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地区文化提升乡村振兴精气神

时间:2025-01-04 11:18:41来源: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文字:邓韵 刘石头 李元红

  摘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头号工程”。文章基于此背景,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为例,通过分析杨侨镇以地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及成效,探讨地方文化元素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文化振兴被列入“五个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广东省正以 “头号工程” 的力度和势头全力推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地方文化”也并未“缺席”。镇级层面,《决定》指出,建设美丽圩镇,突出岭南特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因地制宜建设美丽街区;建设中心镇、专业镇和特色镇,分类发展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休闲旅游、历史文化、绿色低碳等特色镇。村级层面,《决定》指出,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因此,站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新起点上,研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地方文化的相关概述

地方文化的基本含义

  “文化”一词的含义丰富且广泛,《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既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又包含活态的非物质文化。文章探讨的“文化”主要放在“地方”这一特定范围。简又文在《广东文化之研究》中指出:文化是人们心力创造的结晶。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化,一地方有一地方的文化,一民族有一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色、特质、特征。从文章的研究角度,“地方文化”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特定区域中独特文化现象的总称,地方物产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地方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其底蕴。其中,地方历史文化包含地方史、地方文化遗址等方面内容;地方民俗文化是指地方所在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的文化事项,即风尚、习俗等;地方物产文化的主要内容为各地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出产的丰富物产。

地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围绕文化与镇村发展的关系展开研究,郑心玥从五个维度阐释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从个人维度看,能提振精气神,激发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文化维度看,能重视文明成果,构筑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从生态维度看,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个性化村容村貌;从经济维度看,能发展壮大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经济效益;从社会维度看,能营造文明风尚,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引领文明新风尚。董甜甜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卫才华和孙钰洁指出,发展乡村文化艺术产业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回顾现有文献可知,地方文化对镇村发展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价值。地方文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大致包括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看,地方文化的总体发展受地方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地方文化对地方经济也有能动的反作用。从微观上看,地方文化和其他商品、服务一样具备市场价值,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具有赋能效应,如传统手工艺、地方美食、民俗活动等特色文化资源,能为传统的消费场景、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实现增值。二是文化价值。文化振兴能够激发群众对文化的关注,推动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增强民众对属地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社会价值。地方优秀文化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在价值导向、精神激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杨侨镇地方文化概述

  2003年5月,“杨村华侨柑桔场”改制建镇,设立杨侨镇,划归博罗县管辖,辖石坝、石岗岭、塔东等十二个办事处。数十年来,杨侨镇经历了接收难侨、知青下乡、改制建镇等重要阶段,这些历史事件为杨侨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归侨文化、知青文化、柑桔种植文化、金钱龟养殖文化等多元融合的独特文化体系。

  归侨文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杨侨镇大量接收、安置越南归国难侨。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杨侨镇有户籍人口3.5万人,归侨侨眷10872人,其中归侨2598人,侨眷8274人。归侨们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丰富了杨侨镇的文化内涵。饮食上,归侨们将越南美食的制作技艺与当地客家风味巧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侨味”美食,如“杨侨长粽”。越南粽以方形为主,个头较大,以糯米、绿豆、猪肉为馅料,以红蓝叶为调料。当地粽以角形为主,个头适中,馅料除糯米、红绿豆、猪肉外,一般还会添加蛋黄。归侨们既保留了越南粽的外形,又融合了红蓝叶调料与蛋黄的美妙滋味,创造出了新的美食——归侨大粽。除饮食外,在艺术方面,具有东南亚特色的歌舞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艺术发展。可以说,众多归侨侨眷带来了与当地不同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并在历史进程中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归侨文化。

  知青文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来自广州、潮州等地区的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杨村华侨柑桔场。他们辛勤劳作,参与柑桔种植、养护等农业生产活动,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推动了杨侨镇的发展。知青们曾经生活和劳动的老建筑,留下的手工艺品、手稿等,是那段特殊历史的生动见证,成了杨侨镇知青文化的物质载体。而知青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担当奉献的精神也成了杨侨镇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杨侨镇知青文化的精神体现。

  柑桔种植文化。柑桔在杨侨镇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杨村华侨柑桔场曾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柑桔生产基地,柑桔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冬,回顾二十世纪杨侨镇的发展过程,柑桔无疑是当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著名作家秦牧曾写下《绿树金果——我国最大的国营柑桔场一瞥》,生动地描绘了杨村华侨柑桔场的壮观景象和柑桔的美味。可见,漫长的种植历史使柑桔成了杨侨镇的一张名片,也让柑桔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金钱龟文化。杨桥镇是全国重要的金钱龟养殖基地,其代表人物李艺于1990年成功突破了金钱龟无法人工繁殖的世界难题,在李艺的示范和带动下,杨侨镇有众多养殖户参与到金钱龟养殖产业中,金钱龟养殖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杨侨镇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金钱龟之乡”。

