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禀赋对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影响
摘要:文章在社会资源禀赋视角下,探讨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集体林是我国林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了解林农参与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我国林业碳汇发展状况,包括项目类型和参与主体构成。社会资源禀赋从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四个维度影响林农参与意愿决策,其建设可促进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
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生产虽成为主导,但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球不堪重负,全球气候变暖,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警示人类需重视环境保护。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林业因与自然联系紧密,在改善环境方面独具优势,成为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林木强大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浓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林业碳汇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林农作为集体林地经营主体与林业碳汇项目的关键参与者和受益者,其积极参与的意愿和行为对项目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社会资源禀赋在农林业生产中作用显著,文章旨在探索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促进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依据。
关于林农参与林业碳汇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我国林农相关研究发展历程较长,但林业碳汇研究起步晚。自2002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后,该研究方向才逐渐受关注,但至今成果有限。
林农参与林业碳汇意愿文献综述
对不同林农资源禀赋之间的因素交叉分析。谭俊杰等(2017)认为主观规范、制度信任和认知水平通过行为态度间接驱动森林碳汇经营意愿,林农对村干部和政策的信任是制度信任中驱动经营意愿的核心要素[1];杨帆等(2016)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信息获取难易和道路交通状况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2-3];陶娅玲(2020)认为林农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是影响参与碳汇意愿的主要因素[4];陈丽荣等(2024)研究分析感知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且程度有差异,环境道德素养是重要因素,个体道德规范在感知规范中影响最大,生态和政治效益认知在行为态度中影响最大[5];朱爱琴等(2017)表示农户持续参与是外生激励和内生价值认同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关注等外生激励因素和减缓气候变化价值认同因素同样重要,外生激励对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且存在中介效应[6]。
林农参与林业碳汇行为文献综述
目前林农参与林业碳汇行为的研究多基于社会资源禀赋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与验证,且多数研究表明社会资源禀赋对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行为有影响,但各维度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同,部分研究围绕林农个人资源禀赋展开研究。同时,也有对林农不同资源禀赋因素的交叉分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朱玮强(2019)提出内在因素、社会资本、外部环境特征对林农持续参与森林碳汇交易有显著直接影响,部分因素存在中介效应,不同特征林农参与行为存在差异[7];陈卫洪等(2019)研究得出林农因对森林碳汇认识不足、政策扶持不够、受传统农业思想禁锢等,倾向于传统农业生产,不会轻易付诸行动参与森林碳汇[8]。
林农参与林业碳汇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文献综述
应梦佳等(2024)在效益认知和受益认知视角下,提出农户碳汇林经营意愿与行为存在背离[9]。在效益认知中,生态和社会效益认知能提高经营意愿,但只有社会效益认知对行为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不显著;在受益认知中,金额和方式影响意愿,但拓展到行为时影响被削弱。石巧玲等(2024)研究表明行为态度在正向框架下,态度越积极农户越倾向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而在负向框架下,态度与行为无显著关系。正向框架下的农户更愿意参与,表明农户行为受信息呈现形式干扰[10]。赵连杰(2019)分析得出农户参与耕地利用减碳意愿高但行为低,环境公平感知是重要影响因素,且参与意愿起部分中介作用,各维度影响存在差异,人际公平感知还有地域差异[11]。
我国集体林林业碳汇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类型
我国多个碳交易市场纳入林业碳汇项目,分为碳汇造林、竹子造林、森林经营和竹林经营四类。国内众多林业碳汇减排项目取得备案,集体林地开发项目占一定比例,不同类型项目农户参与情况各异。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参与主体构成
