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闻媒体在农村治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5-03-12 13:14:39来源: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文字:乔智玉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农村治理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变革。作为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新闻媒体展现出了对治理效率提升、乡村文化复兴和政府农民联结的显著作用。其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信息透明的推动上,还表现在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架设了沟通与信任的桥梁。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新闻媒体在农村治理中的应用价值,其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新闻媒体在农村治理中的应用路径,希望新闻媒体能够在农村治理中发挥出强大力量,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映了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治理体系优化正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议题。目前,传统治理手段已难以满足农村治理中日益复杂的现实需求,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推动力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凭借广泛的传播效能与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解决农村治理痛点的重要媒介。通过提升信息透明度,新闻媒体为治理过程注入了公开与高效的特质;在推动乡村文化复兴与深化民众教育层面,其功能同样不可忽视。文章将探讨新闻媒体在农村治理中的具体功能及可行路径,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闻媒体在农村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提升农村治理信息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

  新闻媒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用价值首先体现在增强农村治理公开性和促进公众广泛参与方面。新闻媒体精准的信息传递,有效提升了政策实施的透明度,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治理效率问题,有助于乡村社会实现更有序的发展。

  信息公开是高效农村治理的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新闻媒体以及时、真实的报道形式,减少了信息传播中的阻碍。新闻媒体能使农民清楚地了解政策细节和实际效果,同时向外界展示地方治理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使治理过程更加开放和高效。

推动乡村文化传播与农民意识提升

  新闻媒体在推动乡村文化传播与农民意识提升中展现出了显著价值。其通过多层次的文化展示和知识传播,可持续为乡村社会注入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

  新闻媒体作为乡村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具有打破地域局限的能力。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及纪录片等形式,传统乡村文化能够跨越地理边界,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无论是传统手工艺还是民俗节庆,这些文化符号均能通过传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激发了乡村居民的自豪感,又为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在资源流动中,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外部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为地方治理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广泛的文化基础。

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凭借其公共性和广泛覆盖,在政府与农民的沟通中发挥着纽带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内容复杂且覆盖面广,容易在传达过程中引发误解。通过新闻媒体的解析和传递,政策能以更具象化、更接地气的方式传达给农民,使其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新闻媒体报道农村治理的优秀实践和典型案例,展现地方治理成果,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治理成效的信任。例如,通过宣传环境整治或灾后重建的具体成果,不仅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实践参考,还能传递信心和希望。这种报道有效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让农民看到了政策落实带来的切实改变,进一步拉近了群众与政府的距离。

  新闻媒体是农民发声的渠道,可将基层的真实诉求传递给决策层,使政策调整更加精准。这种信息的双向流动,能有效弥合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缺口,推动乡村治理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跟踪报道和民意反馈,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监督者的角色,促进了政策实施的透明化和责任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闻媒体在农村治理中的应用路径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新闻传播网络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新闻传播网络,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这一目标的实现需从多方面入手,以确保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应围绕农村需求建立传播网络,并在多层次架构中寻找平衡点。国家、省、市及地方媒体的协同合作,可有效打破信息壁垒,让宏观政策的传递更加清晰,同时也使基层声音有机会向上反映。乡镇广播、村级信息公告栏等传统媒介,作为信息分发的基础设施,在农村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数字化平台与其有效结合,可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信息获取效率与覆盖率。例如,一个区域性新闻平台可结合专题栏目,同时呈现政策解读与乡村故事,使复杂的治理逻辑在生动的本地叙述中更易被理解。这不仅提高了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也让村民的问题更易进入公共讨论的视野。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需要在技术与人群习惯间找到适配方式。偏远地区的老年群体仍依赖传统广播或纸质媒介获取信息,而年轻人则更习惯通过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应用了解动态。传播网络需要在不同偏好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创新的传播形式,如设计针对乡村事务的小程序、推出简洁的政策解读短视频等,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帮助那些数字技能不足的村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扩大了信息的触达面,也在无形中拉近了代际沟通距离。

  主体的多样性让传播网络充满活力。应以政府的资源支持为基础,促进企业与村民的主动参与,使这一传播网络更具生机活力。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开发,可为农村信息传播提供工具支持,如面向农业生产的精准信息推送平台、用于社区交流的社群工具等。此外,自媒体逐渐成为乡村声音的重要输出窗口。通过自媒体,可帮助村民基于自身视角记录家乡发展,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治理的真实一面。这种信息的本地化表达,让传播内容更贴近乡村生活,同时也形成了从下至上的反馈通道,可使信息流动更具互动性和双向性。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确保传播网络长效运行的支撑点。为村镇配备信息员,可让新闻报道与日常生活的连接更加紧密。这些信息员既是政策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基层故事的发现者。可以挖掘与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使其成为广泛讨论的素材。同时,借助外部媒体的专业支持,这些内容将有机会被整理、优化,呈现在更大的传播平台上,帮助构建乡村与城市的沟通桥梁。

  试点与动态调整机制,为传播网络的运行提供了灵活性。通过在特定区域试点新型传播方式,可以快速发现哪些媒介组合最能适应当地需求,从而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通过结合农民反馈,对传播效率进行定期评估,可动态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例如,通过在线数据分析得知某种形式的信息推送效果欠佳,可迅速将其调整为受众更易接受的表现方式。这种灵活的调整能力,可使传播网络始终保持敏锐,快速应对需求变化。

