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责任兴乡村,献青春闪光芒
摘要:乡村兴,百姓旺,国家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农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针对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新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及:“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为了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稳步实施,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给广大青年群体建功立业搭建了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推进农村发展是时代留给青年的又一命题。乡村振兴战略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广阔的沃土生根发芽,呼唤更多有朝气、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投身其中。青年群体应在乡村沃野上锚定自己的“青春坐标”,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乡村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把基层一线作为自身成长成才的“起跑线”,以全新的姿态和年轻的视角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澎湃的动力。
时代浪潮的青春航标: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必然逻辑
时代召唤,青年使命在田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作为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空心化蔓延等问题,乡村振兴不仅成了国家宏伟战略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破解“三农”难题、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农村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不仅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任,更是实现经济多元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背景下,青年一代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投身乡村振兴,走进乡土中国,扎根田间地头。国家对乡村振兴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战略部署与惠农政策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到各类旨在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红利,无一不彰显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深切关怀与长远规划。同时,当前乡村在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创新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也为青年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统一的宝贵机遇。在这片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上,青年可以尽情施展才华,扎根乡村广袤土地,将个人的青春梦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中,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青春力量,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而深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而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最具创新潜能的群体,自然而然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与新引擎。新时代青年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和卓越的学习适应能力,是社会中最为积极活跃、充满生气的力量源泉,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青年一代将个人专业技能与现实农业发展深度融合,进而帮助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和乡村旅游体验等方面推陈出新,努力走出农科结合、绿色发展的致富路。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青年群体以科技为翅膀,以智慧决策为舵手,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的发展视野与路径。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业产业智能化、精准化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此外,青年还参与乡村治理和社会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汗水。这股青春力量的蓬勃涌现,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也为青年自身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实践机会。
智汇乡野,携手共筑振兴梦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亟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效能的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作为重要力量之一,发挥着连接城乡、沟通各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应加强与各社会群体的联系与合作、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共同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青年群体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深入乡村基层,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急,进而用实际行动回应他们的关切与期待。同时,搭建合作的平台,发挥自身在信息获取、技术运用和理念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倡导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振兴工作,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汇聚,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提高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将为他人、为国家服务的观念植入脑海,外化于行动,为新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的青春担当:青年使命与责任的深度诠释
稻香深处闻民声
乡村振兴,首兴在民。青年要想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就必须先成为农民身边的贴心人与同行者。从象牙塔走向广袤田野,用双脚亲触土地,用耳朵细听民声,理应成为广大青年投身于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写照。在稻香深处感知乡土脉搏,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俯下身躯感受农民的所需所想,通过躬身力行体会农民的酸甜苦辣,从而与乡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稻香深处闻民声”的生动实践,不仅让青年学生更“沾泥土”“带露珠”,也为青年制定贴合实际的乡村振兴规划提供了鲜活素材。在与乡村群众的深入交往与理解中,青年不断提升乡村群众的接纳度与信任感,通过情景化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对乡村的深切情感与身份认同,实现其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共鸣的跨越。作为新时代的逐梦者,青年群体擅长将专业知识融入实干,将农村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朴素诉求传递给社会各界,让更多目光聚焦于中国农村的丰富资源与面临的发展困境,听到当代农民的肺腑心声与热切期盼。通过搭建沟通的桥梁,青年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更注入了持久的情感动力,让乡村的未来在青春的推动下焕发无限生机。
心田种下爱农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青年要真正融入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就必须在内心深处种下爱农之根,厚植爱农情怀,做新时代的“耕田者”。这份爱,不仅源于对广袤土地的深深敬畏,对勤劳农民的由衷尊重,更源于对乡村文化独特魅力的深刻认同。通过亲身参与乡村建设、体验农耕生活、学习乡村历史,广大青年逐渐培养起对乡村的深厚情感,形成了“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价值观念。这种乡土情怀的培育,是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的精神源泉。新时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青年一代要扛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树牢“条件越是艰苦越能锻炼筋骨”的意识。当代青年不仅要成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更要成为引领者、推动者。坚持为民插好秧,用心用情用力赋能乡村、服务家乡,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笔下生花绘农图
乡村振兴,重在实干。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承载着亿万农民的幸福梦想,也寄托着国家繁荣富强的深切期望。青年群体在国家治理效能、社会发展活力、组织动员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要不断激发青年人才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奉献社会的内在动力,鼓励青年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参与者。广大青年要勇于担当,经风雨、见世面,在真抓实干中开阔视野、磨砺心性,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因此,练就兴农本领,学懂弄通自身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扎根乡村沃野,成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应有之义。要注重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提升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共同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广大青年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理论学习和切身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扎根乡村广袤大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答好“三农”满分卷。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青年赋能乡村发展实践路径
农本固国基,产业兴乡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在当前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在农业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面貌,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其稳固发展不仅关乎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民富裕的坚实基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乡村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特色种植养殖到农产品深加工,从乡村旅游到农村电商的异军突起,多样化的产业形态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乡村经济的内涵,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了乡村富裕。要在乡村振兴中大展宏图,青年一代无疑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青年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生力军。通过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创新产业模式,引入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新领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优质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
文明展新貌,乡韵传久远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支撑。当前,我国文化振兴事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乡村地区尤为显著,那些曾经沉睡的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苏醒,焕发出勃勃生机。青年群体以其独特的视角,正成为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文化活动,不仅展现了乡村文明的新风貌,更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让独特的乡韵得以长久流传,不仅要守护好传统的文化遗产,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乡村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精湛绝伦的手工艺等,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青年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社团、推广民间艺术等方式,让村民参与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乡村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青年应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文化魅力才能不断彰显。同时,青年们还可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用实际行动守护乡村文化的根脉,创新乡村文化的表达。
绿水青山间,生态绘蓝图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与保障。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寸土地,引领着乡村走向一个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到乡村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自己的双手让乡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乡村生态文明新格局。乡村是集自然之美、经济之实、人文之韵及社区之和谐于一体的区域整体,其生态振兴不仅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更是一场深刻的绿色发展革命。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工程。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保护农村生态的需要,更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青年一代要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找准定位与方向,不仅要成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示范者,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挥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把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推动乡村走上“生态美丽、产业兴盛、百姓富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美丽农村新名片。
乡村振兴,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要务,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全局,更是青年群体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在乡村沃野上,无数机遇如繁星点点,或隐匿于田间地头的创新实践之中,或显现在乡村治理的细微之处,等待着有志青年的发掘与把握。新时代青年应踊跃响应国家的号召,眼睛向下看,以谦逊的姿态深入田间地头、细致入微地观察乡村的实际需求;脚步向下走,以务实的行动响应乡村的呼唤、主动扎根乡土。将自身使命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融、将个人理想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现代和传统的纽带,用实际行动诠释“实干兴邦”这一深刻内涵,凭借澎湃的活力、创新的思维以及卓越的学习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强大推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成为向往的宜居之地;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与收入水平,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用实干标注属于自己的“青春坐标”,留下新一代青年的奋斗印记。乡村振兴,因青年而生动,因青年而精彩。
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向山的窗’: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助推机制及路径研究——以广西融水为例”,(项目编号:202311548049)。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