集体林林业碳汇项目包括五个主体。一是政府部门,负责制定政策、监管实施并搭建平台;二是村集体组织,承担林地资源调配与组织林农之责;三是林农个体,通过具体林业活动增加碳汇量并获收益;四是涉林企业,开发项目或参与碳汇交易;五是社会组织与金融机构,前者筹资宣传、提供指导,后者给予资金支持、开发金融产品,共同推动项目发展。
社会资源禀赋对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随着社会资源禀赋内涵的发展,学界关于社会资源禀赋的测量维度也在不断扩展。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是社会资源禀赋的四个基本维度[12]。根据国内林业碳汇发展情况和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行为逻辑,借鉴前人关于我国农村林农社会资源禀赋的研究[13],分别从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四个维度分析社会资源禀赋对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影响机制。
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意愿决策
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意愿决策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在经济因素上,林农着重考量项目的收益状况,包括碳汇交易所得资金以及对林地附加值的提升作用等,收益预期佳则参与意愿趋强。认知因素方面,林业碳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显著,熟知原理、交易规则与生态价值者,更易洞察项目意义,参与意愿更高,反之则易消极对待。从风险因素来看,林农会权衡参与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像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收益不确定、自然灾害对项目实施的干扰等,风险越低越利于提升参与意愿。此外,社会资源禀赋亦不容忽视。良好的社会网络便于获取信息资源,较高的信任度可减少合作担忧,积极的社会规范提供指引,充分的社会参与能深化价值认知,这些均对林农参与意愿产生作用。
林农在对项目相关的多重因素进行细致且全面的综合考量后,才会形成最终的决策意愿。一旦林农有了积极的参与意愿,就会促使他们实际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行为发生。
社会网络影响林农获取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资源和林业碳汇信息
社会网络具有各种友好关系,这些友好关系可以被动员起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14]。社会网络在林农获取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资源及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就开发资源获取而言,林农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为其搭建了信息桥梁。例如,与周边林农的日常交往中,有关项目资金扶持的申报途径、新技术应用的消息等,会得以传播交流,使林农有机会接触并争取相应资源。同时,若与村中有影响力或经验丰富的人士建立良好关系,还能收获具有实操价值的资源获取指导,助力林农更好地筹备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在林业碳汇信息获取方面,社会网络同样不可或缺。林农通过亲戚、朋友以及同行之间的沟通互动,能够从多元视角获悉林业碳汇市场的动态变化,如价格波动、需求趋势等,也能及时掌握政策层面的调整信息,如项目准入标准、补贴政策等。这有助于拓宽林农的认知视野,使其在面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时,能够依据全面且准确的信息做出更为合理、科学的决策,进而提高参与项目的成功率以及项目实施的效益。总之,良好的社会网络对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信任影响项目开发的交易成本和林农的风险认知
社会信任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交易成本及林农风险认知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信任关系可以有效降低林农之间合作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15]。在交易成本方面,若社会信任水平高,项目开发各主体间信任基础良好,合作时便能减少因猜忌产生的监督、谈判等成本。例如,协商合同条款会更高效,无需过度纠结细节,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高社会信任下,林农倾向信任其他主体的动机与诚信,对项目风险预估会降低。他们觉得遇到问题时,各方能诚信协作应对,自身承担风险的顾虑减少,参与项目的心态更积极。相反,若社会信任不足,交易成本易增加,林农风险认知也会提高,阻碍项目开发。社会信任是项目能否良好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社会规范影响林农参与项目风险认知
社会规范以人与人、人与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受到的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管束制约为基础[16]。政府的林业政策是重要的社会规范,如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林业补贴政策等,会影响林农对经营风险的认知。研究表明,明确且稳定的采伐限额政策,会使木材生产的预期更稳定,降低林农对生产规模和投资决策的风险认知;而补贴政策能增强林农应对风险的能力,改变其对风险的承受和认知水平。市场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变化等市场规范因素对林农风险认知影响显著。林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林农面临价格风险和销售风险,影响其种植决策和投资意愿。当市场价格稳定、销售渠道畅通时,林农风险认知降低;反之则升高。社会文化背景中对林业的传统认知和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规范,会影响林农风险认知。在一些地区,林业被视为重要的经济来源,林农更愿意承担风险来维持林业生产;而在另一些地区,若社会文化对林业重视不足,林农可能更倾向于规避风险,转向其他行业。林业合作组织制定的规范和制度,会影响林农风险认知。加入合作组织的林农可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风险共担,降低个体风险,从而改变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策略。
