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动员社会组织投身乡村振兴

时间:2025-03-12 11:58:22来源:赵书策 文字:赵书策

  摘要:国内学界从理论依据、价值意义、实践困境、对策路径等维度深入分析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目前国内学界的研究来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呈现多学科视角综合研究、多种研究方法并用、研究内容全面深入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学界研究存在停滞于简单的描述性路径分析、规范的定量研究居少等问题。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强化深层次结构意义上的分析,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并重,让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梳理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有关学术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而且对以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内学界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研究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目前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学者们主要提出了“协同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观点,并运用其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契合和内在逻辑。秦中春(2020)基于协同理论指出,乡村振兴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发挥着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的主导作用,为社会组织参与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优势,能够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产业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村民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社会组织通过动员村民参与、提升村民能力等方式,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萧子扬(2020)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运用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留守型村庄乡村振兴的现实境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可行路径等内容展开系统研究。刘耀东(2020)提出可以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政府—枢纽型社会组织—会员社会组织”的对称性、均衡性互惠合作共生关系,以价值理性来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治理制度创新。杨瑜婷等(2018)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利用演化博弈论构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型,探究合作路径的演化问题。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

  徐伟(2021)认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弥补政府调节的局限性和市场的机制缺陷。龚志伟(2020)认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可以丰富供给主体,促进公共服务充分供给;消解二元错位,实现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弥补科层化缺憾,推进公共服务高效供给。沈费伟和陈晓玲(2021)认为,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中的“第三种力量”,可以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汇聚起来,投入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它们能够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资源得到更合理地分配,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于健慧(2020)强调,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结合当地乡村文化背景、现状以及村民的偏好,提供更加具体和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不仅满足了村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还能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乡村居民。杨莹(2021)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公益实践,能够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将其融入旅游项目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与功能

  众多学者强调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角色与功能。朱健刚等(2023)通过对广东省G市L村的案例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乡村需求,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于健慧(2020)指出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能够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不足,满足村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它们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行渠道或与政府合作,在乡村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平安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徐顽强等(2019)认为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特征使其能广泛汇集社会资金,吸引企业和个人捐赠,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社会组织还能整合人力资源,如吸引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项目,将城市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引入乡村,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刘春湘等(2022)指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法律地位和保障缺位、公信力及其能力有待加强、资源与专业人才相对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何爱等(2019)指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境表现为社会认知度不高、话语权不足,乡村利益复杂、用地矛盾突出,村民自治机制不健全等。黎海红(2023)通过对吉林省社会组织的调研发现,社会组织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的情况,这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能力和项目执行效果。杨慧(2023)以农村社会组织参与项目建设为例,揭示了其合法性不足的困境。相关政策法规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门针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导致社会组织在参与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路径

  田恒(2020)指出,必须增强支撑能力、扩展资源来源、完善社团机制。萧子扬等(2022)强调,应当从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着手,坚持协同合作、多元参与、精准施力的原则,构建系统、科学、全面的综合策略。此外,还有学者结合乡村振兴的具体领域如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等,从微观方面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进行了研究(徐顽强,2019;徐晓全,2014)。崔月琴等(2024)研究支持型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时发现,支持型社会组织可以作为中介,承接政府项目,在乡村开展社会服务。齐文浩等(2023)认为社会力量应与政府、市场等主体协同合作,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着协调沟通的作用,促进各方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不同地区的社会组织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参与模式。例如,在一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杨莹,2022)。在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注重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如廖林燕(2018)研究的“直过”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路径。

国内学界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研究的主要特点

  国内学界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在理论成果数量、研究视角方法、研究内容深度、研究学科领域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极大丰富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为后续学者研究的深化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特点如下。

多学科视角综合研究

  现有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进行了分析。社会学视角关注社会组织在乡村社会结构中的角色、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以及社会资本的培育等方面;管理学视角侧重于研究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组织效能提升以及资源整合与配置;政治学视角探讨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政策倡导以及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经济学视角则分析社会组织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市场资源等。这种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式,使得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多种研究方法并用

  第一,案例研究法被广泛应用。例如,朱健刚等(2023)对广东省G市L村的案例研究、李健等(2023)对L基金会的案例研究、郑观蕾等(2021)对S基金会的案例研究等,通过深入剖析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机制和效果,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素材。

  第二,调查研究法也较为常见。黎海红(2023)对吉林省社会组织的调研、崔月琴等(2024)对Y县农村社区的调研等,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三,文献研究法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脉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者们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社会组织、乡村发展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前沿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全面深入

  目前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社会组织的角色与功能、实践模式与路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等基本问题,还涉及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如农村社会组织、外源型社会组织、支持型社会组织等)的特点和作用差异,以及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不同领域(如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界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如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组织自身能力、村民需求等,为全面理解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

国内学界关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范畴内,对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这一重要议题,围绕其理论依据、价值意义、实践困境以及对策路径等诸多方面,已然展开了较为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出发,试图剖析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以及可能遭遇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从研究视角层面观之。当前,多数研究是从功能视角出发,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进行探讨,而从制度视角针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展开研究的成果则相对匮乏。事实上,制度因素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定位,即其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参与空间的大小、所扮演角色的性质、参与的合法性来源以及具体的参与路径选择等,无一不受到制度因素的深刻影响。制度环境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设定了基本框架,规定了其行动的边界和方式,忽视这一视角,将无法全面且深入地理解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运行逻辑。

  其二,就研究内容而言。已有研究在对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困境”进行分析时,未能从深层次结构意义的维度加以理解,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表层描述,进而在提出路径分析时也过于简单化。这种研究方式忽略了社会组织参与困境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以及制度安排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从而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解决方案。

  其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当前研究中,主观的定性研究占据了较大比例,而规范的定量研究则相对较少。定性研究虽有助于深入理解和阐释现象,但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撑,往往会使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由于缺少量化数据的分析,研究结论在解释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时,其解释力就显得不足,无法准确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程度,难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其四,从研究参数来看。当前的研究呈现出宏观研究较多而微观研究较少的特点。宏观研究侧重于从整体上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进行把握,关注国家政策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等宏观因素对社会组织参与的影响。然而,微观研究的不足使得我们对社会组织在乡村基层具体实践中的行为逻辑、与村民个体及乡村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微观层面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这就导致在制定政策和指导实践时,可能会忽视微观层面的差异和特殊性,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未来学界在研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深层次结构意义的分析。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到多种因素在不同层次上的交互影响。同时,要注重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通过定量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揭示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通过定性研究深入理解和阐释这些规律在具体情境中的内涵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论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更优路径,使理论研究紧密贴合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让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社会组织参与河南乡村振兴的制度困境与对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0433);202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3BKS011);2024年度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1346’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2024014)阶段性成果。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