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自卑阴影 共护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青壮年务工人员增多,这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为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文章通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自卑心理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卑心理方面存在着自卑感、自卑行为和自卑性格等表现,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与留守儿童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为了解决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可以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区层面提供干预和支持。通过综合干预和支持,留守儿童可以逐步调适自卑心理,实现积极健康成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在农村,居住在亲人、邻居或乡邻家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常规指导,留守儿童常常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自卑心理。文章旨在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和探讨其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希望通过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深入了解和认识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需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和政策建议,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关怀[1]。此外,研究也有助于家庭、社区和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制定更有效的支持政策和干预方案,为留守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和积极的支持。
儿童心理健康的涵义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心理层面的良好状态。它关注的是儿童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自信心的培养。正常的儿童心理健康表现为儿童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地与周围的家庭成员、同伴和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和沟通。同时,他们也能够合理地处理各种情感和压力,有效解决问题,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自卑感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自卑感尤为突出。他们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及时鼓励,导致他们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在学校中不敢参与竞争,影响学习和发展。孤独感也是自卑感的催化剂。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情感支持,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更容易怀疑自身价值和存在感。在社交互动中,他们也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感[2]。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这些孩子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拘谨,不善表达,害怕被拒绝或嘲笑,因而不敢主动建立友好关系,这种自卑感使他们在社交场合里时常感到不安。
留守儿童的自卑行为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他们通常会对他人或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留守儿童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可能表现出内向和缺乏自信。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支持和父母的关爱,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和社交技巧缺乏自信。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时容易退缩,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出现社交回避的行为。留守儿童在与家人的交往中,也会出现自卑行为。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心,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在家庭中被忽视。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也会表现出自卑的行为。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监督,他们可能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和无助,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差距很大,认为自己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这种自卑心理会使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留守儿童的自卑性格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家庭关怀,常常表现出自卑性格的特征。首先是偏向内向的性格。留守儿童常常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内向,他们可能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这种内向的表现可能是因为长期缺乏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亲密接触,导致他们对社交环境产生困惑和不适。其次是自我怀疑的性格。留守儿童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持怀疑态度,可能经常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认为自己不如其他人优秀。这种自我怀疑的态度往往源于长期缺乏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价[3]。最后是具有依赖性的性格。由于缺乏家庭支持,留守儿童可能会过度依赖他人,特别是在做决策或面对困难时,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容易受人影响并遵循别人的意见。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通常与他们的经历密切相关。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往往感到孤独,缺乏情感支持,这种情感空缺容易滋生自卑情绪。留守儿童在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上与其他人存在差距。相比城市孩子,他们可能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进而感到自卑。学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4]。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这种不确定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不完整的家庭结构、缺乏关爱与支持都可能对他们的心态产生负面影响。家庭分离是导致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幼与父母分离,主要由其他亲属抚养照顾。长期的亲子分离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价值的怀疑,进而引发不安全感和自卑情绪。父母的缺位和缺乏陪伴是形成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无法回乡,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和情感支持,很难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理解,进而形成内心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对孩子教育和关注的不足也可能加剧自卑情绪。父母的长期缺席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缺乏鼓励与支持,这容易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与其他孩子的差距,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资源不足是关键因素。与城市的优质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经常面临教师短缺、设施简陋的问题,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条件。这种差距容易引发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和智力的怀疑。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在一些农村学校,教育方式相对传统,偏重死记硬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和排名。这让留守儿童感到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5]。同时,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也有一定影响。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较少,缺乏友谊和社交经验,使他们倍感孤独。
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足是导致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留守儿童常常处于社会关注的边缘,缺乏足够的支持与认可,这容易让他们感到被忽视和边缘化,从而产生自卑感。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适
留守儿童个体层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个体辅导和心理咨询。他们可以与留守儿童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困惑,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探索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也可以引导留守儿童解决内心的矛盾和焦虑,提供积极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他们调适自卑情绪。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和互助支持[6]。通过小组活动,留守儿童可以和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孩子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验,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自卑心理的原因,分享应对方法和心理成长的经验。这样的小组活动有助于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与他人的共鸣关系,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心理。
家庭层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紧密联系,主动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通过提供家庭教育和支持,帮助父母提升育儿能力,增强他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社会工作者还能为家长提供正确的育儿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他们可与相关部门合作,提供经济援助和物质资源,帮助家庭减轻生活负担。通过改善经济状况,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压力能得到一定缓解。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清晰的教育规划和支持。他们能够与学校合作,帮助家长了解教育资源,并提供职业规划和培训建议[7]。同时,心理支持也不可或缺,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家庭提供咨询,帮助应对教育和生活中的挑战,最终帮助孩子增强自信,走出自卑心理。
学校层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合作,建立留守儿童支持团队。这个团队可以由社会工作者、教师、心理咨询师和义工组成。团队成员可以通过每周定期会议,交流留守儿童的情况、需求和进展。这样的合作机制可以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自卑心理调适。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个体或小组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困扰和需求,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在学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业困难,他们可以与班级教师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提供学习辅导和资源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争取额外的学习支持和资源,确保留守儿童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通过专业的学习支持,留守儿童能够提升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减轻自卑情绪的困扰。
社区层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推动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项宣传活动。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举行讲座、发放资料等方式,普及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帮助社区更好地支持和关爱这些孩子。社会工作者可以整合资源,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如组织文化活动、兴趣班或俱乐部等。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建立社交联系,提升社会归属感,减轻自卑心理[8]。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推动政策及资源的支持。他们可以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推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确保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帮助。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工作者可以准确反映留守儿童的需求,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争取更多的有效支持。
社会层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与社区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爱和资源。通过支持网络,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从而减轻自卑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与相关机构合作,争取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与支持。他们可以联手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倡导大家关注留守儿童的权益和福祉。社会工作者可以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到的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困境,反馈给相关部门,推动政策改进,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缓解他们的自卑心理[9]。社会工作者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参与社区服务、义工等社会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从中建立积极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社会工作者也能帮助留守儿童发现自身潜力,并为他们创造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文章通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卑心理方面表现出自卑感、自卑行为和自卑性格。自卑心理的产生与留守儿童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可以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区层面提供干预和支持。在个体层面,可以进行个体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调整自卑情绪和增强自信心。在家庭层面,可以加强家庭关系和教育,提供家庭支持和关爱。在学校层面,可以提供学习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压力和困难。在社区层面,可以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组织社区活动和资源整合。这需要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提供综合的支持和关爱。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通过综合干预和支持,留守儿童可以逐步调适自卑心理,实现积极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延菲,马建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审视、症结探寻与策略选择[J].教育探索,2024(08):12-15.
[2]曾雪.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以贵州省L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4):275-278.
[3]赵海莉,李国春,严佳星,等.农村留守儿童脆弱性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为例[J].人口与发展,2024,30(04):16-26.
[4]刘飞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4):63-67.
[5]张明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7):76-77.
[6]莫晓兰,焦春平,季诚钧.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4,33(03):31-40+30.
[7]杜云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何以可能?——来自邻里共同体的保护[J].中国青年研究,2024(05):70-77.
[8]张芸.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2(30):7-9.
[9]屈虎.浅谈如何引导与转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J].基础教育论坛,2022(20):111-112.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