杨侨镇地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及成效

彰显文化特色 擦亮“侨”牌

  第一,深挖特色文化资源。独特的归侨、知青历史,承载着独属于杨侨镇的集体记忆,是杨侨镇地方文化中最亮眼的“特色”。为了讲好“知青故事”,擦亮“侨”牌,杨侨镇建成了广东省唯一一所以“归侨和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该展览馆占地面积465平方米,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杨村华侨柑桔场的发展轨迹及杨侨镇建制后的发展与进步。展览馆收集、获捐赠各类展品300余件,无论是当年知青生活书信、劳动工具,还是归侨们以往的生活用品,都生动地展示了艰苦的知青岁月和归侨回国的奋斗史。第二,保护与开发文物遗迹。杨侨镇关注镇域内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骊光远耀塔”。该塔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2012年4月,骊光远耀塔被博罗县人民政府列为博罗县不可移动文物。2022年,该塔被认定为“确需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文化遗产”,并通过了《骊光远耀塔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会,截至2024年9月,该塔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施工,已完工80%。除了古迹外,杨侨镇还将目光投向了“红色遗迹”。在杨侨镇2023年主动公开的信息中,杨侨镇政府将“邓子瑜故居”列入“杨侨十景”,并计划将其纳入整体的文旅规划。“惠州将军”邓子瑜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是惠州辛亥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修复重现其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第三,举办特色活动。杨侨镇通过举办“归侨长粽比拼——裹粽子大赛”“柑桔文化节”“‘弘扬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稻田文化节”等地方特色活动,提高了地方性文化的知名度、辐射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地方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转化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产业”等“文化+”带来的综合效益,是杨侨镇高度关注的“赛道”。近年来,杨侨镇重视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工作,将文化作为复合型要素融入经济活动,通过与经济活动的互嵌,实现以文兴业、以文赋能的目标。一是“文化+旅游”,利用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和经营特色墟街。杨侨镇将归侨、知青、柑桔等特色文化元素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杨侨特色文旅。一方面,计划以惠州归侨知青文化展览馆为圆心,打造归侨知青历史文化街区。另一方面,计划将古塔、知青楼、塔下河、特色农业采摘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旅游线路。二是“文化+产品”,利用特色文化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杨侨镇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的包装、销售等环节,打造专属IP,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站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新起点上,杨侨镇深挖“文化+”效应,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将归侨、知青、柑桔、金钱龟等特色文化元素串联,举办了“首届柑桔文化节”“第一届裹粽子比赛”等文旅节庆活动,做好了“惠州归侨知青文化展览馆”“骊光远耀塔”等文化载体修复,打造了“归侨知青历史文化街区”“博罗县柑桔无病苗繁育基地”“万龟园”等文化地标,持续开展归侨文化、知青文化、柑桔文化、金钱龟文化等文化传承研究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

地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以文立城 树立地方文化品牌

  中华民族历经5 000余年的积淀,丰富、多样的文化遍及大江南北各个角落,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民俗、物产与遗迹都是乡村振兴中的宝贵财富。因此,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第一,在充分调研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制订相应政策、办法、实施细则等,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如潮州市于2022年1月1日,同时施行3部与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潮州市工艺美术保护与促进条例》《潮州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潮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这对当地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如今,潮州已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第二,丰富与发展地方文化内涵。对地方的历史遗迹、风物美食、民俗风情、民间艺术进行普查,对地方的历史文献、地方志等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坚持“挖掘价值、丰富提升”的原则,在守住“乡魂”的实践中,与新时代的发展理念融合,树立地方文化品牌,打造独属于一地的文化品牌形象。

以文兴产 推动文产融合发展

  一是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公布了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这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各地在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部署与实践,表明农文旅融合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但是,要使农业、文化、旅游三方实现“1加1加1大于3”的整体效能,仍任重道远。一方面,要通过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文旅品牌。南通市海门区案例《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 绘就江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海门区以名人故里——张謇故里为定位,围绕江海文化,成功打造了文旅主导、多业协同发展的新场景。另一方面,要避免融合浅层化,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以“数智化”为引擎推动融合升级。二是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融双促”。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文化产业是地方文化商业化转化的主要表现,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能够有效激发乡镇经济的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晓明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扩张阶段已经结束,发展推力由外部转向内驱,在新的文化发展阶段,文化生产力的进步规律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文化市场内生动力作用的结果,需要被充分认识和保护。也就是说,从当前发展的趋势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新质”是必然选择。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满足新型文化消费市场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开辟、激活消费新空间,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同时,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动能,以文化与产业的“双融双促”,推动乡村振兴。

以文铸魂 培育文明乡风

  文化是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和内生动力。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可以涵养居民的精神素养,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建设地方文化展览馆、开展历史文化讲座、举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加深人民群众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文章主要探讨了地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树立地方文化品牌,推动文产融合发展,培育文明乡风等。这些综合性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实现乡镇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博罗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惠州市博罗县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项目(杨侨镇)”(编号:HZZC2022017X)。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