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帮扶县巩固成果踏新程
摘要:当前脱贫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文章立足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在梳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指出二者在衔接过程中还存在脱贫成效转化的滞后性、产业发展的同质化以及绿色经济效益实现率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行路径。
研究背景
在2021年8月27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意见》,确定160个县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调要将其作为“十四五”期间防止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予以倾斜支持,加强监测评估,集中支持做好衔接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可持续。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五年过渡期,仍然存在能够破坏脱贫成果的返贫隐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瞄准对象、战略主体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还有许多地区依然不能做到、做好二者的有机结合,仍然存在着有效衔接体制机制不畅、群众内生动力难以激发、乡村产业升级发展困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所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发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成为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2014年,农村人口数量为全省人口的46.98%。陕西农村贫困问题也较为严重,贫困人口面积分布广,贫困人口众多。2014年,陕西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60.3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陕南秦巴高寒山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全面脱贫后,陕西省有略阳县、镇巴县、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部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课题选取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总结脱贫攻坚成效和经验,分析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加快推进陕西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问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
脱贫成效转化的滞后性
通过对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水平的测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从陕西省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具体调研结果可以发现,目前陕西省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大部分处于初级协调水平。这说明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水平还不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效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体现在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没有对前期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扎实巩固,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人才、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凝练,形成适合各地实际的乡村振兴方针。
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
目前,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乡村产业发展难,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贫困地区的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且乡村要发展产业,需要投入较多资源,实际见效较慢。前期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先进生产要素,且投入回报周期长,很多乡村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二是乡村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虽然很多乡村开始通过发展产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等形式扩大产业规模,但还存在着社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乡村产业发展中农民主体性缺失、农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松散等问题。三是乡村产业同质化严重,三产融合度偏低。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财政力量支持的扶贫产业相似度比较高,基本围绕茶叶、核桃、木耳、香菇以及畜牧养殖业等,产业同质化导致乡村产业面临市场风险较高。
乡村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率不高
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部处于秦巴山区生态脆弱区域,该地区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态底子薄的问题。虽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分地区通过实施农村饮用水改革、开展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理等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态环境。但是在实现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乡村生态资源丰富,但绿色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率不高等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产业发展和生产对资源损耗比较高。在对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建设的抽样调研中发现,部分县的乡村道路硬化率依然不高,且道路的实际绿化水平也偏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
人才队伍供给不足
在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还面临着人才队伍供给不足的问题。陕南秦巴山区的乡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很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是乡村实现从脱贫走向振兴的内生动力之源。脱贫攻坚结束后,一大批“第一书记”返回原工作单位,乡村地区专业化的“三农”工作者和干部人才队伍缺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乡村产业、文化、自然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既需要一批会经营且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也需要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目前,乡村文化供给投入多以硬件为主,对人才引进等投入不足,乡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短缺,教育教学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对农户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难以落实到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
乡村治理的村民参与度不高
在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村治理中存在着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乡村治理形式单一、村民实际参与乡镇和村内事务的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定期召开的村民大会,一般每个家庭会派一名代表参加,进行村民选举投票。同时,村民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应该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室条件,加大对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投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不足,乡村治理方式以传统手段为主,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确立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保障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工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注重巩固拓展和切实发挥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陕西省的绝对贫困现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还存在一批容易返贫的人口,要做好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智力扶贫,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防止出现再度返贫的现象。同时,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多处于秦巴山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程度较深,面临的返贫风险较大,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推进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陕西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要充分利用国家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脱贫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稳步实现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渡。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要持续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健全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健全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做好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扶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鼓励乡村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乡村特色产业,逐步补齐乡村产业在营销、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短板。培养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返乡人员创业,加大对农村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推进其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鼓励农场产业经营户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初级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区域性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农产品品牌,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进而实现乡村居民产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生态宜居为本色,解决好乡村发展的生态问题,转变乡村生产方式,健全乡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乡村绿色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乡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遵循生态宜居的观念,推进乡村地区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推进乡村地区生活垃圾有效分类治理,切实将乡村的绿水青山通过绿色发展变成金山银山,不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切实提高脱贫成果的质量及可持续性。不断推进陕西省农业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农业发展转变。通过探索开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等,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人才扶贫到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从人才扶贫到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要落实好国家教育优惠政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针对乡村地区弱势群体开展的特殊教育,增加乡村教师补贴,持续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积极鼓励陕西乡村地区发展农民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各种专项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水平和综合科学文化素质,持续提升其职业竞争力。要重视从外部引进、吸收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通过建立人才长期激励机制,稳定脱贫攻坚期间乡村原有的帮扶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开选拔聘用、机关单位选派、驻村帮扶等方式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深入扎根乡村和基层。同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吸引在外务工人员 返乡创业,培育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创新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到陕西乡村整体的发展,需要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逐步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村民的乡村治理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提升陕西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效率,提供乡村公共服务,加快乡村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创新沟通方式,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丰富乡村治理的参与主体。在现代化乡村治理中,要将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合作社经营者、企业家等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群吸纳进乡村治理队伍,积极为陕西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建言献策,打好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推动陕西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1396088);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3QN1164);商洛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3SKJRK002)。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