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润泽乡村文脉
摘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旨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持续不断的教育理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章深入探讨了终身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终身教育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发扬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振兴内驱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促进农民精神生活更加富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推动建立城乡居民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学习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坚持贯彻落实“活到老,学到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非学校教育,实现教育多元化、社会化。终身教育逐步成为个人适应社会变化、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重点是乡村文化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终身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终身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探究
终身教育符合乡村居民的学习需求
乡村居民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正规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乡村居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需求日益增强。终身教育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全方位覆盖、灵活多样的过程,能够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终身教育消除了传统教育中时空限制的弊端,使乡村居民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终身教育,可以培养乡村人才,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促进人才在乡村的流动和留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终身教育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基础,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同质化的风险。教育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通过终身教育来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引入现代文化元素,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终身教育的推动下,乡村居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文化体系。这种新文化体系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终身教育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
终身教育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乡村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终身教育通过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公民意识,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在终身教育的引导下,乡村居民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增强对乡村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终身教育还提高了乡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终身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问题
终身教育理念普及不足
1.认知局限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由于乡村地区信息闭塞、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在乡村地区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许多乡村居民对终身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其重要性缺乏深入了解,仍然将教育视为阶段性任务,而非贯穿一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观念限制了乡村居民对终身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进而缺乏参与终身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传统观念束缚
在乡村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居民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应试或脱贫致富,忽视了教育在提升个人素养、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另外,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受到城市文化的洗礼和冲刷后,开始逐渐适应和接受城市文化,并且认为城市文化一定是先进、文明的,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逐步降低,文化自信遭到破坏和摧毁。
教育资源匮乏且质量不高
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不均衡,导致终身教育项目难以开展。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1.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地区教师资源短缺,尤其是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相对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包括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在内的教育资源普遍不足,难以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课程与内容单一
乡村地区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往往侧重于基础教育,缺乏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课程,限制了乡村居民通过教育途径参与文化振兴的广度和深度。
机制不健全与保障缺失
1.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终身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和实施。
2.资金投入有限
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有限,难以支撑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针对乡村终身教育的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准确反映乡村居民的学习成效和终身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贡献。
乡村居民学习动力内生力不足
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当前乡村居民终身教育参与度不高,学习内生力不足。
1.缺乏主体意识
乡村相对偏僻且落后,居民对终身教育理念涉猎较少,并且缺乏主人翁意识,未能清楚意识到终身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未能正确认识通过终身教育达到乡村振兴最终受益者是自己,导致终身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2.缺乏目标,学习氛围差
乡村居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上,整体学习氛围差,普遍不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同时,一些传统观念和习俗也限制了乡村居民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这种学习动力的不足使得乡村居民难以充分利用终身教育资源和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文化传承人断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前往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和开创事业,这导致了乡村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与此同时,学生的流失使得乡村中小学撤销合并,加快了乡村孩子离乡进城上学的步伐,导致乡村文化传承失去了最坚定的主心骨力量和最年轻的血液,乡村传统手艺的传承人和乡村文化的守护者的流失,使乡村面临着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无人继承的困境。乡村人口的流失使得许多传统的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无法继续进行,这导致乡村中的传统技艺、习俗和节日等珍贵的文化资源面临消失的危险。
终身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问题的策略
加强终身教育理念引导,加大宣传和普及
乡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引,引导广大乡村居民加入终身教育行列,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让其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乡村居民对终身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例如,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向乡村居民介绍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和好处;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终身教育理念;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终身教育宣传活动等。这些措施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参与终身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终身教育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能获取所需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终身教育活动可以培养乡村人才,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促进人才在乡村的流动和备用,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丰富和提升教育资源供给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建设,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建立乡村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与乡村地区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乡村人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可及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质量,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此外,应注重扩充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素质。还要实现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可引进附近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甚至是村里优秀技术能手。
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关于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在推动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在进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时,需要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对辖区内的各类学校、文化礼堂、老年食堂、科普教育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公益性社会设施和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统筹,采用联建、共建、植入等方式建设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机构,从而构建一个终身教育服务圈。
2.加大资金投入与监管
加大对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和财政倾斜政策来支持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乡村教育设施建设和师资培训,确保教育资源的充足供给。同时,明确终身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成为终身教育的共同投资者,参与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3.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建立针对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在推动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给予乡村学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和教学自主权。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工作。政府可以与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捐资助学、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支持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高校可以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乡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激发乡村居民学习动力与兴趣
1.设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针对乡村居民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职业规划、兴趣培养等活动,帮助乡村居民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措施,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学习。
2.推广成功案例与榜样力量
利用乡村内部或外部的成功案例和榜样人物,展示终身教育带来的积极变化和成就,激发乡村居民的学习动力。通过举办分享会、表彰大会等形式,让乡村居民看到身边人通过不断学习改变命运的实例,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终身教育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
3.融入乡土文化与习俗
将终身教育与乡土文化、习俗相结合,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乡村居民的生活实际。通过举办文化节庆、传统手工艺传承等活动,将学习与乡村文化相结合,让乡村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加大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教育创新与实践
加速数字技术与终身教育的融合,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模式、发展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变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促进乡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过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等方式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利用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推动终身教育从数量上的增长转变为质量上的提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的提升,并逐步构建一个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鼓励乡村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创新与实践活动,探索适合乡村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开展乡土课程开发、社区教育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形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广泛开展“党建+终身教育”“互联网+终身教育”“邻里中心+终身教育”“人工智能+终身教育”等文化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居民参与率和学习成效。
终身教育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终身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普及、丰富和提升教育资源供给、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激发乡村居民学习动力与兴趣、推动教育创新与技术应用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终身教育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未来,应继续深化对终身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终身教育研究课题(ZS23031);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ZJYJ064)。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