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乡村环境设计千村一面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环境设计面临着建筑风格雷同、景观设计趋同、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原因在于设计理念陈旧、规划管理不善、公众参与不足等。为破解这一难题,文章提出要更新设计理念,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加强规划引导,健全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建立村民主体参与机制,注重文化挖掘,传承发展特色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共享。通过采取以上策略,有望推动乡村环境设计实现“村村有特色”,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和辨识度,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快速建设过程中,乡村环境设计中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的景观布局、缺乏特色的文化表达,不仅影响了乡村的视觉体验,也削弱了乡村的魅力。乡村环境设计不仅关乎村容村貌,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何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破解乡村环境设计的同质化难题,走出一条彰显地域特色、传承文化底蕴、展现时代风貌的乡村设计之路,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的表现
建筑风格雷同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之下,许多新建乡村的建筑风格却日益趋同,令人遗憾。走进这些村庄,映入眼帘的要么是一排排统一的西式建筑,要么是一栋栋相似的中式仿古建筑。无论是构造形式、外观样式,还是使用材料,都如出一辙。许多村庄简单照搬城市的建筑模式,大量使用砖瓦水泥等现代化材料,完全忽视了传统乡土建筑的韵味和价值[1]。这种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虽然表面上整齐划一,但却丢失了乡村应有的质朴与自然,割裂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不同地域的乡村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难以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个性。久而久之,曾经各具特色的乡村建筑被裹挟进趋同化的浪潮之中,变得越来越缺乏辨识度。这种建筑风格的同质化问题,不仅影响了乡村的视觉景观,更削弱了乡村的魅力和吸引力。
景观设计趋同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不少乡村景观设计也面临着同质化的困扰。在许多村庄,人们不约而同地采用相似的景观设计手法和元素,仿佛都在“穿一条裤子”。最常见的做法是大规模绿化,种满行道树,修建一些小品、雕塑等,企图以此来美化乡村环境。然而,这种千篇一律的景观要素和布局,缺乏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深入挖掘与呼应。部分设计师不顾村庄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盲目引入外来植物品种,导致南北方村庄的植被景观趋于相似。同时,雷同的景观设施和要素在不同村庄重复出现,缺乏独特性和辨识度。这种景观设计的趋同化,使乡村景观逐渐丧失了应有的魅力与活力。游客来到这些村庄,难以感受到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更无法体验到不同乡村的独特韵味。久而久之,千村一面的景观设计,不仅影响了乡村的审美体验,也削弱了乡村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文化特色缺失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独特魅力的源泉。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部分新建乡村却面临着文化特色缺失的困境。这些村庄在建设过程中,逐渐丢失了原有的文化基因,特色逐渐消退。部分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经过整治和改造后,当地特有的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被拆除或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大同小异、缺乏文化温度的景观[2]。许多新建的乡村建筑与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脱节,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难以体现村庄的文化底蕴。部分村庄盲目追求现代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导致乡村文化日益趋同。文化特色的缺失,使乡村逐渐失去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游客无法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也难以体验到不同村庄的文化差异。文化底蕴的流失,不仅割裂了乡村与历史的联系,也削弱了乡村的竞争力和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设计理念陈旧
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设计理念的陈旧。许多乡村的规划设计流于表面,缺乏对乡村内在肌理的深入把握,简单照搬城市的设计模式,难以体现乡村的特点。部分设计师在进行乡村设计时,缺乏整体而长远的思考,过于专注于眼前的“美化”工作,热衷于生搬硬套城市的设计理念,而忽视了乡村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规律。未能充分考虑乡村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导致设计方案脱离乡村实际,缺乏可行性和可持续性[3]。同时,不同地区的乡村在自然禀赋、文化底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部分设计师却忽略了这些差异性,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设计经验,缺乏因地制宜的创新思路。这种千篇一律的设计理念,无法彰显乡村的独特魅力,反而加剧了乡村环境设计的同质化问题。设计理念的陈旧,使许多乡村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风貌,丧失了应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规划管理不善
规划管理不善是导致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的乡村规划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难以为乡村环境设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建设时,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开发建设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导致乡村发展失衡。个别村庄的规划设计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和统筹谋划,难以形成协调有序的空间布局。部分规划方案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无法真正满足村民的需求。同时,乡村规划管理的滞后,使乡村环境设计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指导,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得以实施,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规划管理不善,使乡村发展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乡村空间。这不仅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不足
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的产生,还与公众参与不足密切相关。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许多决策和规划是自上而下推进的,缺乏充分听取和吸纳村民意见的过程。很多农民对乡村的规划设计缺乏发言权,无法就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表达意愿,只能被动接受上级的安排。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智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难以融入到规划设计之中[4]。部分脱离村民生活实际的设计方案,虽然在外观上美观大方,但却难以赋予乡村鲜活的生命力。由于缺乏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民主协商,乡村环境设计往往缺乏来自基层的有益矫正,难以体现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模式,易导致乡村建设的同质化和千篇一律。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环境设计的各个环节,才能使设计方案更加贴近农民生活,回应农民诉求,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富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
破解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的应对之策
更新设计理念
