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终身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模式的探索与路径

时间:2025-01-14 11:10:10来源: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文字:陈艾芳

  摘要: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亟待破解,而广大乡村成为缓解此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找到就业提升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围绕乡村振兴背景和人才供需现状,对服务乡村振兴就业模式提升路径的现状和现实依据进行解析,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思路。

  随着教育强国的实施,终身教育的理念和现实应用逐步展开。终身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也贯穿于每个生命体终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多种教育方式,伴随其终身。

终身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服务乡村就业的环境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阶段性指标,更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累进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22年达到1 076万,2023年1 158万人,2024年1 179万人,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而毕业生青睐的城市用人单位需求则增长有限。与之相反,乡村振兴日趋成熟,自2004年始,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乡村人才质量,至今已是第21年。每年虽然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靶向都指向了乡村振兴。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广大乡村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终身教育理念也逐步被大家认可,包括固有理念认为,大学生毕业的终点是就业,现在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识逐步显现,但自身适应乡村环境需要融入终身学习理念,毕业后继续向广大农民学习、向乡村社会学习,进一步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技能,已期尽快适应乡村振兴大环境。

终身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奔赴乡村就业的现状

  就业需求和教育不匹配。目前,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低,缺乏针对新经济形态下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导致学生毕业后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乡村就业岗位不能仅仅包括基层公务员和乡镇企事业单位。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企业需要注重乡贤文化的塑造,包括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新经济时代下,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具有一定的特点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等教育与就业间的匹配,乡村文化和薪资福利等方面的改进。这些解决方案将有助于缓解新经济时代下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带来的问题,加速新经济时代的发展。

乡村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人力资本供给的嫁接

  乡村振兴对人才有着特定需求,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之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匹配。一方面,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人才,但却找不到愿意扎根乡村的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进而成为“缓就业”“慢就业”人群。当前,大学生面临“一岗难求”的严峻就业形势,而乡村振兴却深陷“一才难求”的人才匮乏困境,二者形成悖论。如何有效解决供需矛盾,找到潜在的增长点、契合点,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要求乡村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供给实现有效的嫁接。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保障乡村发展有充足的人才涌入,其中大学生是主力军。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不仅要确保乡村籍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切实提升其乡村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乡村应建立起能吸引大量优秀毕业生的机制,让他们知行合一,回到广大乡村去知农、爱农、兴农。

  多年来,国家虽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奔赴乡村就业的政策,然而对于从高校走进乡村的大学生,用人单位或基层组织却明显察觉到大学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不够接地气”等现象。这便需要毕业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接受再教育,也就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愿意接受终身教育的青年人才。

毕业生终身教育内源性需求和乡村学习资源的耦合

  我国乡村需要大量实用人才,毕业生终身教育的内源性需求旺盛。特别是老龄化的到来,预计到2025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三个亿,2035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四个亿。中国教育进入突变期,教育体系也将重构。过去一百多年,我们的教育体系只有一个主要对象,就是学龄人口,而今后,走出校门的人口将会是重要的受教育人群,这批人将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赡养老人、养育下一代的重要任务。他们不仅自身需要学习,也需要引导老人终身学习,供养孩子义务教育等,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对象。

  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具备专业技能的农业人才队伍。目前,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是青年人才普遍不足,乡村存在大学毕业生缺乏和流失的双重问题,青年人才深根乡村的意识和归属感有待进一步加强。据调查,因乡村受限于学习资源匮乏等各类问题,大学生乡村从业人员中有超五成其从业时间不足三年。故而需要将终身教育体系,尤其是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相融合的部分延伸至乡村地区。终身教育可以统筹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以很好地贯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非正规教育和正轨教育,在毕业生毕业后,于合适的时段,通过恰当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进而促进毕业生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素质具备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乡村振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保障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人才供给。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应用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等各类人才。现在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单一,与乡村振兴和终身教育的适配性有限。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偏多,实践锻炼有限,尤其是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农民一线的实践少之又少。即便是现在运行比较成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情形依旧停留在表面,拘泥于形式,最终仅落实在调查问卷中,因缺少对乡村振兴的全域掌握,所以形成的调查报告往往也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所需素质之间存在严重的不适配。

