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关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破解其发展难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具备多元知识与跨学科教学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农村的产业格局焕然一新,特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作物种植多样化,同时,养殖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推广;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古村落观光、民俗体验游吸引众多游客云集。这些产业变革,使农村小学教育的内涵亟待丰富拓展。而农村小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仅局限于传统的语数外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1]。一方面,教师必须熟悉农业科技知识,学会新型农作物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现代化养殖的科学管理等。在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农业项目,向学生讲解土壤改良的原理,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且易于理解。另一方面,生态环保知识不可缺少,农村生态资源丰富但脆弱,教师要向学生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品德与社会课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家乡河流、森林,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乡土文化更是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宝藏。教师要善于进行乡土文化的讲解,熟悉本地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传承脉络。例如,在劳动课上,教师在结合本地农作物种植讲解植物生长知识时,不仅可以传授播种、灌溉、施肥等基础步骤,还能穿插讲述先辈们如何依据节气从事农耕,以及相关的农谚和传说,让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家乡文化底蕴的认知,激发他们对家乡发展的探索欲,为日后投身乡村建设埋下希望的种子。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助力远程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打破城乡教育壁垒的关键力量。尽管当前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网络逐步覆盖、多媒体设备陆续配备,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仍有待大幅提升。熟练运用在线教育平台是当下农村小学教师的必备技能。这些平台汇聚了海量优质教育资源,从名师课程视频到前沿学科资料应有尽有。教师能够依据教学进度与学生学情,精准筛选合适资源推送给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辅助。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纯正发音的在线绘本阅读资源,弥补农村缺乏英语语境的短板。多媒体课件制作同样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板书,精美的课件能以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结合的形式呈现知识,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2]。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数学公式推导过程,让复杂逻辑直观易懂。同时,借助网络直播技术,农村孩子可以实时参与城市名校公开课互动,跨越地域界限,同步聆听名校教师精彩讲解,感受不同教学风格,拓宽视野,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技术操控者与学习引导者的双重角色,保障远程教学顺利开展。

成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领者

  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数不尽的独特民俗,如热闹非凡的庙会、别具一格的婚丧嫁娶仪式;精湛绝伦的技艺,如手工编织、木雕、打铁等;还有口口相传、神秘动人的传说故事。农村小学教师站在教育一线,天然肩负着传承这些乡土文化瑰宝的使命。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要巧妙地将乡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语文课上,以本地传说为蓝本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改写、续写,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传承文化基因;美术课中,组织学生观察传统建筑雕花、民间手工艺品,汲取灵感创作具有乡土风情的绘画、手工作品,让古老技艺在校园焕发生机。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学生挖掘、整理家乡故事,带领学生走访村里老人,记录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再引导他们以作文集、手抄报、校园广播剧等形式呈现。通过创编文艺作品,不仅让乡土文化以新形式得到展现,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赋予了乡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鲜活生命力,使之化作乡村振兴征程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撑着乡村向美好未来大步迈进。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专业知识结构失衡

  在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情境中,多数教师经过系统师范教育或长期教学实践积累,在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学科知识层面,具备相对扎实的功底,能够依照教材内容,有条不紊地完成日常授课任务,保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汲取。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新课改倡导的多元课程体系对教师知识储备提出了全新要求。新兴学科领域,如聚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的科学探究课程,以及强调知行合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在农村小学课程设置中崭露头角。但遗憾的是,农村小学教师在这些方面却暴露出明显短板。

  一方面,他们自身对诸如电子电路、机械原理等科学探究必备知识知之甚少,以科技小制作课程为例,当学生满怀期待地想要制作简易电动风扇或智能小台灯时,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知识架构,无法清晰阐释电路连接原理、电机驱动机制,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环节显得力不从心,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错失深度探究科学奥秘的良机。另一方面,知识更新滞后也是一大症结。在信息爆炸时代,教育领域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城市教师借助丰富学术交流、培训资源紧跟时代步伐,而农村教师受地域限制,获取前沿知识渠道狭窄。在环保教育融入课程的趋势下,城市同行已熟练运用最新生态数据、案例开展教学,农村教师却还停留在陈旧环保常识层面,难以适应新课改对课程多元性、时代性的要求,掣肘农村孩子综合素质提升。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限

  近些年来,随着对农村教育投入逐步加大,不少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多媒体设备已然走进校园,为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基础平台。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教师对这些先进设备的应用状况却差强人意。从使用频率来看,尽管教室里配备了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可在日常教学中,相当比例教师依旧习惯于传统板书授课,多媒体沦为偶尔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的“高级摆设”,使用率偏低。深入探究背后缘由,信息技术培训流于形式难辞其咎。许多培训往往是短期集中式,理论灌输多、实操演练少,教师囫囵吞枣,仅学会最基础的PPT放映操作,利用教育软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精准分析学情以实施个性化教学等深层次技能,对他们而言宛如天方夜谭。在英语教学场景中,明明有智能语音评测软件可辅助纠正学生发音、监测学习进度,教师却因不会操作,依旧凭借经验主观判断,无法为学生提供精准反馈;在数学教学里,面对能动态演示几何图形变换的互动软件,教师也只能望洋兴叹,致使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教学效能提升动力,农村孩子无法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优质教育红利。

