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乡村法治文化认同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加强法治的教育普及、完善法治文化设施及人员配备、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运用法治实践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保驾护航四个方面,沿着法治文化的认知、传播、融合到认同,逐层深入推进的路径,增强乡村法治文化认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大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而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3]。然而,法治文化的认同程度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乡村居民的法治意识相对淡薄,法治思维尚未形成,对法律的信任度不足,法治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增强乡村法治文化认同,推进乡村法治现代化建设,让乡村振兴走在法治的轨道上,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的目标。
法治文化是指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包括法治概念、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价值、法治理论、法治习惯等[4]。法治文化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实践三个层面[5]。由此可知,第一,法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动态的过程,法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法治文化是群体性的文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呈现出来的法治文化也会有不同的特点。第三,法治文化是主体对法治的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总汇,主体在主观上是否知悉、客观上是否认可、情感上是否接受、行为上是否遵从,都会反映到“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实践三个层面”的群体性法治文化中。第四,法治文化包括了“法治概念、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价值、法治理论、法治习惯”等具体内容。
增强乡村法治文化认同,应沿着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递进式路径展开,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逐步发展的过程[6]。鉴于此,针对乡村法治现状及乡村群体不同于城镇的特性,增强法治文化认同应按四个环节逐渐推进。一是以增进法治文化的认知为起始和条件,没有认知就谈不上认同。二是促进法治文化传播,能形成传播的文化才是被群体性认可和接受的文化,只有形成传播才能筑好情感认同的基础。三是推动法治文化融合,法治文化只有与当地特色文化,如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产业文化等相结合,并深入融合进群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奠定法治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四是增强法治文化认同应把法治实践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让法治文化的价值可感可知可信,从而增强法治的行为认同。
多层次开展教育普及,增进乡村法治文化认知
要增强对法治文化的认同,首先需要形成对法治文化的认知。如果村民对法治缺乏概念与认知,对法治文化没有感知,那么认同便无从谈起。在乡村,法治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法治的普及程度、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加大了投入,乡村基础教育的法治教育课程逐渐增多,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资源更丰富、途径更多样。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分配不均,优质的基础教育以及大部分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大中小城市,而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以一定的理性和逻辑思维为基础,部分偏远及后发展乡村地区的法治教育仍不足,影响了对乡村法治文化的认知。
针对乡村不同年龄段对象,可以侧重不同的教育普及策略。第一,针对乡村少年儿童的法治文化的教育普及,可侧重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进行。少年儿童时期是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作为培养法治文化认同的主阵地,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主题活动、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小树立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第二,针对乡村青年群体,通过新媒体技术,法治教育内容可以迅速触达广大村民,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互动交流。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7]。截至2022年12月,农村地区在线教育用户占农村网民整体的31.8%[8]。互联网普及率的城乡差距正在逐年缩小,而农村地区利用互联网接受在线教育的用户群体也已具备规模。因此,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在农村地区具有不错的覆盖基础,可以为法治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途径。利用互联网推送法治小故事、法律知识问答、法治知识竞赛,借助数据分析模型来优化内容推送策略,以图文并茂、即时的形式吸引村民,尤其是乡村青年群体的注意力。这样的做法能提高法治文化的传播效率,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增强法治文化的吸引力,提高法治文化的知晓率,有效提升法治文化的参与度。第三,针对乡村中老年群体,则可以更多地基于社区开展法治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结合村民的生活习惯,开展类似“榕下讲坛”“凉亭法律小课堂”等活动,让群众在纳凉休憩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教育普及,提升基层法治过程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通过定期举办法治讲座、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居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通过社区法治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能够构建起法治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村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律条文和法治精神,能形成和加深对法治文化的认知。
完善设施与人员配套,促进乡村法治文化传播
乡村法治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员的配备,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法治文化建设的推进程度,是法治文化传播的基础。目前,许多乡村地区建设了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等基础设施,为村民提供了普及法律知识的场所。同时,基层司法所、派出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也加强了配置,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然而,相比于城镇地区,乡村依然存在设施不够完善、法治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法治文化的有效传播。
完善乡村法治文化设施及人员配套,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法治文化在乡村的传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升乡村法治工作队伍法治素养水平。法治素养较高的乡村干部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农村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村民对法治的信任度,也为法治文化的传播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二,完善法治基础设施建设。法治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硬件设施,如法院、检察院、法律服务站等,还包括软件设施,如法律信息网络平台、法治宣传教育阵地等。分布合理、运行有效的法治基础设施,有助于法治文化在社区传播,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第三,建立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面对广阔的乡村地区和复杂的法律需求,现有的法律服务体系仍显不足。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网络,确保乡村能获得及时、专业的法律支持,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需要法律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确保法律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法治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生根发芽。第四,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援助与咨询。通过法律援助,可以确保乡村居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得到及时、专业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对法治的信任和依赖。第五,形成法治文化传播的“柔性输送”渠道。为了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乡村设立法律顾问制度,通过定期的法律咨询日,让城镇专业律师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三下乡”等活动中,通过培训、周末普法、假期返乡助乡等多种形式,深入乡村,投身法治宣传实践,普及法律知识,为村民解答法律疑问,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村民运用法律解决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还帮助村民树立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促进了乡村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
