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汇聚乡村振兴的人才底气

时间:2025-03-12 09:45:55来源:四川文理学院 文字:张钰玺

  摘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乡村发展和振兴是四川省达州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振兴。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人才资源的基本要求为参考,在对达州市乡村人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乡村人才发展短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人才振兴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达州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在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川渝两地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道路。2021年10月,国家出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该纲要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

  四川省达州市作为川东北门户,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同时作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达州市围绕重点领域及行业,从政策设计、方案制订、项目实施、后续跟进等全流程主动靠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级战略。

  乡村人才是指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一定知识、技能,为乡村科教文卫及经济发展等各项事业中提供智力及技术服务支持的各类人才的统称。2021年2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突出对乡村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提出要大力培养本土乡村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对人才资源的基本要求

大力吸引人才聚集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人才集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截至2022年,双城经济圈划定区域常住人口约为9758万人,人才总量为160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7.3万亿元。同时,针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挖掘,定期向社会各界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清单;构建人才供需平台,组织川渝两地高校和企业开展人才专场招聘活动,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工作驿站。

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保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以《规划纲要》为指导,研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25—2035)》,推动实施一批人才合作项目、拓展一批“区域通办”事项、新建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根据川渝两地联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继续教育,推动人才向成渝地区有序聚集。

推动人才教育合作发展

  人社部支持川渝两地深度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计划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上,将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健全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建立校企人员互聘制度;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上,将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有效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在合力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川渝两地将深化人才输出对接,挖掘区域人才资源富集优势,采取区域劳务协作、联合巡回招募等方式,按企业、工种、岗位精确调配人才资源,为两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同时,川渝两地还将加快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协同机制,持续提高两地就业政策共享水平。探索共建就业创业载体,共享创业导师库和创业培训师资库,共同举办线上线下专项活动。

达州市乡村人才现状分析

乡村人才资源方面

  截至2023年末,达州市常住人口532.4万人,全市人才总量81万人,其中乡村人才超过20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5%以上。近三年,达州市通过事业单位公招和“三支一扶”计划等多种方式累计为基层招引各类乡村人才4200余人,累计引进硕博研究生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40余人。2024年,在第二届达州人才“市长奖”评选中,共评选出21位乡村振兴人才。

政策制度方面

  近年来,达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用”三大重点工程,相继出台各类人才支持政策。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后更名为“达州英才计划”,并发布《“达州英才计划”引才公告》;印发《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十条措施》《达州市事业单位直接考核聘用工作人员试行办法》《人才创新平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创新实施达州市“123”人才发展模式、“双招双引”计划、“平台建设倍增”计划、“达人英才计划”等措施;创新设立“人才节”、达州人才“市长奖”等激励措施,为达州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乡村人才振兴赋能增效。

就业创业方面

  近三年,达州市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先后举办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交流活动、万达开第二届创业论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9亿元,全市新增省市级返乡创业园区(基地)31个,成功回引返乡创业1.16万人,新增回乡创办企业2781家,吸纳就业2.34万人,总产值达到16.04亿元。10个返乡创业项目入选全省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优质资源。近年来,全市完成劳务品牌培训2.77万人,成功开发培育出“巴山妹子”“宕渠护工”等知名特色劳务品牌10余个、“秦巴妹子”“土家八大碗”等新兴劳务品牌8个。

教育培养方面

  近年来,达州市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学在达州”教育品牌,各层级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3年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78所,在校学生78.9万余人。同时,中心城区公办中职教育完成资源整合,全市“1+5”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达州技师学院入驻西南职教园区,园区学生规模达1.6万余人,为达州本土乡村人才输入提供了不竭源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达州市乡村人才发展短板

乡村人才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从总体情况看,达州市政府财政对乡村人才各项投资逐年增加,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总体投入较小外,投入的结构亦呈现出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过低、技能培训的教育普遍缺乏和低层次的特点,这使有限的投入未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乡村人才引进缺乏“大环境”

  乡村人才生存的“大环境”犹如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良好的“大环境”,能促进人才“选、育、用、留”。达州市在乡村人才引进过程中,通常都是给予人才较高的人才引进津贴、人才工资标准、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等硬件条件,而忽略对乡村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心理疏导、运行机制等“软环境”的构建,直接影响了乡村人才引进的数量、质量和类别。

