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三生共融夯近郊乡村发展之基

时间:2025-01-16 10:34:17来源: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文字:吴书彤 陈 栩 应含悦 陈宁静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规模日渐扩大,新时代的产业换代、消费升级、生活需求等使城市近郊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城市近郊乡村更新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文章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三生空间”与城市近郊乡村更新的耦合关系入手,结合现有城市近郊乡村更新设计策略,明确更新设计思路;再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小营村为实践案例,探析该村庄基于“三生共融”的乡村更新设计策略,以期为未来城市近郊乡村优化更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面对城市化加速带来的双重影响——资源涌入与乡村特色保护挑战,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同时,“三生共融”理念的兴起,为城市近郊乡村的更新设计提供了新视角,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生。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三生共融”理念在城市近郊乡村更新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一套既能保护乡村特色、又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三生空间与城市近郊乡村更新的耦合关系

相关概念解析

  1.三生共融

  “三生共融”是指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领域有机融合,实现和谐共生。在乡村中,即意味着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确保村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不被破坏,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2.城市近郊乡村

  城市近郊乡村是指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与城市中心区域保持一定距离的乡村地区。近郊乡村紧邻城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便于接受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同时,由于近郊乡村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特点,人口流动相对频繁,既能满足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的需求,也存在乡村居民到城市务工经商的现象。

三生空间与城市近郊乡村更新的耦合性

  1.空间功能上的耦合

  从生产方面看,城市近郊乡村往往承载着一定的农业生产功能,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可能发展出工业、物流仓储和商业商务服务等生产活动。

  从生活方面看,近郊乡村的生活空间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吸引着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同时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相对宜居的生活环境。

  从生态方面看,近郊乡村的生态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和提供生态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动态变化中的耦合

  “三生空间”的属性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动态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近郊乡村的“三生空间”功能可能会发生转变或优化: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林地生态空间可能被占用转化为生产空间;而退耕还林政策则可能促使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这种动态变化中的耦合关系体现了城乡发展的互动性和协调性。

  3.政策引导下的耦合

  政策在推动“三生空间”与城市近郊乡村耦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近郊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政策的制定有助于优化“三生空间”的布局和功能配置。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调控,可以实现“三生空间”与城市近郊乡村的协调发展。

基于“三生共融”的城市近郊乡村更新设计策略

  基于“三生共融”的城市近郊乡村更新设计策略是指将生产、生态、生活三者有机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设计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生产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坚持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在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发展并重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对生态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对受损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和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如湿地保护、水地保护等;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提升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改造老旧房屋建筑,完善乡村道路建设,优化乡村水电供应,保障村民生活便利;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提升乡村环境卫生,增加绿化与景观小品,打造清洁宜居美丽乡村;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增加健身活动场地,鼓励村民参与乡村规划和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构筑和谐乡村。

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小营村更新设计

现状概况

  小营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村北部,西北依山而建,东、南至县道X103龙周线,处于城市直接辐射的范围内,属于城市近郊型乡村。小营村建设用地位于地势较平缓地段,周边被苗木林包围,村庄西部、北部被河流包围,南部为宁西铁路,东部紧邻费庄。

  村庄内部道路仅有一条环路,道路较窄、路况不佳;次要道路均无法联系成环,通达性较差;道路两侧缺乏绿化,色彩单一;民居建筑整体分布较散乱,多数未经整治,整体建筑质量较差。

  村庄内部公共设施较少,缺少开阔的村民活动空间;停车场、村民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设施有待完善;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排水设施未完善。

  在自然资源方面,主要有苗木、秀林、山体、水体资源。茶叶和苗木作为村庄主要产业,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小营村的“三生空间”并未得到良好利用,其利用失衡已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活空间设施配套不全和缺少活力等问题。

更新策略

  充分考虑小营村区位特点,制定更新目标。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新城为依托,茶叶、苗木种植为特色,加快转型升级建成新型工业区,完善配套服务,打造城乡互动型二级社区。

  充分践行“三生共融”理念,依托特色资源,发展小营村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更新生活空间,打造宜居乡村。

生产空间更新设计

  1.生态茶叶种植业发展

  结合村庄以茶叶、苗木为主要产业的现状,发展以茶叶种植为特色的第一产业。未来可拓展一、二、三产相结合的产业链,打造本地茶叶品牌,发展茶叶深加工工业,开发茶叶相关的文化创意旅游,如茶田种植、茶艺学堂、采茶研学活动等。

  2.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结合村庄周边的船舶工厂和特色资源,发展船舶特色主题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如设立船舶文化创意集市、建设船舶文化博物馆等。通过文化旅游活动,提升村庄的知名度。结合未来村庄周边的新型工业,发展以餐饮、零售为主的周边配套产业。

生态空间更新设计

  1.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坚持从“保护好山好水”到“全面绿色转型”以及“一个机制”健全体系、“一张清单”明确方向、“一支队伍”保障运行、“一把尺子”确保公正的“四个一”标准;同时,实行“点位长”制度,对污染源进行常态化检查;增强大气管控巡查队伍力量,完善巡查机制,确保对管控企业、工地单位等实现全面巡查监管,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2.环境卫生更新整治