  多元化的农村新闻传播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更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设计,该网络传递的不仅是信息,还涵盖情感、文化与信任。其可将乡村的声音带入更大的话语体系,同时让政策的每一条细则深入最微小的生活场景。在这样的网络中,信息成为动态互动的活跃生命体,能够赋予乡村发展更多可能性。

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农村舆论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为优化农村舆论环境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高效、即时、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新媒体技术能够在信息流转与舆论引导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需贴合农村舆论生态特点。基于乡村文化与农民的认知习惯,制作时要关注表达的通俗性与内容的贴近性。针对乡村治理的重点议题,可采用视频叙事、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复杂的政策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生活情境。例如,通过真实案例或情景化讲述,提升政策传播的感染力。同时,村民参与内容生产的机制也尤为重要。可通过培养本地创作者或支持乡村“网红”创作治理相关内容,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范围,使内容更具本土亲和力。

  新闻媒体舆情监测与引导需要依托技术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可在新媒体平台搭建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工具实时抓取关键词、分析情感倾向,从而动态掌握农民对乡村治理议题的态度变化。这种实时监控,不仅能快速识别潜在矛盾,还能帮助相关部门及时调整沟通策略。针对可能引发误解的政策或敏感议题,可利用地方媒体和官方账号进行及时澄清与解读,将舆论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

  互动性强的平台应用是新媒体技术的突出优势。例如,可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工具,开设乡村治理专题账号,定期发布与农民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在线评论、问答直播与农民建立直接互动。这种双向对话模式,不仅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精准性,也提升了政策沟通的温度。特别是在政策落地前,通过邀请专家或地方负责人以直播的形式参与农民交流,可有效消除疑虑,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与接受度。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技术服务的支持。对于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乡村,需加快网络覆盖与设备普及。政府可组织技术团队提供系统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智能设备的基本操作。例如,举办新媒体技能讲座,让农民学会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治理信息,并主动参与公共讨论,降低技术壁垒,拓宽表达渠道。

强化乡村治理主题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强化乡村治理主题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新闻媒体需要从议题筛选、资源整合和传播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深化其内容的社会影响力和实际效用,以更有力地支持治理实践。

  议题挖掘需关注专业化操作及多元化视角。乡村治理涵盖土地流转、基层组织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复杂问题,浅显的报道无法真实反映其全貌。深度调查要求跨领域合作,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实地走访和多方访谈,从政策效果到微观变化展开全面解析。例如,土地流转看似是经济行为,却牵动着农民生计、乡村结构变动乃至社会关系重塑。只有将这些层次交织的线索理清,才能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系统性洞见,从而有效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资源整合与协作能显著扩大新闻报道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乡村治理议题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质,单一媒体的资源和视角无法完整呈现其复杂性。通过国家、省级与基层媒体的联动机制,可实现不同层次内容的互补。国家级媒体以政策层面的宏观解析为重点;省级媒体关注地方实践的独特经验;基层媒体则强调深挖个体故事的细节,为报道注入鲜活的场景感。跨国比较同样不容忽视,可通过剖析他国治理经验,结合本地需求寻找可行路径,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动态反馈机制是持续优化报道效果的有力工具。新闻影响力并非单靠点击量和转发量评估,还需通过分析受众的实际反应,如留言中的诉求或话题热度的延展程度,进一步了解报道的真实效用。针对冷门议题或传播效果欠佳的内容,可结合社会热点重新设定切入点,调整表达形式,从而更高效地触达目标受众。这样的优化过程,不仅提高了传播精度,还强化了报道的社会价值。

  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持续努力,乡村治理主题的新闻报道能够更鲜活地展现基层实践,促使更多人关注乡村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动态视角展开的传播,为治理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利用媒体平台,推动农民教育与政策普及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借助媒体平台推动农民教育与政策普及,能有效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增强农民主体意识。这一策略的落地需从多层面展开,构建全链条、系统化的实施路径。

  首先,针对农民的需求构建精准的教育内容生产机制。以农业生产为例,可制作涵盖现代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绿色农业发展的教学视频,并配合图文说明和实际操作指南,以帮助农民快速掌握实用技能。在治理领域,则可通过案例分析与短视频形式讲解村规民约、自治管理等内容,增强农民对地方治理的参与感。内容表达需采用易理解的语言,并结合具体实例,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为提高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还应联合农业技术专家、政策研究人员和基层干部,共同设计教育资源。

  其次,传播模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是扩大教育覆盖面的关键。在具备较好数字化条件的乡村,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能够快速推送知识微课或政策解读内容,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传递。而在网络基础薄弱的地区,则需依托线下活动,如在村委会播放教育视频、组织实地讲解活动等。此外,还应根据农忙与农闲的时间特点,合理规划内容发布节奏,确保农民能在合适的时间接收教育信息。

  最后,媒体平台还需承担政策普及的动态化任务,确保信息传递的精准性。在政策涉及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复杂领域梳理热点问题,开设分主题栏目,将政策内容逐步拆解为易懂的知识点。例如,在土地承包或宅基地管理等议题上,通过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解读,使政策更贴近农民的现实需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媒体需及时更新动态,通过新闻报道或推送通知,将最新政策调整信息传递给村民,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的认知偏差。

  新闻媒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治理中展现出了重要功能,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活跃乡村文化传播以及促进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新闻媒体为农村治理实践注入了新动能。在未来发展中,新闻媒体需立足农村实际需求,结合技术革新,在传播形式多样化、内容精细化和教育普及等方面不断调整优化,以提升农村治理的效率与精准度。

  河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证书编号:2022-088)。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