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温州地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经验研究

时间:2024-12-12 13:33:19来源: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文字:徐晓玉 邹大方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使数字经济成为发展乡村振兴、带动区域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融入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孕育出新的产品和业态,也在产业、生态、治理等方面推动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浙江省作为数字大省,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现代化中深度应用了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温州的数字乡村建设便是其发展的缩影。因此,文章以温州为例,针对当下数字乡村建设过程面临的实际困境,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项要求,即“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剖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并根据温州经验提出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策略。

  自“千万工程”推行以来,温州市致力于将数字经济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着力点,在乡村生产、生活、产业及生态领域培育了一批典型案例,如洞头“数智渔业”大脑、文成“耕农有道”应用、乐清铁皮石斛大数据应用、苍南紫菜一件事等产业数字化应用。智慧农业有效实现了提质增效,乡村产业与之加速融合,乡村数字经济的新形态持续涌现,数字经济已成为全新的增长极,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典型经验。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数字经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数字经济的发展让乡村突破文化资源的限制,将乡村文明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延展,以数字形式的服务满足农民个性化的生活需求。例如,温州市乐清就抓住数字化改革的机遇,让大数据成为文化“礼堂大脑”打造“未来文化礼堂”,利用数据分析将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实现精准匹配,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数字平台的出现让乡村居民零距离接触多元文化,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数字手段让乡村本土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风土人情、乡风乡貌更是成为乡村文旅的新亮点;在线教育形式有助于打破城乡教育的鸿沟,使乡村师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优良家风。

数字经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数字经济在不断融入乡村农业、文旅、物流等产业数字化建设中,也逐渐产生了智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充分解放与发展。例如,温州市泰顺县的下洋仔村和瑞安市曹村镇的经验都是“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加速三产”,即在数字农业的基础上,利用乡村文旅产业和互联网进一步形成认养经济和民宿经济等新模式,以多元化路径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种植、销售和流通各个环节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的产生,直播带货等乡村电子商务新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化营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在产品规划、开发和设计等方面结合AI技术,使乡村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等逐渐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从而带动旅游产品创新;数字经济助力乡村物流、金融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农业基本盘,延长产业链。

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依托,构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治理,让乡村治理高效有序。例如,武阳村作为温州市未来乡村试点,依托数字赋能创新打造诚意分智治系统,引导村民能够更自觉地履行村规民约,形成多方参与,实现村级事务治理民主化、规范化。

  数字化治理平台的搭建,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民众等力量的多元化治理,在数字监督、综合治理信息化、智慧党建等方面的多业务协同,提升治理效率;数字管理手段的应用,为多元主体提供便捷参与和反馈渠道,精准对接和反馈各方在“党务、村务、商务、服务、事务”等方面的需求;数字公共服务的推行,实现政务服务、水电缴费、社保查询等事项的一站式办理,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数字经济推动乡村生态宜居

  数字经济为环境监测与治理、资源利用与管理和乡村规划与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村地区生态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能够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高效精准把控。例如,乐清“蓝色海湾”生态智治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全流程跟踪监管,实现整治项目常态化监管、数据动态留痕和可视化展示,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生态修复项目的高效监管。

  采用数字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灌溉、乡村能源管理优化和资源循环利用,赋能乡村农业绿色转型,在农业生产种植等方面实现精准化与精细化;数字乡村综合性生态监管平台,构建关于河道环境监测、人居环境整治、环境安全感知等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大数据系统,实现乡村生态的数字化治理。

数字经济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促使乡村产业多元化和结构化升级,而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持续为乡村生活富裕注入动力。例如,温州市湖屿村通过建成乡村数据仓和涉村平台,实现省域空间治理、村社通、应急监控等系统的协同化,能够实时监测小龙虾养殖水质、远程查看生活状态并进行预约购买、一键下单等功能,形成小龙虾“看、玩、捉、吃”的一条龙式产业布局,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80万元。

  数字经济通过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商在农业生产领域促使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通过精细化的运算节省了生产成本,让乡村劳动力获得解放;为农村电商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新机遇和新平台,为乡村产品的销售开辟广阔空间,提升乡村居民的劳动所得;数字经济平台的发展既增加乡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能够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相较于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乡村区域的基础设施整体处于滞后状态,成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其中既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也包括大数据、物联网、5G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发展数字经济所需的有关配套。温州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但县域之间经济差别大。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条件相对良好,但是存在信息资源分散、时效实用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民和涉农企业利用信息的意愿不足。

  其一,乡村地区,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的山村区域,鉴于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要素的制约,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使网络设备的运输和建设面临较大困难,投资建设所需成本颇高。而且地方财政收入有限,难以周全顾及每一个村民。

  其二,乡村地区人员居住较为分散,在乡村中心位置构建的新型基础设施,如网络设施难以达到有效且全面的覆盖,部分地方通信设备信号欠佳甚至无法获取4G信号,加之宽带接口数量稀缺,互联网宽带的普及程度较低,使乡村居民难以切实实现生产资料的线上购置、农产品的线上售卖以及及时精准把握市场信息等状况。