  (1)河道与水塘清理

  深度清理河道与水塘,将淤泥转化为有机肥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清理水塘垃圾,禁止填埋较大池塘;追溯水塘污染源,清理生活与工业污水直排沟渠管网,净化达标后准许排入,控制农业种植中的过量化肥与农药等农业污染;拆除并清理河岸两侧的垃圾、杂草和违章建筑,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

  河塘驳岸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以生态驳岸为主。因功能需要采用硬质驳岸时,硬质驳岸不宜过长,以卵石、素土夯实为主;加固驳岸加固,避免直立式驳岸,可采用台阶式驳岸,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效果。

  全面翻新和维护河岸堤坝。重新铺设护坡材料、增加绿化植被、改善排水系统以及设置步行道和观景平台等,加固堤坝结构,提升堤防防洪能力,提高岸堤安全性和生态效益。

  (2)绿化种植设计

  充分利用村庄丰富的苗木资源,加大种植观赏性花木,发挥植物的观赏性与使用价值。尽量选择可以露地栽植的品种,打造片区特有的观赏性苗木景观效果。

生活空间更新设计

  通过村庄生活空间整治提升和配套设施健全,将小营村建设成村容整洁、生活便利、风景秀丽的美丽乡村(见图1)。

图1 村庄景观节点规划更新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村庄公共空间节点规划更新设计

  (1)村口广场改造

  结合池塘景观开拓村口视野,梳理杂乱苗木,保留大树。在村口设置具有视觉吸引力的服务建筑和标识,塑造小营村美丽乡村形象。增设村口集散活动广场,结合现状打造入口广场景观。

  (2)村民活动中心改造

  将现有运动场地升级改造为更加安全舒适的塑胶场地。围绕场地边缘增加竹篱笆,起到围护作用。加强场地绿化布局,融入乡村景观小品,为村民提供更加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

  (3)休憩小游园改造

  清理周边杂乱苗木,拓宽休息活动场地,提供座椅和活动区域。在树木周围增设树池座椅,布置乡村景观小品点缀其中以增添乡村韵味。安装文化展示架,以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

  (4)景观池塘及临水步道改造

  整理池塘环境,以大树景观为主,梳理周边杂苗杂木。梳理沿岸交通,沿岸增加游憩步道。打造游憩景观,结合场地现状,增加水生植物,丰富驳岸景观等。

  (5)石桥改造

  进行桥面修饰,扶手涂刷仿木涂料。修补破损桥面、扶手,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完善村庄交通网络,在尚未设有石桥的路口新增混凝土石桥,并在其表面涂刷仿木涂料,做到造型、颜色的整体统一。

  (6)山地茶园改造

  清理周边环境,清理移除杂乱苗木,保留生长良好的大树。在适宜地块种植茶园,增加绿地面积,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在茶园附近增设景观亭和休憩场地,营造景观氛围。

  (7)休憩节点改造

  在路边增加休憩节点。清理杂乱苗木,补植适宜的绿化植物,提升绿化效果。在休憩节点增加座椅,增设健身器械,方便行人休闲之余进行体锻活动。

  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更新设计

  在村庄南入口处设置村民服务站和文化活动中心,村民服务站建筑面积≥80m2,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80m2;完善现有健身活动场地,扩展村庄南入口处现有活动广场,增设塑胶篮球场,同时结合西侧水塘打造小游园。村庄北入口处新增活动广场,总用地面积≥600m2。完善现有公厕,并增设公厕1处,建筑面积≥20m2。此外,设置邻里游园3处,用地面积≥1 000m2。

  3.村庄道路交通景观规划更新设计

  龙周线作为村庄外部道路,宽6米,水泥材质。小营村内部主要道路拓宽至4米,进行黑化处理。中部沿山体等高线新增4米宽东西向道路,沿河道路拓宽并打通尽端路,局部增设会车场地。内部完善次要道路,材质为水泥、砂石,宽2—2.5米。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增设1.5—2.0米宽的游步道,材质以卵石、砂石为主。增设6处小型停车场,总停车面积约500m2,主要入口新增公交站台与校车停靠点。道路节点环境卫生整治包括植被梳理、清除杂草枯枝,补植苗木灌木,并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增添景石和乡村景观小品,如石凳、小亭等。

  4.乡村建筑改造设计

  小营村的建筑改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根据村庄历史渊源提取祥云符号以及文字图案;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使用生态稻草漆、青砖贴面墙裙等元素,修复老旧墙体;使用青瓦木雨棚、木质瓦面门头等装饰物,为建筑增添宁静、古朴气息(见图2)。

图2 乡村建筑改造更新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小营村乡村更新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探索。一是持续深化生态修复与保护,探索更多生态友好型设计策略,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加强产业融合与创新,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三是关注乡村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力的提升,通过公共空间和活动策划,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基于“三生共融”的乡村更新设计为城市近郊乡村发展优化及规划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小营村的实践案例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度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YCX2024039)。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