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养成秘籍

时间:2024-12-24 11:21:56来源:成都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毛 洁

  摘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人才结构较不合理、培养较不匹配、政策有待完善的突出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然后梳理了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希望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以前瞻性视野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指出,要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也特别强调了要培养与发展农村人才队伍,强化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因此,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高素质人才在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人才是推动农业技术革新的主要力量。农业技术人才,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连接先进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能够根据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推广并应用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绿色农业等前沿技术,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才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乡村振兴要求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而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与农村企业家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能够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推动乡村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构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而增强农村发展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治理人才的支持。第一,高素质治理人才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精准把握乡村治理脉搏,为乡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活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治理工具和信息化技术,推动乡村基层组织现代化、智能化建设。第二,乡村治理人才熟知国家乡村振兴有关政策并加以灵活运用以指导乡村依法治理,确保各项事务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能够推动乡村民主管理,鼓励村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广泛收集村民意见,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够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有效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促进乡村和谐稳定。第三,乡村治理人才能够深入乡村,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兼顾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乡村组织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而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人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者。作为地域文化载体,每个乡村都承载着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是乡村悠久历史的见证,亦是构筑地方认同的基石,更是滋养乡村居民精神世界的源泉。培养文化人才,有助于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有效保护其免受侵蚀,进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人才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者。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其繁荣与否关系到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潜力,而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能够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农业、手工艺品等产业品牌,为乡村经济注入崭新活力,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共赢。第三,人才引进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文化振兴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包括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文化人才借助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培训,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同时注重培养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让其在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专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人才支持,这不仅基于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更是实现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培养生态农业和环保领域的人才,旨在为乡村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而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一方面,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能够依据专业所长,为乡村厕所整治、垃圾分类、污水集中处理等工作提供科学意见与专业指导,有助于提升村容村貌和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人才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依托有机轮作、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指导农民合理布局、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率;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转化技术,指导农民对家禽家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推动乡村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

人才结构较不合理

  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当前我国乡村地区普遍面临人才短缺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阻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第一,本土人才培养不足。乡村振兴亟需一批能够扎根乡村、熟悉乡土、具备创新能力的本土人才,但实际情况是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基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加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向城市倾斜,使得本土青年人才在知识获取与技能提升上受到严重限制。同时,乡村就业机会有限且职业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导致大量本土青年完成学业后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加剧了“人才外流”现象,使得乡村人才储备更加捉襟见肘。第二,人才结构老龄化严重。随着年轻人才的持续流失,乡村地区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这不仅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还进一步加剧乡村发展困境。老年劳动力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外来人才与乡村发展脱节。为缓解人才短缺问题,乡村地区积极引进外来人才,但由于外来人才对乡村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缺乏对当地产业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导致其带来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难以有效融入乡村实际发展中。这一“水土不服”现象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冲击和破坏乡村原有发展秩序,进而阻碍乡村健康发展。

人才培养较不匹配

  人才作为核心驱动力,其培养与引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理论重于实践。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实践技能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在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仅靠单纯的理论知识,部分人才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乡村环境与具体任务,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制约乡村发展活力。第二,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现有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领域,相关专业设置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第三,培训支持不足。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引进外来人才,更需要对现有人才进行持续且有针对性的培训,而当前乡村职业培训存在持续性不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现有人才的技术技能难以得到提升,难以适应乡村振兴不断变化的需求。

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导致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进而影响优秀人才的引进与留存。第一,缺乏系统性与综合性规划。不同地区的政策设计未能考虑到乡村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政策之间缺乏协同互补,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孤立性人才政策不仅加剧了某些领域和行业人才供给短缺,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部分地方人才政策缺乏长远规划与长效机制,政策实施后难以持续,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第二,评估与反馈机制不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是政策优化与调整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许多乡村人才政策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及时且准确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和市场需求变化,使得政策制定者难以及时掌握人才政策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间的差异,导致政策调整滞后于实际变化需求,难以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第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有效的人才政策应包含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激发人才积极性与创造力,但现有政策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路径、生活条件等方面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不足,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难以满足优秀人才的发展需求与期望。这一状况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流入乡村,还加剧了乡村现有人才流失与“空心化”现象。

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加强本土人才培养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依赖外部人才的注入,更根植于本土人才的培养壮大。第一,吸引本地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地方政府需要精准施策,打造全方位的支持体系,通过实施政策激励,如设立返乡创业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乃至免息贷款,帮助本地青年创业者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与市场营销指导,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确保青年创业者能快速适应乡村创业环境;政府还应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经验传承,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第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与教育,普及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根据地区特色和产业需求,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对接,实现培训效果最大化;同时,借助农产品展销会、农业电商培训,拓展农民视野,激发内生动力,逐步培育一支热爱农业、技术精湛、操作熟练且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第三,培育骨干人才。根据乡村地区实际,通过与当地企业、创业孵化机构等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青年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宝贵的就业机会,提升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等资深人士进行授课指导,组织青年人才参与项目实践、技术攻关等活动,在实践中锤炼其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推进校地合作与定向培养

  校地合作是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模式之一,旨在通过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精准对接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定向培育各类专业化人才。这种合作机制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即乡村实践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更是确保人才培养的精准导向与实践导向。第一,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方面,高校应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精心布局相关学科和专业体系,致力于培养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与资源调配能力,为高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与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成长,为日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在定向培养计划实施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并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乡村发展的关键领域,如农业技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等,通过定向招收本地学生,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确保人才在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乡村,为有效缓解乡村人才短缺问题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在人才实践与科研深入融合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围绕乡村振兴的重大议题设立研究课题,通过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乡村一线,与地方政府和村民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为乡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创新发展思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不仅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健全人才支持与服务体系

  乡村人才作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乡村地区人才政策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乡村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健全人才支持与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第一,构建多层次职业发展渠道。为有效吸引和留住乡村人才,应明确岗位晋升标准与条件,使人才能够清晰看到职业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发展路径,进而激发其内生动力;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用技能,确保其适应乡村社会发展需要;设计灵活的职业转型机制,鼓励人才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等不同领域间流动,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第二,建立健全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引入量化指标,如人才流动率、就业满意度、留任率以及乡村经济指标提升情况等,全面评估政策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和留存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执行的薄弱环节,确保政策能够精准对接乡村人才的需求与困境。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线上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人才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其适应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需求。第三,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和激励奖金制度,为乡村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特别是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此外,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为人才提供经济补贴与住房支持等福利待遇,缓解其工作初期的生活压力。激励机制还应注重非物质奖励的积极作用,如荣誉表彰、学习培训等,激发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是适应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主动作为。通过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推进校地合作与定向培养、健全人才支持与服务体系等创新实践,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结构、培养与政策方面的问题。这些措施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随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深化,乡村将逐步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3年成都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毛泽东廉洁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YCX2023-01-15)。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