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数字生态艺术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5-01-16 14:29:52来源: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文字:陈林 杨梓杰 唐景苗 田菁

  摘要:数字生态艺术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兴起的一门新型艺术,它已逐步渗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传统村落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将数字生态艺术应用于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赋予传统建筑新的生命力,还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文章主要从数字生态艺术概念、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数字生态艺术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中的价值以及应用实例分析四个方面开展数字生态艺术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促进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传统村落建筑的发展。

数字生态艺术概述

  数字生态艺术是一种结合生态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呈现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互动、创新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字生态艺术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和其他数字工具进行创作,具有高度交互性、实时性、可塑性和拓展性。这种艺术形式能够灵活地反映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也具有探索未来可能性的潜力。数字生态艺术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在数字创作中体现出的生态平衡观念。这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以及利用技术手段模拟自然环境、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数字生态艺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博物馆的数字展览、虚拟现实体验馆、网络媒体等。此外,它还为教育、环保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数字生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这种艺术形式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结合更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人们带来更多元化、富有深度的艺术体验。总的来说,数字生态艺术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艺术形式,它将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和思考。

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传统村落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建筑面临诸多挑战。数字生态艺术对于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其中颇多具有历史特征的传统村落。2012年至2023年,我国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发布了6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共有8 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我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村落并不多见。因此,从目前的传统村落发展状况来看,其仍然面临着怎样保护、怎样开发和怎样启动的难题。

传统村落消亡原因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村落因缺乏保护和人口稀少而遭受破坏,难以延续。在进行保护和规划的过程中,部分“建设性”的破坏行为削弱了保护效果,引发了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文化的“自然破坏”。例如,在保护建筑物的过程中,人们偶尔会忽略当地建筑的独特性,并盲目地进行拆除;对建筑物进行保护时,由于采取了不恰当的保护方法造成二次损坏;因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不足,导致其传统的布局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正逐渐消亡,一些传统的手艺和民间艺术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现象,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的空心化趋势正在向产业、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经济问题。部分村庄存在老龄化问题,一方面使其丧失了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因“无人定居”而濒临灭绝;另一方面也造成部分传统村落沦为旅游景区,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序的传统村落规划造成传统村落的兼并和扩张,进而失去了对传统村落的辨识能力。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许多传统的“城中村”逐渐失去了乡村的独特性。对新农村建设的误解以及传统乡村的“金字塔”式管理方式,使得不少传统村落从历史中“消失”。

  在此背景下,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建筑环境,并吸引杰出的人才。应当尊崇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维护文化的连续性,并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在保护的主体、方式和策略方面,应坚持将开发与活态传承相结合,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内容

  对传统村落的总体布局进行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建筑景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它的总体形态与建筑景观特征进行保护,也是一种对传统村落自身的保护。因此,应给予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足够的重视。在全面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和建筑的保护,更应该重视与此相关的地形、自然景观、植被等的保护,努力维持其原始的外观。

  对传统村落的脉络形式进行保护。传统村落中的街道、水系等景观是其“骨架”与“脉络”,需要对其历史街巷、道路、水系等进行重点保护。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有的街道和空间规模,在不破坏原有模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当地的原生态材质,并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材质的一致性。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统的乡村逐步塑造出了其独有的民间传统和生产文化。只有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进行保护,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当地的人文气氛,使传统村落得以完整的保留与传承。

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方法

  当前,国内外对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通过保护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并通过提升居民的参与程度加强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同时,由于地域、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方法存在差异,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建筑景观保护和传承策略,在保留传统村落特色的同时,重视对文化的保护。

数字生态艺术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中的价值

数字生态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技术优势

  数字生态艺术的传承体现了其跨越空间的独特性,利用数字技术,建筑工艺、历史文物、地形地貌等有形的载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促进区域内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实施跨民族和跨区域的数字化保护措施。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可复制性、可修复性,可以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以较低的成本复刻传统村落的实物信息,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村落在空间布局上的不足,并缩减其更新的时间周期。其次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来再现真实的传统村落场景。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感知设备,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最后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工具,将乡村的各种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传达给乡村居民。

