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做好“百千万”的好帮手
摘要:职业院校具备专业精、实力强、资源优、人才多等优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有研究沿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理逻辑、政策依据、现实困境、实现路径、对策建议这一技术进路,提供了丰富的典型案例、深刻的学理解析、有益的实践启示。以个案研究方法,剖析了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中如何按照“县域所需、已有基础、校之所能”的原则开展五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在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了高校办学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与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互利双赢。
广东省推出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按照“县域所需、已有基础、校之所能”的原则,聚焦城乡规划、文旅融合、“粤菜师傅”工程、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结对共建、电商产业提质增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等重点领域,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共铸产业协同发展“一条链”、共绘城乡规划建设“一张图”、共育人才队伍建设“一团火”、共商集体经济运营“一江水”、共建校地合作基地“一面旗”,凸显职业院校在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中“大有可为”。
政策背景
2023年7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数量多、整体实力强的优势,组织化、系统化、项目化推进省内百家高校院所与109个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推动高校作为纵向帮扶的重要力量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在县域产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集体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等领域加强共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坚持科学匹配,统筹考虑高校办学特色、资源优势与县域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方向等,科学确定结对关系,一般由2所高校组团式结对1个县。坚持注重实效,结合实施国家‘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确定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同时鼓励各地市根据自身实际安排所属高校参与市域内帮扶。坚持合作共赢,找准高校与县域发展的结合点,在服务‘百千万工程’中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与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互利双赢。”
根据《方案》确定的“双百行动”首批高校与57个县(市)结对关系表,华南农业大学、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与河源市紫金县开展结对帮扶。华南农业大学、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河源市紫金县三方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经充分协商酝酿,联合印发了《华南农业大学、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河源市紫金县关于开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两所高校党委书记、紫金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双百行动”结对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紫金县落实“双百行动”需支持事项清单。
实践探索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业精、实力强、资源优、人才多的优势,结合紫金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按照“县域所需、已有基础、校之所能”的原则,聚焦城乡规划、文旅融合、“粤菜师傅”工程、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结对共建、电商产业提质增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的合作共建,全面推进紫金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凸显职业院校在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中“大有可为”。
共铸产业协同发展“一条链”
商务学院充分发挥省高水平专业群资源优势,通过团队“送课下乡”、大学生突击队、邀请农产品企业进驻学校物流电商产教融合基地、协同进行行业标准制定与专利申请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的合作共建,助力紫金县在电商产业发展领域提质增效。商务学院在紫金县人民政府、紫金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指导下,联合广东村长伯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紫金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培训,详细讲解短视频剪辑思路、八大运镜手法、直播流量与活跃度提升、直播电商核心运营技巧等内容,帮助当地的茶叶、铁锅、南药、沃柑、蒲米等特色产品走出区域市场,让更多的国内、国际消费者了解当地的“宝藏产品”,推动紫金县电商产业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旅游烹饪学院广东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与紫金县“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签订了帮扶协议,就大师工作室架构设置、菜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手把手指导。学院烹饪大师团队联合紫金县“粤菜师傅”工作室负责人,定期举办“粤菜师傅”烹饪工艺技能培训班,共同向当地学员传授传统粤菜与面点的融合创新技艺。学员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的粤菜烹饪技巧,还能领略到面点制作的独特魅力,将两者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食。“粤菜师傅”工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重要抓手。学院联动紫金县“粤菜师傅”工作室不断提升粤菜烹饪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促进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紫金县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技术型人才。广东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有“紫”有味客家菜菜品研发团,用“标准化厨艺+创新食材”赋能紫金县“老字号”福满楼酒楼传统菜品提质升级。
共绘城乡规划建设“一张图”
学院抽调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师、电子与汽车学院无人机测绘师、旅游烹饪学院旅游规划师组成城乡规划工作团队,根据“双百”行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陪伴式、浸入式下沉到紫金县柏埔镇南昌村、凤安镇佛岭村2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运用专业技能优势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美化提升,围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和项目运营等全链条,结合绿美紫金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编制乡村产业规划、乡村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房风貌规划。
学院城乡规划工作团队围绕乡村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体文化开展多轮次、多主体深入调研,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民集中建房点等方面,完善规划方案,校地携手共同打造有产业支撑、有文化特色、有吸引力的典型村。
学院城乡规划工作团队为凤安镇佛岭村规划“万亩梅花海洋”项目建设,深度开发青梅种植、观光等业态,推动村居“组团式”发展,发挥青梅产业典型带动作用,将乡村绿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谋划“青风禾唱·梅里飘香”乡村风貌示范带,实现乡村绿化与产业发展的并行推进。