  其三,产品加工储存、运输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支撑数字化运营的有效运转,农产品从采摘、收获,到保鲜、销售的整个流程缺少一体化的精细化管理。

乡村农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困难

  数字手段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赋予崭新契机,数字经济对第一产业的渗透程度持续上升,然而其水平相较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仍存在显著差距。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普遍存在困难,如温州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涉农网站且特色鲜明,但是平台之间相互独立、信息分散,未能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信息共享的综合平台,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的帮助有限。

  其一,数字化应用未能在农业中实现普及。在现代农业的生产、研发等环节也缺乏二者的深度融合,地区农业科研信息机构也未能真正融入当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其二,关键核心技术限制了数字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环节缺少对应的技术支撑,应用过程中会出现精准度欠佳和稳定性不足的状况,使数字农业应有的效率和推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其三,农民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不高。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征不显著且经济价值小、回报周期长,但农业数字技术的应用前期需要场地支持、设备安装、数据分析中心构建等长期且规模大的固定投入,削弱了农民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观积极性。

乡村数字经济创新型人才缺乏

  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人才成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所在。当前,温州农村的普遍现状是,文化程度较高且能力较强的农业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居多,留守的老弱妇孺对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度大,发展乡村数字经济面临高素质创新型数字经济人才队伍缺失的困境。

  其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让更多乡村地区的大学生、青壮年群体等向城市流动。留在乡村的多为老年群体和留守儿童等,使乡村日渐呈现空心化与老龄化态势。而老年群体学习能力通常较弱,与时代发展存在一定的技术代沟,通过相关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运用存在较大难度。

  其二,乡村地区居民大多思想偏于保守、思维相对固化,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学习能力欠佳,且不愿也不敢尝试接纳新事物,担忧遭遇电信诈骗等陷阱,给自身及家庭带来经济损失,故而对数字技术及其应用的尝试主观能动性较差,导致数字经济推进受阻。

  其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既通晓数字经济又熟悉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应当引导并激励人力资本流向乡村,提升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对乡村振兴进行有效统筹。

乡村配套法律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完备的制度支撑以及健全的体制与机制能够保障经济健康平稳且有序运行。数字技术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及系统协同等方面为公共服务赋能,实现服务的精细化与有效性。然而,乡村区域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等众多特殊因素的限制,发展数字经济的有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体制机制等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

  其一,乡村地域辽阔,土地等生产经营资料的权责问题牵涉范围广泛,数字经济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顶层规划不完备,数字立法存在空缺,使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成熟的制度法规作为保障。

  其二,党政部门、企业组织和农民群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匮乏,缺少有效的协调交流平台,各个主体之间存有“数字壁垒”,农业农村的数字信息难以达成互联互通。

  其三,乡村居民在数字经济知识方面存在欠缺、法律意识较为薄弱,遭遇相关问题时无法及时且有效地解决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习惯于“遇事找人”而非“遇事找法”。

温州地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温州3县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4地聚焦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温州乡村产业大脑的地方特色应用,12个村获得省数字乡村第一届金翼奖百优村,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但目前的发展仍处于推进阶段,围绕过程中的短板要持续深化相应举措,努力打造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温州样板。

以数字经济激活乡村产业活力,实现产业兴旺新突破

  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融合发展,要把数字经济融入乡村的农业、物流、文旅等各行业。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形成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示范园区、特色园区,用规模效应带动周边协同发展;加快电商产品研发,利用数据支持研判市场需求,并利用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微信等主流电商和新媒体平台的直播带货形式,改变单一模式销售的现状,拓宽产品销售路径,增加乡村经济收入。

以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服务水平,开启服务优化新征程

  实现乡村网络全覆盖,借助数字技术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化、医疗服务远程化、金融服务便捷化;搭建乡村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对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种植分布等进行科学规划,实现相关数据的实时公开,发挥数字经济的监管、协同和预警等功能;利用数字手段创新农林牧渔等产业的数字化产品和营销,让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助力产能提升,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

以数字平台吸引乡村人才回流,铸就人才汇聚新力量

  举办农村电商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为农民讲解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网络营销技巧等,培养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与政府、企业、高校等组织进行对接,引入农村数字化人才,特别是职业类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服务区域农业发展具有显著优势;政府和社会机构可以出台农村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支持,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农村创新创业。

以数字手段实现乡村治理高效,迈向治理有效新阶段

  推动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向农村延伸,建立综合性的乡村治理数字平台,整合人口、土地、产业、治安等多方面信息,实现各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提高线上服务覆盖率让村民可以在线办理各类政务事项,并通过数字渠道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的回访和复盘;利用数字平台及时公开乡村治理的政策法规、财务收支、项目建设等信息,为村民参与村务治理和规则制定提供空间。

  2022年度温州市基础性科研项目“面向无人机遥感影像分析的深度学习技术在数字化农业场景应用研究”(N20220016);2023年度温州市基础性科研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以温州为例”(R2023089);2023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温州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23WSK196YBM)。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