数字生态艺术保护与传承技术介入传统村落建筑景观

保护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乡村生态文明正在逐步被现代城市所同化。数字化遗产保护因其高度的仿真性和可修复性等特点,能够将传统村落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转换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数据,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可以更加便捷地对传统的乡村建筑景观进行重新设计和修复。通过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者打破时空限制,在AI(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传统村落风景、建筑等的虚拟旅游,这进一步提升了传统乡村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貌。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传统村落的实体特性与虚拟保护、传播及展示的三维形态的创新性结合。在传统村落的数字化进程中,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被视为关键策略,也是激发其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我国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应用实例分析——湖南永州传统村落建筑

湖南永州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特征

  永州是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故雅称“潇湘”,地势三面环山、地貌复杂多样。永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外,永州还是怀素、黄盖、周敦颐、李达、陶铸等历史名人的故乡。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同意将永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村与勾蓝瑶寨,这两个村落位于湘南边陲,这里有现在世界上唯一一种专门为女人存在的文字——江永女书。江永女书已有千年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甘棠村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之一,村落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还有一些宋代建筑,古色古香,朴素无华,透露出浓浓的古朴气息,这里的景点有文昌阁、步瀛桥等。勾蓝瑶寨始建于明朝,是瑶族聚居地,这里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村落四面环山,青山绿水、房屋俨然,村里到处晒着黄色的玉米和红色的辣椒,搭配着红褐色砖房,主打一个丰收好景象。勾蓝瑶寨属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壮丽。古代建筑的种类丰富,其布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湖南永州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湖南永州传统村落建筑交互体验系统

  湖南永州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正在经历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主要涉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历史文化的塑造以及乡村建筑景观环境的推广和弘扬。通过建立数字化展览厅,可以为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传播打开新的大门。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虚拟数字展厅也开始得到普及和推广。该技术的一个显著优势是采用了VR(虚拟现实)成像和数字孪生技术等多种手段,可以将传统乡村的建筑风格成功地转化为数字化的漫游展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得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物质和生态环境。通过整合现有的文献资料、馆内收藏的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了细致的整理,数字技术包括近距离展示、全息投影、增强现实、实时绘图和感知互动等,同时创建了虚拟的数字展厅,用于展示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旨在丰富传统村落建筑的展现方式。

  建设“互联网+乡村”服务平台。文章以湖南永州为例,通过对传统村落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互联网+传统村落”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在区域范围内的采集能力,提高其与游客之间的交互能力,使其获得信息的途径得到全方位的提高,用已有的湖南永州旅游品牌形象,实现传统村落向数字智慧旅游的转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乡村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的核心理念是分享湖南永州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容检索、详细的景点描述、路线的导航以及旅游的攻略等多项功能。其次,创建一个以传统村落为基础的数字化虚拟展厅。利用虚拟现实和动态互动技术,可以将传统村庄的建筑景观、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间活动等传输到互联网上,通过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声音的详细介绍以及角色的自由漫游等多种方式,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和文化产品进行数字化的展示和推广,使游客完全沉醉于所呈现的数字化场景之中,对湖南永州的地方文化和传统的村落建筑等有一定的认识。最后,依托湖南永州传统村落数字商品平台,游客可以通过App、网站、小程序的方式,在多个平台上了解村落建筑景观及相关历史文化;通过短视频平台,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和建筑景观特色,并从多个维度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生动的传承。

  将数字生态艺术应用于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赋予传统建筑新的生命力和魅力,还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化档案管理等手段,可以实现传统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数字生态艺术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意义。

  数字生态艺术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为传统建筑提供了创新的保护方法,还促进了旅游开发,提升了公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了传统村落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数字生态艺术的应用仍需关注技术发展、人才培训、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未来,应该继续探索数字生态艺术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传承中的更多可能性,以实现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3B1057)。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