结合本土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法治文化融合
增强乡村法治文化认同,可以与当地的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等相结合,通过将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捆绑和融合,村民在开展本地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能触及法治文化,可以提升村民对法治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目前,乡村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单项,与村民的本身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社会活动等关联度不高,村民在法治文化的认知和传播过程中参与度、热情度和主动性不高。
要在村民中形成“法治”与生活和发展有关联的意识,法治文化可与以下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第一,将法治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民族节日、文化活动等形式,传播法治知识,可以增强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将法治知识融入民族节庆活动中,通过歌舞、戏剧等形式进行法治教育,利用地方历史、名人传记、地域风情等元素,创作法治文化作品,开展法治文化展演等活动,增强乡村居民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将法治元素与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民众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可以组织法治主题的灯谜会、法治知识竞赛和法治故事讲述,让民众在参与传统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第三,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法治基因,如革命时期的法治实践、法治故事等,通过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红色法治故事宣讲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法治的认同和尊重。第四,结合乡村产业文化,如在农业、手工业等产业中,推广法治理念,加强合同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等法治教育,提高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法治化水平。推动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乡村居民对法治文化的情感联系,从而增强其归属感、认同感和尊重度。
运用法治实践保驾护航,增强乡村法治文化认同
法治文化认知、传播、融合为法治文化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增强乡村法治文化认同,还需要通过法治实践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才能获得村民的认同。当前,通过法治实践,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保驾护航的作用,没有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村民并不知晓生活改善后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因为有法治在提供保障。
在法治实践中增加乡村的法治文化认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发展当地产业经济与法治建设一体推进。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为乡村经济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商业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吸引外部投资,从而激活乡村经济活力。通过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中融入法治宣传,让游客和消费者在享受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法治氛围。以法治保障产业发展,有助于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面对合同纠纷、土地权益等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权,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农民对经济往来中涉及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等与农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农民在与企业合作时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整个乡村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的、具备法治素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规范运作的框架,确保了其在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增强法治文化认同。第二,以法治文化引领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乡村法治文化的认同需要与乡村基层治理协同推进。通过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可以推动法治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同时,基层治理也需要借助法治文化的力量,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础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通过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自治组织,村民能够直接参与乡村治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在乡村建立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解决邻里纠纷,减少诉讼案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法治文化引领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有效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法治文化认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法治建设,文化推动。通过增进法治文化认知、促进法治文化传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增强法治文化认同,在乡村广泛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乡村的落地,推动乡村振兴沿着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18)[2024-12-26].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ztzh_uuid=wap_50759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4-12-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21-04-05)[2024-12-2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0078.htm.
[4]张文显.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04):5-24+248.
[5]龚廷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论纲[J].金陵法律评论,2015(01):29-53.
[6]龚廷泰.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J].法制现代化研究,2014(00):73-78+81-85.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4,33(02):104.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2):39.
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法治文化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KY1536)的阶段性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