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有效突破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落后和不均衡的局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文章通过分析该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现状,提出建设凉山彝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和困境,探索促进该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期望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农村的教育水平,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凉山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前包括布拖、美姑、金阳等11个深度贫困县,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教育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使命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必须先行。目前,在“一村一幼”“一乡一园”“控辍保学”“学前普学”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实施下,凉山彝区教育从严重落后开始走向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即便如此,彝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表现不佳、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期待不高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该区教育发展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矛盾的转变导致新时期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势在必行。
作为“一步跨千年”的少数民族直过地区,凉山彝区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基于此,文章在阐释教育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建设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并思考这一过程中的困境和出路。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提高凉山彝区基础教育阶段农村的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助力。
教育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其中,教育形态的变迁指的是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与方法(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等层面的演进过程。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它通过教育形态表现出来,但却不一定与教育形态的变迁同步。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因此,只有努力为实现促进人的自由、理性发展和主体性提升这一目标的过程才能称得上“教育现代化”。它是“达成教育现代性指标的一个静态概念,更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并为顺应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而向未来持续整合的动态过程”。
建设凉山彝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一个地区都不能落下,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虽然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农村人口在减少,但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仍然有5亿多,占比36.11%。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凉山彝区农村的教育基础差、办学条件落后,更加值得关注。在脱贫攻坚阶段,对农村的帮扶大多是“输血式”的,而乡村振兴阶段,通过教育提升彝族村民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内生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当前的凉山彝区已经完全普及了十五年免费教育,涵盖了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全阶段,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条件保障。农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战略部署,也进一步深化了农村教育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和实现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方面,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来缩小城乡差距,突破城乡二元教育机制,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手段。
凉山彝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
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新旧冲突
在凉山彝区的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探索中,存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保守的现状。传统思想没有得到完全改善,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主导作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通过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和宣传以及观念的传输,加以法律和政策上的强制手段,如“控辍保学”等,基本做到了“该入学的一个不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走”。农村传统观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反复的风险。
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观念的新旧冲突
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受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备及基础网络覆盖问题没有得到完全改善。
一方面,凉山彝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部分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差。教学环境支撑不足,如缺少音、体、美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信息技术功能室等;中小学理科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不完善、运动场地不足等。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陈旧,乡村教师接触新教育理念的机会相对较少,多是网络短期培训,效果差强人意。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和能力。凉山彝区农村教师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了解甚少,更不用说教学实施。
为此,政府加大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新建、扩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改薄”等相关措施来推进学校优化布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但差距依然存在。
师资队伍质量的新旧冲突
一是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缺少学科带头人,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与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差距;二是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多为中师、大专、本科等,高层次高职称人才引进困难;一类模式彝数学、彝物理、彝生物等及初、高中理科类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三是教师的基础结构不完善。年龄分布不均,中老年教师多,青年教师较少;非正规教师比例较大,教学水平普遍偏低,教学稳定性不高 。
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山彝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证明,中国已经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的民族农村地区是关键环节。教育可以减少新型文盲,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凉山彝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
转变教育理念,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需要转变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一是拓宽教育宣传渠道,保证应入尽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标语、公益广告、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媒介。同时,辅以入户、家校协作等多方位的宣传,让彝区村民认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手段,让彝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二是加大奖励力度,树立榜样形象。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加大对中考、高考成绩优异者的奖励力度,让家长和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读书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回报。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农村形成了“无用的大学生”这一观点,特别是在彝区农村,大多彝族大学生就业通道就是考公考编。政府社会和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宣传和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通过这些措施让传统家庭切身体会教育的意义,改变传统观念。
其次,需要转变的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是学校教育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素养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素养的形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摒弃重知识轻能力的理念。二是学校教育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彝族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是学校教育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传统教育中的高辍学率,部分原因是学生觉得上学是被动的,没有幸福感,甚至觉得上学苦。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硬件条件
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拖欠、不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新建、扩建等措施优化布局,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和“择校热”“大通铺”“大班额”等现状,完善运动场、实验室、艺术类教室等配套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其次,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教育设备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升级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能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学校管理信息化。
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智力水平
首先,配齐建强教师队伍,解决“有人教”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编制上向民族贫困地区重点倾斜,保障师生比例。改善教师在民族、性别、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等方面的失衡, 通过“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等有计划地靶向培养符合要求的师范生。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待遇,并在职称数量、评定标准以及修建教师周转房等方面给予倾斜,以保障教师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
其次,大力推动教师流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通过交流轮岗机制,将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与轮岗支教挂钩,同时对轮岗支教的教师给予奖金。激励较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彝区农村交流实践、指导工作,以此优化校长和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行组团式支教,凝聚优秀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积极有序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最后,丰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建立健全教师学历提升管理机制,鼓励教师通过教育硕士等渠道提升学历;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培训体系,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教学能力;为教师的学习深造、学历提升、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
凉山彝区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在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教育扶贫为凉山彝区基础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乡村振兴为彝区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的关注、政策的倾斜、民众的期盼无一不利好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当然,彝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多方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YZWH2340);2024年乐山师范学院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资助项目/立项项目(项目编号:SJZX2408);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立项课题(项目编号:CJF24032);西昌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项目编号:SZJPB24003);西昌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西昌学院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凉山彝区‘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绩效评估”。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