乡村环境设计要以“村村有特色”为核心理念,摒弃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思维,转而采取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的设计策略。设计师应深入调研村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元素,将其巧妙融入设计之中。例如,可以在建筑形态、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等方面体现村庄的地域特点,彰显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设计还应尊重乡村原有的肌理和格局,不能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要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更新和改善。设计师要树立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村庄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5]。乡村环境设计应追求“小而美”,注重人性化、精细化,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搞成千篇一律的城市缩影。同时,还要警惕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乡村打造成商业化的景区,完全丧失了乡村原有的质朴与自然。乡村环境设计要找准自身的特色定位,立足乡村实际,因村制宜,精雕细琢,方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富有生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规划引导
加强规划引导是破解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的关键举措。急需健全乡村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厘清管理职责,明确各方权责,为乡村规划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政府作为规划的主导者,应加强统筹协调,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对村庄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产业选择等作出总体安排。规划编制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要建立规划指导、审查、监管等各环节的工作机制,规范乡村环境设计行为,确保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违规建设、破坏生态等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与此同时,要加强乡村规划管理队伍建设,提升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确保规划的全过程管理。唯有不断健全规划引导机制,完善法规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规划权威,才能为乡村环境设计提供有力抓手,有效遏制同质化倾向,推动乡村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鼓励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是破解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谋福祉,满足村民的现实需求。为此,要建立健全村民主体参与的机制,推进乡村规划设计的民主化进程。设计师要深入村庄,开展村民需求调查,全面了解村民在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将其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6]。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加强与村民的互动交流,通过入户走访、座谈讨论等方式,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对合理化建议要积极吸纳采纳,让设计方案更加贴近村民生活。同时,要拓宽村民参与规划设计的渠道,创新参与方式。例如,成立村民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村庄发展事宜。举办设计方案评选活动,让村民参与方案优选。开展村庄规划设计培训,提升村民的参与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度,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广泛参与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化解各方分歧,最大限度地凝聚村庄发展共识。唯有让村民的声音充分表达,让村民的智慧充分释放,让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彰显,才能真正赋予乡村以生机活力,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彰显乡村本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重文化挖掘
乡村环境设计要深深扎根于当地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中,充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生活习俗、技艺特色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设计师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用心去体悟其中的精髓所在,将其巧妙融入到环境设计之中,使村庄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建筑设计上,要传承发展传统的建筑技艺,推广运用当地特色的材料和构造方式,让建筑与乡土文化相得益彰。在景观营造上,要充分利用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村庄中的文物古迹、老宅院落等,要给予妥善保护和修缮,赋予其新的功能,让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同时,要创新文化表达的方式,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激活村庄的文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乡村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禀赋,以文化为魂,以文化为媒,才能走出一条彰显文化自信、体现乡村特色的振兴之路。
促进城乡融合
乡村环境设计要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立足城乡资源的互补共享。在设计理念上,要积极吸纳城市的现代设计思想和先进科技手段,用创新的眼光审视乡村,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发掘乡村独特的禀赋优势,善于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文化底蕴等,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在设计实践中,要大力促进城乡设计师的交流合作,搭建起城乡互学互鉴的平台。城市设计师可以为乡村注入创新创意,提供技术支持,乡村设计师则可以向城市设计师分享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经验智慧。双方携手并进,优势互补,方能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在城乡关系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根据城乡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科学配置公共资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要因地制宜打造城乡风貌,尊重城乡的独特性,塑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环境。城市现代与乡村传统交相辉映,园林景观与田园风光和谐共生,勾勒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只有立足城乡比较优势,推动城乡融通互补,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贯通发展、景观交相辉映,走出一条城乡融合、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痼疾。破解这一难题,需要设计师、基层干部、村民等各方协同发力,转变理念、完善机制、优化方法,因地制宜地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展望未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乡村环境设计必将告别千村一面的窠臼,走向多元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发展道路。设计美、宜居美、生态美、文化美交相辉映的乡村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现实。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设计大有可为。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描绘乡村环境设计的美好蓝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文婧.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现象及破解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06):12-15.
[2]崔腾飞.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分析、驱动机制与转向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22(12):145-152.
[3]江雨,张杰,刘琼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困局突破研究[J].西部旅游,2022(17):25-27.
[4]李势鑫.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纵览,2022(04):143-145.
[5]李小永.游客视角的乡村旅游地主观同质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6]杨佳西,张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1(26):13-14.
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教育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基于OBE理念的教学生态环境构建”(2023GXJK611)。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春兰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