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不可否认,相较于城市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农村地区相对艰苦的条件成为影响教师职业心态的客观因素。偏远乡村学校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简陋,教师日常通勤、生活起居面临诸多不便;微薄的薪资待遇在面对城市同行业高薪诱惑时,更显寒酸,生活压力骤增[3]。与此同时,晋升渠道狭窄如同紧箍咒,让教师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无光。职称评定名额受限、评定标准与农村实际脱节,使得许多兢兢业业、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多年来原地踏步,看不到职业上升的希望。双重困境交织下,部分教师逐渐陷入职业倦怠泥沼,对教学工作热情消退,昔日主动学习新知识、钻研创新教学业务的激情不再。面对各类培训机会,他们态度消极,认为培训内容不接地气,无助于解决现实教学难题;谈及教学研究,更是视为畏途,满足于年复一年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对自身专业成长放任自流,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成因

培训体系不完善

  当前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素养的切实提升。课程设置上,往往采用大一统模式,忽视了农村独特的教学情境与教师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学生基础、教学重难点上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培训内容却未精准区分,多为理论知识的长篇累牍,实践操作环节少得可怜,致使教师虽在培训时“听得热闹”,回到农村小学课堂后却发现所学难以落地生根。培训方式上,过度依赖集中面授,短短几天甚至几周内,要教师消化大量理论知识,高强度的学习节奏让他们无暇深入思考、吸收转化。而且,培训结束后便“一拍两散”,缺乏对教师后续教学实践的跟踪指导,教师在应用新知识时遇到问题孤立无援。即便有网络培训作为补充,但其互动交流板块设计欠佳,教师提问后迟迟得不到回应,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使得培训实效性大打折扣,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心无力。一方面,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稀缺成为校内专业引领的短板,缺乏“领头羊”带动,教研氛围如同一潭死水,教师间缺少观摩学习、思想碰撞的契机,日常教学问题只能靠个人摸索,难以在校内集思广益、有效攻克,专业成长之路步履蹒跚。另一方面,硬件设施的落后更是雪上加霜。学校图书资料常年得不到更新,陈旧的书籍无法为教师输送前沿知识养分;实验器材残缺不全,在进行科学探究等课程教学时,教师只能纸上谈兵,限制了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开设乡土特色课程的手脚,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教师专业发展也因此失去了坚实的校内支撑。

社会环境制约

  尽管近年来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有一定提升,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偏远地区补贴在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时,显得杯水车薪,交通不便、生活物资短缺等问题让教师苦不堪言,住房难、子女教育资源匮乏更是如两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动摇着他们扎根农村教育的决心。从社会舆论层面看,对农村教育的聚焦少之又少,农村教师的辛勤付出鲜为人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同时,家长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对教师工作配合度低,教师长期处于付出与回报失衡状态,职业成就感缺失,自我价值认可度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重重。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优化教师培训体系

  深入调研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短板与乡村振兴知识需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模块,如乡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农村实用技术辅助教学案例等;增加实践培训比重,组织教师到乡村产业基地、示范学校实地观摩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线上搭建交流社区、微课程学习平台,方便教师自主学习、随时交流;线下开展工作坊、跟岗实习,专家现场指导,培训结束后安排导师长期跟踪帮扶,确保教师持续成长。例如,针对科学课教师开展为期半年的线上理论学习,结合两周城市学校实地跟岗,回校后导师线上每月回访指导。

强化学校支持保障

  选拔校内优秀教师组建学科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邀请校外专家定期入校讲学、诊断教学问题,拓宽教师视野,形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图书、购置实验设备、完善信息化设施;建立校本资源库,鼓励教师自制课件、教具,分享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物质基础。例如,设立教师自制教具奖励基金,激发教师动手创作热情。

改善社会环境

  地方政府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动态增长机制,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设教师周转宿舍或给予购房优惠;协调解决教师子女入学同城待遇问题,消除教师后顾之忧,让其安心从教。媒体加强对农村教育典型事迹宣传,弘扬乡村教师奉献精神;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家校共育活动,增进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开展乡村教师荣誉评选表彰,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激励教师扎根乡村教育。

  乡村振兴赋予农村小学教师神圣使命与全新挑战,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虽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优化培训体系、强化学校支持、改善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能够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教师投身乡村教育的热情。一支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必将为农村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为乡村培养大批爱家乡、有知识、懂技术的建设人才,为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绘就坚实教育底色,保障乡村发展行稳致远。在后续实践中,应持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完善促进策略,以教育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吕丽霞,王维,王秀荣,等.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畜牧科技,2024(12):185-187.

  [2]孙永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J].饲料研究,2024(23):189-192.

  [3]瞿艳平,何俊婷.乡村振兴背景下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保护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25(01):71-73.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学会2024年度课题(项目编号SJHYBKT2024031)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乔星琦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