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高校的田园新梦的构建
摘要:地方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主要职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文章首先梳理了地方高校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然后提出了地方高校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希望地方高校能够切实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表明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要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是基础,是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农业科学、现代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服务于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该利用自身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优势,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23〕54号)中明确提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并且在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中,将现代农业认定为常德市的核心产业。因此,研究地方高校赋能常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对加快构建常德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地方高校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地方高校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以常德为例,如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开设了涉农专业。通过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和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与地方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常德地方高校能够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还能推动常德本地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促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通过优化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可以培养出既具备农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提升高校综合服务能力,助力多元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
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融合的学科专业集群及产业学院建设,将农业与机械、计算机、商业、设计、管理等学科专业融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通过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能够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科学指导,推动农业从简单生产向高效、高质、高值方向发展。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地方高校赋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首先,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地方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科研成果和人才输出能够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农业领域,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等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其次,根据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地方高校与农业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技术赋能
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集中,有自身的科研优势,可针对地方农业的实际需求,研发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常德地方高校依托自身的科研团队和实验条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针对地方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常德职业学院新培育的桃花品种,可一年盛开两次;湖南文理学院,在水产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繁育、鱼虾蟹贝养殖增殖等方面均有前沿性的研究与成果;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利用“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乡村振兴科普基地”两个省级平台,“农作物质量安全数智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市级平台,创新“双网共助”“双技共助”“双扶共助”有效做法,为乡村提供技术服务和农产品销售。另一方面,高校在智慧农业系统开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科研中心与试验站建设等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可以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一站式服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共同推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地方农产品产业的转型升级。
人才赋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是高校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渠道。
一是精准对接地方农业需求,深入分析地方农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与短板,明确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向,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和期望,调整、增设涉农类专业。例如,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以“园林技术”专业为基础,先后申办“园林”“林学”“园艺”“水产养殖”四个本科农学类本科专业,培养了2073名农学类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是优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地方农业需求,与当地农业专家一起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优化农业相关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农业发展需求相契合;加强农业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产业园区等,为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和科研支持;开展农业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
图 地方高校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数字赋能
数字赋能是指高校通过数字化技术研发、数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与指导、数字示范园区建设等路径,赋能当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技术研发阶段,地方高校作为知识与技术的创新高地,承担着引领和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使命。首先,地方高校需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汇聚农业科学、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机械工程等多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这些团队将围绕现代农业的核心需求,如精准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关键领域,开展前沿性、应用性的研究。具体而言,研发团队要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农业传感器与监测系统,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探索智能农机装备的自动化、精准化控制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与分析模型,挖掘农业数据背后的价值,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此外,还将关注农业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
技术推广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数字技术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地方高校应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指导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和农业企业员工讲解数字农业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效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解答他们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建立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展示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示范园区的建设,吸引农民和农业企业前来参观学习,增强他们对数字农业技术的信心和认同感。同时,示范园区还可以作为科研与教学的基地,为师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的对接与服务,推动数字农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地方高校可以与农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网络优势,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产品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
地方高校在技术研发与推广阶段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前沿性应用研究、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建设示范园区、争取政策扶持与激励以及加强市场对接与服务等措施,推动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服务赋能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将研发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生产指导、技术咨询、产业文化等多种形式,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农民和农业企业,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例如,湖南应用技术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建设乡村振兴科普基地,成立联村帮扶工作队,连续多年精心策划并举办“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峰会”,搭建服务乡村振兴平台,乡村振兴科普基地2022年获得湖南省社科联授予的“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称号。学校先后为37个乡村提供地域规划、村落设计、产品研发等服务;建立了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等3个联村联企帮扶基地,学校“‘一体四线’推进产业帮扶,‘科技小院’赋能和美乡村”入选湖南省第七届高校精准帮扶优秀典型项目。
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力度,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服务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等手段,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农业教育资源和技术成果,提升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地方高校在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文章为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4年度重点课题(CSP24ZZ12)成果之一。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