乡村人才使用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在乡村人才使用过程中,各单位、部门的激励手段还不够多元化,大部分都是以单一的物质激励为主,较少注意到非物质的激励。例如,在物质激励方面,按知识、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还未形成;在非物质激励方面,当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未能充分满足乡村人才对尊重的需求。同时,良性的竞争机制和竞争环节也没有完全建立,未能有效满足乡村人才对职位晋升方面的需求。

乡村人才考核体系不健全

  对乡村人才进行绩效考核,一方面能为人才使用提供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标准和目标。但目前很多单位乡村人才分类标准过于单一,对人才职业特点和岗位属性等要素的考量较少,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乡村人才特点和职责的乡村人才分类考核细则还不健全,相应的选拔性、激励性、差别化的多元考核手段配套仍然不足,这都对进一步健全乡村人才考核体系提出了挑战。

乡村人才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不完善

  目前,达州市乡村人才市场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定乡村人才流动的政策时,由于担心人才流失,相关政策措施迟迟不能落地,乡村人才流动难度较大,出现“四难”现象,即“有用的,难引进;拔尖的,难留住;不要的,难送走;不走的,难下去”。同时,达州市乡村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设滞后,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达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发展对策建议

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投资力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加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才能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聚焦重大科研攻关、重点产业突破需求,持续推进实施一系列乡村人才专项政策措施,包括“达州英才计划”“双招双引”计划等人才支持政策,助力打造覆盖引进和培养、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的高素质乡村人才引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人才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坚持将乡村人才作为优先保障人群,持续增加各级公共财政对乡村人才的资金投入,构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构筑良好的乡村人才“生态圈”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达州市应用心做好乡村人才工作,精心引才、真心留才、悉心用才,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围绕高层次人才、基层服务人才、专家人才,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学科,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根据各项工作需要进行人才招引;二是结合全市“3+3+N”现代产业集群(即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千亿级别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饰三个五百亿级别产业集群,医药健康、绿色建材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科学做到人岗深度适配,为乡村人才开展实用的能力提升培训,让乡村人才会干、能干、善干;三是确保乡村人才政策兑现落实,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解决好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难题,切实为乡村人才“排忧解难”,促进乡村人才“本地扎根”,全力写好“留才”文章。

健全乡村人才的竞争、激励机制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推动各类乡村人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要强化对各类乡村人才的竞争和激励。一方面,要保证乡村人才市场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鼓励用人单位和各级各类乡村人才通过良性竞争进行“双选”,实现乡村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能岗匹配最佳状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人才的激励措施。采用“乡镇优先”激励方式,从职级待遇、职称评定、补助保障等多方面向乡村一线干部给予倾斜,并加强从优秀返乡农民工、基层服务人员等群体中储备选育致富人才、村干部等,扎实开展“优秀农民工”“优秀村干部”评选等活动,树立榜样标杆,引导年轻干部向往、争赴基层一线[1]

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人才发展评价体系

  达州市应积极探索建立本市乡村人才成长发展评价体系,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首先,要构建科学精准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制定乡村人才分类评价办法,不拘泥学历、职称、资历限制,突出乡土性和实用性,挖掘梳理各类各级评价标准,设置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要拓宽评价主体的丰富度与广度,创新“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适度向“东家”单位授权,合理下放评价权限,结合人才所在组织或主管单位反馈人才评价。以同行评价为基础,协同行业领域专家对人才进行成果、技术等方面评价。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资源,开展网上大众评价认定、网上评价结果反馈等,多方式、多方向“量”才。

完善乡村人才市场的基础性配置

  当前,达州市应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实效的乡村人才市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促进人力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一是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结合基层单位实际需求,破除乡村人才流动障碍,构建人才自主选择、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新体制,促进乡村人才资源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有序流动;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招录、培养、使用机制,紧盯医疗卫生、教育、农业等专业,深入开展“达州英才计划”“医学专场”等招才引智活动,通过事业单位公招和“三支一扶”计划等多种方式引才聚才,特别要注重对本土高校毕业生的引导和培养;三是健全乡村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快实现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资源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徐朝鑫.大竹县:精准施策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J].四川劳动保障,2023(05):73.

  [2]葛龙江,王金川.临沂市:激发人力资源动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J].中国就业,2024(08):50-51.

  四川文理学院2022年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QD007)。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莹珠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