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质生产力在肉牛产业中落地生根

时间:2025-03-12 13:22:57来源:中共固镇县委党校 文字:杜宜睿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1]。肉牛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作为肉牛养殖大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科技含量低、智慧养牛滞后、产业链短、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破解这些桎梏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导,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智慧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延长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2]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7日,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创新性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3]。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最繁重、前景最广阔的产业,而肉牛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牛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市场需求强劲。肉牛产业也是安徽省大力支持和发展的重点产业,提出要再造千亿级绿色食品肉牛产业。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肉牛养殖历史悠久,产业发展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以“老任桥牛肉”为代表的固镇县肉牛品牌曾占据南京市肉牛市场85%的份额,但进入21世纪以来肉牛产业渐渐衰落,新时代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固镇县肉牛产业振兴,助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对探索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和推动皖北肉牛振兴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固镇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肉牛养殖规模稳定

  如图1、图2、图3所示,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现有肉牛养殖规模6.2万头,2023年出栏2.91万头,存栏3.28万头,现有规模养殖场26个,养殖专业户422户,肉牛熟食加工企业15家,全产业链年产值22亿元,以销售活牛、牛肉为主。最近三年肉牛存栏数量稳定在3.3万头上下,增长率从2021年的25%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0.5%,出栏数量稳定在2.9万头上下,波动较小,年肉牛产量稳中有进,在4 200吨以上。近年来,固镇县依托产业协会大力发展黄牛养殖,全县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数量逐年增加。同时在乡镇成立黄牛养殖协会,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全县肉牛养殖品种以西门塔尔为主,这种品种的牛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同时具有耐热、抗病力高、耐粗饲、采食量大、吃草快、不择食且繁殖能力强的特点。经过多年养殖和培育,固镇县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棚的出栏重量在1500斤到1700斤之间,散户出栏重量在1300斤到1600斤不等,2023年引入国海创联打造高端肉牛良种繁殖基地培育安格斯肉牛,优化肉牛养殖品种结构,填补了固镇县没有高端肉牛品种的空白。

图1 固镇县2021年—2023年肉牛存栏量变化

(图片来源:蚌埠市统计年鉴2021年—2023年)

图2 固镇县2021年—2023年肉牛出栏量变化

(图片来源:蚌埠市统计年鉴2021年—2023年)

图3 固镇县2021年—2023年肉牛产量变化

(图片来源:蚌埠市统计年鉴2021年—2023年)

肉牛产业起步较早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是回族聚集地,当地民众喜爱食用牛羊肉,在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牛羊肉美食文化。肉牛产业的起源和壮大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依靠当地回民民族习惯的优势从肩挑背扛去南京小打小闹开拓市场,到90年代产业兴起,曾一度占据南京80%的市场份额,目前在江苏牛肉批发市场,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人经手的牛肉销量可达七千万斤,销售额约20亿,从业人员300人以上,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等地的肉牛市场都能看到吃苦耐劳的固镇人身影。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牛肉供应基本以耕牛为主,90年代末,因农业机械化推广,畜力农耕渐渐被取代,随着固镇县经手的牛肉市场越做越大,本地原材料供应开始逐渐跟不上销售需求,一度出现了“弑母杀青”等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养牛的人越来越少,本地的黄牛养殖也渐渐萎缩。

大力发展肉牛全产业链

  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大力补齐肉牛产业存在的短板弱项。2024年下半年,固镇县对年10万头肉牛屠宰及深加工项目进行了招标,期望借此填补本县没有大型肉牛屠宰场的空白,将黄牛养殖拓展延伸至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提高联动水平。同时,深挖“老任桥牛肉”黄牛文化底蕴,着力打造蚌埠市最有影响力的黄牛品牌“老任桥牛肉”。

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光明

  2023年,前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就任后,根据安徽省省情提出,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安徽省政府也积极响应韩俊书记的指示,在2023年11月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和肉牛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达25%左右,固镇县现有120万亩(约800平方千米)小麦种植面积,可实现秸秆揉丝转换饲料约23万吨,至少能满足15万头肉牛饲养。固镇县政府也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出台了《固镇县支持产业发展若干肉牛政策措施》和《固镇县2024年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实施方案》,从发展专项产业基金、秸秆饲料化利用、解决养殖用地瓶颈、健全肉牛疫病防控体系、金融保险服务和技术支撑六个方面全面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为固镇县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固镇县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固镇县依托自身优势和历史沉淀,实现了肉牛产业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转型升级慢、科技投入不足,整体发展水平与新质生产力和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4]

科技含量低,智慧养牛滞后

  固镇县智慧养牛水平较低,能实现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自动喂养的现代化牛舍少,“徽牛云”肉牛养殖信息化数智平台的引用、利用率不足。品种优化程度偏低,良种繁育水平有待提高,良种、良法、良舍、良料未能实现有效配套。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高低不一,科学舍饲育肥的规模较小,且标准化程度也比较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很难实现效益的最大化[5]。同时,全县在肉牛良种繁育、饲料生产供应、质量安全追溯、专业物流体系以及现代执法监管等支撑体系的建设方面,跟不上肉牛产业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