  随着乡村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其已不再局限于外延式经济发展,不再片面地追求产出和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党建引领,协同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一同发力,从系统的视角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致力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现代化需要的不仅仅是科技的现代化,更是创新的现代化、内涵建设的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只是停留在科技人才的需求,更体现在管理人才、创新人才、运营人才、文化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是能够促进农业经济转型、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更迫切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懂农业、爱乡村、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终身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服务乡村就业的现实依据

教育的核心是知行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强调的是知行结合,义务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都是“知”为主,终身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行”然后“知”不足,再进入更深层次的“知”的过程。

  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从离开校门的那一刻开始,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就需要劳动者直接具备,或通过再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达到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及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等。

  在落实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进程中,科技的变革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AI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等的蓬勃兴起,促使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城乡间的差异,还是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全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思想,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城市还是乡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对信息化社会的教育体系提出要求,强调其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信息化体系使学生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可实现终身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加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要举措,强调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显而易见,在线教育是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实现全民终身学习也是在线教育的终极目标。

真正实现乡村和城市的双向奔赴

  乡村和城市若要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以及共同进步,唯有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和城市的互动不仅仅是设施的联通、贸易的畅通,更是语言的沟通、文化的融通、教育的互通、教育的持续深化以及教育的终身制。马克思人本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如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具体是“内化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利用新质生产力思维及时把握先进生产方式,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毕业生的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奔赴乡村就业的路径

强化立德树人理念,遵循规律勇于实践

  强化立德树人理念,聚焦思想引领,积极引导毕业生奔赴乡村就业。“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前几年大学生村官发挥榜样力量,带动乡村形成产业集群,引领乡村农民走向致富之路,这是值得借鉴的模式。

  积极开展大学生榜样评选活动,开展十佳乡村振兴大学生、生涯人物故事引领、优秀校友经验分享等活动。充分发挥就业典型经验标杆作用,用榜样带动更多学生扎根基层。积极组织毕业生参与各级各类基层就业服务项目。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2023年,全校有将近15%的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等。高等学校要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碳达峰”“碳中和”等有益于乡村振兴的政策纳入思政教育范围,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要充分利用村官、选调生、校友创业等榜样效应。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职业规划老师及专业教师要通过思政教育、日常工作、具体教学等,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支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强化内化就业信念

  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高等教育达到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适应产业社会需要的全体国民。大众化阶段,成人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人数增加,社会与大学的界限消失,并呈现一体化趋势,终身教育成为必然。

  打造“乡村振兴社区学习学分银行”,引导毕业生乡村就业。通过学分银行,融入终身学习理念,打造社区学习共同体,培养一批知农业、懂乡村、爱农民的乡村规划师、社区营造师等乡村专业就业人员。

  构建“信息技术+终身教育”监测新形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现代技术在终身教育学习中的应用,探索实施“信息技术+终身教育”新形态,构建多样化立体化学习新业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乡村振兴新要求

  终身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顶天立地”意识的培养,“顶天”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地”强化实验实习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就业中,既拒绝“躺平”,又不欢迎“好高骛远”,这就需要再人才培养过程,甚至在招生环节就要有强化理想信念和培育实验能力的意识。

  乡村振兴不能仅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技能,更需要有根植广袤大地的情怀。“顶天”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潜移默化的在教学环节中体现。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特别是要强化对乡村的了解、实习和实践环节。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增强“五位一体”中“生态”维度的思维培养,以“生态+”为特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与历史使命感。南京林业大学概论课“美丽中国‘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体现了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特色,对学生扎根乡村振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知农爱农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大学生服务社会模式多样,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形式。终身教育理念是未来发展趋势,多方合力,终身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是可行的。

  2021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CKT-B-20210803);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大学生创业研究”(2021SJB0048)。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苏子君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