社会参与影响林农的林业碳汇生态价值认知
社会参与可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林业碳汇价值认知实现,使林业资源生产者获得经济补偿,实现碳汇的生态价值并反哺林业[17]。从信息传播看,林业相关培训、讲座和交流会等,能让林农深入知晓林业碳汇生态价值及市场交易转化收益的路径,提升价值认知。在市场交易实践中,林农参与碳汇买卖,如向企业出售碳汇指标,能切实获得经济收入,直观见证价值兑现,进而重视其生态价值。此外,林业合作组织内的交流分享,能增强林农参与市场交易信心。同时,政府对碳汇交易的政策引导与激励,能降低林农顾虑,推动其积极参与,促进林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及反哺林业的良性循环。
社会资源禀赋对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多元且关联紧密。在参与意愿决策上,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林农主观倾向。社会网络作为信息与资源传递渠道,帮助林农获取项目资源及碳汇信息,稳固参与决策基础,拓展参与可能。社会信任影响交易成本与林农风险认知,改变其对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左右最终决策。社会规范从宏观层面引导林农对项目风险的判断,影响决策走向。社会参与加深林农对生态价值认知,使其从价值实现角度考量参与意义,影响行为决策形成。
基于上述结论,立足社会资源禀赋视角,未来亟待对影响林农参与林业碳汇的各类因素、机制做更系统深入的剖析。实践中,基层政府责无旁贷,可施行以下举措:一是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借新媒体、村委宣传栏等多途径,保障林农及时精准获全面信息,提升参与意愿;二是发挥村干部影响力,带头参与项目以带动林农;三是组织林农互助合作,强化交流信任,降成本与风险认知,营造良好环境;四是完善政策监管,严控项目全程,保障林农权益,推动林业碳汇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俊杰,李世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蕉岭县森林碳汇经营意愿实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2,47(04):13-17+22.
[2]杨帆,曾维忠,张维康,等.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学,2016,52(07):138-147.
[3]杨帆,庄天慧,曾维忠.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4):201-206.
[4]陶娅玲.株洲市渌口区碳汇林经营意愿与经济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
[5]陈丽荣,万深玮,王一冰,等.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PB—NAM整合模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4,40(01):42-51.
[6]朱爱琴,顾蕾,朱玮强,等.外生激励和价值认同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意愿的影响[J].林业科学,2021,57(08):176-188.
[7]朱玮强.信息不完全背景下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交易的驱动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8]陈卫洪,曹子娟,王晓伟.森林碳汇储备中政府监管与林农行为博弈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9,39(01):77-82.
[9]应梦佳,宁可,杨虹,等.农户碳汇林经营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基于效益认知和受益认知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24,44(02):161-170.
[10]石巧玲,薛发彪,方佳倩,等.框定依赖偏差下农户林业碳汇项目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的调研数据[J].台湾农业探索,2024(01):31-37.
[11]赵连杰.环境公平感知对农户耕地利用减碳意愿与减碳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陕、甘、晋、皖、苏5省的农户调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2]李嘉成,董捷.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行为及福利效应研究——基于社会资本异质性的视角[J].林业经济,2021,43(06):21-34.
[13]王明天,梁媛媛,薛永基.社会资本对林区创业农户生态保护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7(02):81-92.
[14]Adler P S,Kwon S W.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17-40.
[15]旷浩源.农业技术扩散中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0):376-378.
[16]何可,张俊飚,张露,等.人际信任、制度信任与农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例[J].管理世界,2015(05):75-88.
[17]吴倩茜,张琦彬.林业碳汇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金融纵横,2023(02):56-62.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