养殖规模不大,提升缓慢

  固镇县现代化的肉牛养殖企业以及标准化养殖大棚数量较少,多数是散户进行饲养。养殖场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规模偏小,其中规模最大的合作社——老任桥众心黄牛养殖合作社,年出栏量也仅仅只有1000余头,在联农带农方面,其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散户饲养肉牛时,大多只是凭借经验去配制和喂养饲料,因而抗风险、抗病害的能力比较薄弱,出栏的肉牛品质相对欠佳,收益也比较低。例如,任桥镇散户养殖的肉牛,平均每头出栏重量要比专业合作社养殖的肉牛低100斤至300斤。肉牛养殖规模的扩大较为滞后,牛肉产量的增长也十分缓慢。从2021年至今,存栏数量的同比增长率出现了明显下降,到2023年时,增长率近乎为0。不仅如此,2021年和2023年肉牛出栏数量不增反降,且总数不到3万头,而与固镇县区位因素相似的灵璧县,在2023年肉牛存栏量达4.76万头、出栏量为3.57万头,年产牛肉1.5万吨;利辛县拥有344家肉牛规模养殖场,其中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企业就有13家,并且在2023年还新引进了5家亿元以上肉牛配套企业。

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足

  因耕地红线和占补平衡,用地资源进一步收紧,固镇县肉牛养殖用地比较缺乏,2023年固镇县中小规模养殖用地需求为2365.5亩(约1.577平方千米),集团企业配套养殖基地用地需求约6000亩(约4平方千米),目前完成养殖储备用地仅150亩(约0.1平方千米),缺口巨大,制约了肉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同时,固镇县粪污收、储、运体系不健全,规模肉牛养殖场沼气、有机肥或燃料加工等粪污处理设备成本高、投入大,粪污处理尚存在技术和投入的双重瓶颈制约,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的规模扩大。

产业链条短,三产联动不足

  固镇县无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尤其是缺乏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牵动发展的领军型企业,全县没有上规模的肉牛屠宰场,肉牛出栏后只能拉到外地屠宰或者卖给牛贩子,极少数能在当地屠宰后流入市场。产业链薄弱环节较多,固镇县肉牛精深加工企业少,肉牛加工大多数以生产即食、熟食等“三无”产品的家庭小作坊为主,局限于在当地“小打小闹”,全县制作黄牛肉包装食品的企业仅有安师傅、神知味牛肉等寥寥数家,加工与养殖之间、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联农带农作用发挥不足。

牛肉价格持续走低,养殖积极性不高

  肉牛养殖周期长,对市场反应不灵敏,无法像工业品一样快速调整,养殖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挫伤,2024年以来,因国内肉牛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和进口牛肉数量的持续增加,活牛和牛肉价格不断下降,养殖户陷入了两难的困境,要是选择出售,就会面临亏损的情况;要是选择不出售,沉没成本又会不断攀升,导致很多养殖户被迫缩小养殖规模,补栏数量也在不断下滑。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固镇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智慧化、标准化水平

  不断提升智慧养牛水平,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智慧赋能,积极引入“徽牛云”等肉牛养殖信息化数智平台,加大对现有养殖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引用自动控制牛舍温度湿度、自动投喂饲料、监测肉牛状况的先进设施,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过程优化、智能控制和信息追溯,实现智能化、精细化养殖;加强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的合作对接,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发挥好县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技术推广站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的专职作用,促进技术创新和肉牛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逐步建立肉牛及产品登记、溯源制度,制定饲养管理、免疫技术、无害化处理、农牧循环等技术规范,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扩大养殖规模

  积极帮助固镇本地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和肉牛养殖场扩大生产规模,精准扶持中小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对于新建养殖场,引导其按照标准化示范场进行规划和建设,探索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策优惠等方式推动养殖规模化、精细化,引导、鼓励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变;整合空闲宅基地、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努力解决“用地难”这个最大的制约瓶颈。

加强联农带农

  努力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辐射效应,通过场地租赁、托养分红等方式,带动更多农户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引导农户积极参加黄牛养殖合作社,加强技术培训,扩大“秸秆变牛”规模,利用玉米秸秆青贮、黄贮技术,由合作社统一科学配比饲料,增加高品质饲草料供应,推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加强疫病防控和集中销售,降低养殖成本,提升议价能力。抓住长三角地区这个我国最主要的牛肉消费市场,建设在皖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黄牛集散中心,发挥平台效应,努力把任桥镇打造为长三角高品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让养殖户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销售。

延长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屠宰利润是养殖利润的1.7倍,深加工利润是养殖利润的2.8倍。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养殖地必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从卖牛到卖肉、从卖肉到卖产品的转变。积极引进大型肉牛屠宰场,节约运输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养殖利润,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品质,加强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和品牌建设,提高肉牛综合效益,将产值和税收留在当地。大力培育黄牛熟食加工企业,发扬“老任桥牛肉”精致烹饪技术,完善鲜肉、预制菜、熟制品等产品体系,推动固镇县“老任桥牛肉”走出固镇,把产品卖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

深挖黄牛文化,打造黄牛品牌

  发挥“老任桥牛肉”作为蚌埠市最悠久、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肉牛品牌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老任桥牛肉”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黄牛之乡品牌,以“老任桥牛肉”品牌牵引带动肉牛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依托固镇县桥东村、任桥村悠久的养牛历史、源远流长的牛文化和黄牛养殖、牛肉餐饮等特色产业,与桥东村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回族文化、饮食文化、庙会文化有机结合,开发独具特色的黄牛文化景点,打造集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民俗产品展示中心、民俗文化衍生文创及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民俗文化体验馆、文化馆,发展“种养加游”等模式,推进肉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参考文献

  [1]丁海堂,解忠信,马文健.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J].中国畜牧志,2024,60(03):297-301.

  [2]吕文发.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3,45(04):379-384.

  [3]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6):137-148.

  [4]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1-17.

  [5]罗必良.论农业新质生产力[J].改革,2024(04):19-30.

  本文系蚌埠市党校系统2024年度重点课题结项成果。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