学院城乡规划工作团队为柏埔镇南昌村规划引进具有成熟经验及雄厚资本的企业,加快土地流转,鼓励支持强村公司加快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南昌村灰蛋制作、太极拳和锣鼓文化等,讲好乡土文化故事,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共育人才队伍建设“一团火”
学院推进实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工作,培训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持续开展校长领导力、思政、德育、心理、班主任工作等培训项目,开放533门线上课程提供给紫金县教师和学生,在历史、人文、体育、美育、信息等学科进行交流合作。教育学院针对性开展学前教育教资培训和辅导,提升紫金县学前教育教师持证率。着力帮扶紫金县机关第二幼儿园、紫金县永安新城幼儿园,并辐射其他幼儿园。持续帮扶幼儿园文化建设、特色课程打造、教师教科研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协助幼儿园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园所。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紫金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结对共建活动,实现思政教育建设发展同频共振,联合开展思政课共同备课、思政项目共同研究、思政教育结对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
学院结对帮扶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以互补、合作、共赢为帮扶工作原则,为紫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通过结对帮扶,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帮助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聚焦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学理念、治理能力、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推动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争创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旅游烹饪学院指导其优化中餐烹饪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财经学院与其开展会计相关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推动两校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探索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商务学院建立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工作站,把更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带给紫金职业教育教师,促进共同进步,以实际行动实现教育帮扶工作落地见效。
共商集体经济运营“一江水”
学院发挥师生团队专业优势,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挖掘乡村价值,盘活集体资产,开发乡村文化IP、市场化运营文化集市,协助镇村发展农文旅产业,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学院组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智绘紫韵”紫城文旅创意实践团。突击队成员以“设计特色IP,打造文创产品”为主题,结合紫城镇的人文历史、特色美食、非遗文化和著名景点,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紫城镇黄花村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形象IP“黄花韵韵”和基于蝉茶产品的形象IP“绿蝉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院对接指导柏埔镇南昌村委推动实施“补改投”项目,利用政策资金投资柏之源(河源市紫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茶叶300亩(约0.2平方千米)。“补改投”项目实施完成后,每年可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7.2万元。柏埔镇南昌村柏华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个人”的运营模式,不断扩大茶园种植规模。茶园除生产绿茶产品外,还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了多款红茶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合作社带动周边30户茶农发展茶业,指导培训茶农100人次,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共建校地合作基地“一面旗”
为了充分利用紫金县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学院与紫金县共建紫城镇黄花村农文旅研学基地,拓展基地多种功能和服务范围,学院师生团队持续开展茶艺研学、“非遗”墟市、文创设计、实习锻炼等社会实践。
旅游烹饪学院教工党支部与紫金县紫城镇机关第一党支部签订政校党建共建协议并授牌,基于已有的校地合作基础,共同搭建党建合作平台。校地双方实现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百千万工程”目标,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凝聚力。
结合紫金县浓郁的茶文化,旅游烹饪学院茶艺专业师生团队驻点当地茶园,为紫金县中小学生开展茶艺研学课程,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激发紫金县中小学生探索家乡茶文化的兴趣。旅游烹饪学院茶艺老师为学生生动讲解宋代点茶文化,现场展示教授“茶百戏”技艺。在茶艺专业师生团队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宋代点茶手法,并创作出精彩纷呈的“茶百戏”。旅游烹饪学院定期邀请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开设“非遗”文化主题讲座,为紫金县中小学生阐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可替代的价值。“非遗”文化主题讲座激发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旅游烹饪学院与紫金县紫城镇人民政府邀请来自惠州市、紫金县两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交流座谈会。与会人员通过现场互动、经验分享、技术交流等形式,共同探讨惠州市、紫金县两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动力。
学院联合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紫金县紫城镇人民政府、紫金县文化馆共同举办“紫惠”乐享“非遗”墟市。墟市展出了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如糯米酒酿造技艺、黄金酥丸制作工艺、惠州剪纸、客家凉帽、马牙制作技艺、酿鸭饭制作技艺、木雕工艺、紫金擂茶制作技艺等。
“非遗”墟市一经推出,吸引了众多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惠州市、紫金县两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墟市进行技艺展示和制作指导。“非遗”墟市激发了当地村民、外地游客对地方“非遗”项目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手工艺人的欣赏和崇敬之情。“非遗”墟市以守正创新的锐气赓续紫金文脉,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开创“非遗”事业新局面,推动非遗“潮起来”“活起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学院在助力紫金县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师生团队与当地政府、企业、农户等多元主体开展多层面的互动合作,以“高校所能”精准对接紫金县实现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所需”,提升了学院整体办学质量、教师教科研水平、学生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与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互利双赢。
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建课题“社区精英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编号:HZSK2024GJ082);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建课题“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烹饪学院赋能紫金县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编号:HZC2024-D-19)。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