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时间:2025-03-18 13:46:56来源:南宁学院 文字:熊斯斯

  摘要:在乡村振兴和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是破除乡村发展人才困境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为此,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揭示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意义、困境及对策。研究发现,引导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就业能为广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提供创新要素,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激发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有效纾解城市就业压力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但乡村就业创业观念未转变、经验能力不足、扶持政策不完善以及配套设施落后等是阻碍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思想教育引导转变就业观、强化乡村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完善支持政策与机制和改善提高配套设施与服务等对策,以期赋能广西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作为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大学毕业生,其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广西实施一系列推进和扩大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优化政策,基层岗位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就业创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但是“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依然突出,乡村基层就业事情总体依然面临“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挑战[1]。大学毕业生是乡村就业创业的生力军,他们拥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助力[2]。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广大乡村地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入手分析和揭示广西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的重要现实意义、现实困境及其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融合视域下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现实意义

创新驱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该表述表明农村现代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拥有系统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群体,参与农村就业创业不仅为农村注入新思维和活力,更有利于推动广西农村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更新[3]。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大学生将促进广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学生积极参与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更新不仅能提升广西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也为广西农民增加收入来源,促进广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

促进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城乡要素融合发展

  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不仅能够壮大“三农”工作队伍,还可以带动人才、技术、资本和文化等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5]。首先,大学生可以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意识。其次,可以利用所学的电子商务、网络影响以及产品品牌打造等知识,依托农村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村电商和推进农产品网络宣传、销售,助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打造和品牌推广等,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业态,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大学生可通过参与乡村就业创业活动或者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偏远农村提供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普及健康管理等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6]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很多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和民族风俗等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能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元素,挖掘和整合乡村历史人文与文化特色,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品牌乡村,丰富乡村发展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共富机制,加快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7]。此外,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可利用现代文化元素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包装、改造、提炼与升华,推动现代文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内涵意蕴、表现形式和内在价值等进行拓展、丰富和提升,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城乡融合视域下广西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现实困境

城市就业创业的传统观念尚未真正转变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大部分大学生仍倾向于选择城市就业[8]。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未能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就业观念,对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蕴藏的巨大潜力、创业就业前景和机遇缺乏充足认知,仍然秉持城市就业创业的传统观念,对乡村发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条件艰苦、缺乏创业活力与就业机遇的固化观念中。长期以来,城市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职业发展的首选,作为资源集聚区域,城市能够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同时,城市具备相对完善的就业创业基础配套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等,对高校毕业生形成很大的吸引力。此外,家庭成员观念影响以及社会舆论观念等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毕业生城市就业创业的倾向。

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经验与能力不足

  虽然高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技能和先进的创业观念,但大部分毕业生缺乏适应乡村就业创业所需的必备技能和经验,使得他们在乡村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9]。一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主要接受的是理论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实践教育相对薄弱,岗位实践能力和问题处理经验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就业创业方面的实践技能,缺乏“三农”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二是,缺乏农村市场开发与农产品营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了解农产品市场的运作规律、如何有效开拓和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流程和品质标准等,使他们会在乡村创业过程中面临如销售困难、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有限等难题。

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配套服务机制不健全

  首先,当前广西针对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相关配套服务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相对突出,相关政策主要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等方面,而大学生在乡村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项目孵化落地、技术研发创新、技术转化落地、项目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配套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大学生在乡村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着服务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难以推动创业项目落地实施。其次,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无法为大学生在农村就业提供足够的保障和支持。例如,农村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有限,许多毕业生往往难以获取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农村职业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项目和资源,使毕业生在乡村就业创业初期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经验支持。最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如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乡村就业创业的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

  一方面,广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而且农业企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有限,工作环境相对落后,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乡村就业创业持观望态度,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就业,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广西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和配套设施发展差异较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网络通信、教育培训、交通设施等就业创业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意愿。

城乡融合视域下广西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提升对策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

就业创业观

  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价值观念引领机制,打破传统城市就业创业的陈旧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树立服务乡村振兴、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和推广广西乡村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发展前景、成功案例等信息,向毕业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理念,激发其对乡村就业创业的热情和信心,营造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乡村就业创业价值导向。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强与基层政府、农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合作,通过协同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开展校园农村实践活动、设立农村创业基地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潜力,增强其对乡村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突出实践教育,优化提升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

意愿与能力

  一是,政府应着重建立覆盖广西各地的农村就业培训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师资等方面。通过与当地农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起培训机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二是,农村就业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项目需根据广西农村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意愿,设置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以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广西政府应加大对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支持力度。通过培训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培训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四是,政府可为参加培训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或津贴,鼓励他们参与培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五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机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包括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测评、简历指导、面试辅导等,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动态,找准就业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

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配套服务

机制体系

  一是,完善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从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贴息以及薪酬福利等方面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以降低其创业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还可通过提供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方式,直接资助毕业生的创业项目,鼓励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创业担保机制,设立专门的创业担保基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支持和提供创业担保服务,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和困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创业项目的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大学生突破乡村创业的资金瓶颈,降低毕业生创业的风险,提升其创业的信心和积极性。三是,优化土地利用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支持,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出租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创业用地,降低其创业的土地成本。四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针对大学生形成创业就业过程中的服务需求,提供项目孵化、技术研究与转化、项目运营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化、一体化配套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乡村就业创业的基础设施与环境

  一是,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要不断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完善农村网络通信、水电和交通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为毕业生乡村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为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建立农村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场地、设备设施、技术支持等资源,帮助其顺利开展创业项目。同时,为学生配备创业导师,提供创业培训、创业项目评估和市场分析等服务,帮助毕业生规避创业风险,提升创业成功率。

  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到乡村创业就业,不仅是破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困境的关键抓手,也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还能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是,当前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家长以及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推进,全面赋能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以城乡双向便捷流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研究[J].农业经济,2021(12):3.

  [2]杨秀丽.返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1):5.

  [3]毋靖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5):6.

  [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

  [5]曾定茜,阮银兰.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与创业动机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21(06):111-113.

  [6]李颖,王小琴,谢海峰.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1):3-6.

  [7]魏滨辉,罗明忠,夏海龙,等.返乡创业能促进农村家庭消费增长吗?[J].南方经济,2023,42(10):145-160.

  [8]彭仁芝,颜婷婷,李京丽.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参与农村就业创业的困境与应对[J].农业经济,2022(12):112-114.

  [9]高伟,姚冰洋.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逻辑进路[J].农业经济,2022(7):114-116.

  2021年南宁学院校级类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城乡融合多维推进路径研究”(2021XJ09)、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用研究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2022ZJY1589)和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民办高校教育专项课题“教育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广西民办高校治理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2022ZJY3159)的阶段性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春兰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