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铸魂”
摘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乡村旅游策略,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现况与挑战,探讨了以政策引领为枢纽,系统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糅合;以增设服务体系为依托,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以健全人才机制为契机,激活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等多方面措施为现况与挑战解答,以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实施的选择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等任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生态体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丰富的精神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宝库,其中所集聚的历史典故、文化遗产、人文精神和科学结晶等,包括崇尚和谐、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及追求艺术等重要的价值内涵,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譬如,《颜氏家训》:“修身齐家,为学治世”以立志为导向,司马光《温公家范》:“贤者居世,以德自显”以立德遗子孙,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崇俭为倡议等,皆以优秀传统及人文内涵流传至今,对当今社会仍有深刻地影响。在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以地方戏剧、民俗活动、武术、书画等为载体,以纪念馆、文博馆、文化公园为依托,通过深入挖掘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化民族认同感,还能助推文化领域创新、促进文化交流,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产业的优化革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提振与夯实乡村产业亦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强基固本。目前,乡村产业通常有农产品采购加工、乡土特色品牌、休闲旅游业及创新创业等,形成乡村产业基础布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赋能乡村旅游,既能为乡村振兴触动新的发展引擎,还能为乡村产业优化升级筑牢战略基础。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所沉淀的文化宝库,包括诗词文学、艺术舞蹈、经典文物等可融入乡村旅游,既能为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创意支持,亦能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学术博览中心及特色商品供应链,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带动乡村住宿、乡村交通,以及农家养殖种植等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拓展乡村产业链条,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振兴效果。譬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坚持“民族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以文化歌舞、民族餐饮及民族节庆等核心业态为先导,推出紫溪彝村“乡村民俗游”的旅游项目,探索“企业主导开发、能人带动开发、村民联合开发”等形式,打造“彝族松毛长街宴”“火把节农货市场”“彝族演艺表演”等乡村旅游民族文化项目,带动当地特色餐饮、休闲度假及康体养生等系列产业的优化升级,紫溪彝村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明村”等殊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实现乡村产业经济层面的跃升,也包括人文精神层面的极大丰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硬核灵魂运用到提高乡村社会文明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新风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塑形铸魂,潜移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目前,部分乡村地区建立了“道德评议会”“文化活动月”等民间组织,逐步推广村规民约,定期举办“五美庭院”“最美乡村”等评选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譬如,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孝德文化,以其精髓贯穿治村理念,弘扬中华传统孝德文化血脉,大力根植乡村教育,将孝德文化内涵融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及创新力,以党建引领推进孝德文化赋能乡村治理,激发乡村治理强大内生动力,仇庄村建立的公益摄影艺术馆和孝道馆,既是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陈列室,也成为举办孝德文化活动的宣教室,这不仅为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当地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树立了文化特色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现况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层面,资源整合力度欠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层面,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下,旅游群体日趋年轻化,乡村文化旅游也成为大众休闲打卡的热门选择。乡村文化旅游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出现整合力度欠佳,开发层次不够,可持续性发展较弱的情形。一方面,由于多半乡村地区地理位置不太优越,村落之间文化遗产、文化资源连续性不强,文化内容比较分散,景点之间互动性少,在文化资源整合与输出方面存在不连贯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乡村文旅区域经济效益的目的性较强,过多地追求短期利益,在旅游项目出现“仿版”建筑塑造旅游品牌,乡村之间旅游线路相似度极高。譬如,盲目仿造唐朝建筑、复制明清文化及人为创造复古街区、雕塑等,不仅脱离真实的本土文化及自然特色,亦会导致同质化的情况较多,失去市场竞争的优势,造成大众返游率不高,前期投入建造的旅游资源容易造成短期流量高、长期效益低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未能真实地呈现。
乡村旅游服务配套层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乡村旅游是周期性更新、持久性维护的产业项目,在研发投入方面受限于城乡相关地区的政策扶持及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地区旅游基础建设、硬件设施等方面也存在些许不足。包括普遍面临供水供电、基础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陈旧的情况,部分地区文旅设施设备维保修频率不高,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地理位置限制,乡村旅游目的地存在网络覆盖性差,数字平台和智慧旅游建设水平较低等情况,缺乏基础物联设备与技术,数字技术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导致旅游产品和项目缺乏吸引力,较为普遍运用的5D、AI及VR技术及相关设备引入程度较低,难以与乡村文旅项目进行有机融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法更好地激发乡村旅游的潜力。
乡村旅游人才体系层面,缺乏复合型人才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富有相关经验的运营人才尤为重要。目前,乡村旅游运营人才大多来自旅游院校或者相关院校旅游专业,部分乡村旅游运营人才是由本地“村官”、选调生或者本地居民兼任,无法做到专人专岗,总体呈现专业人才少、结构欠合理的状态,既精通乡村旅游策划、创意创新及经营管理,又熟悉历史人文、农业工业及生态环保等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对于负责乡村旅游运营人才的培训教育方面,较落后于社会行业发展,各类学习深造的机会较为匮乏,加之乡村旅游专项培训较少,知识、信息及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人员素质提升缓慢。乡村旅游产业对于人才的吸纳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包括相关人才奖励制度、待遇政策标准及先进评选等需要加大力度。因此加强乡村人才培育与建设已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提升策略
以政策引领为枢纽,系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作为乡村区域本土文化的集聚中心,肩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应纳入新型城镇化、文旅产业规划中,既可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之“魂”,又可以借助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以政府主导、商业投资为主,地区乡村联合投入,健全相关的体制与制度,深入激发区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和本土乡村自然地貌,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运用。譬如,开展自然生态文化研学、传统文化讲坛及沙龙活动,开办本土手工制作、非遗文化工作坊等,将具有一定叙事性、趣味性的文化要素进行提炼与编译,创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样式,吸引大众前来了解真实的本土文化,更深层次地激发本土兼具艺术性、创意性的文化特色,彰显本地文化的魅力。其次,以政策为导向,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以官方媒体为平台,探寻本地历史文化脉搏,举办宣传文化“探村民俗文化周”“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以本体历史故事为主线,展演以本土历史音乐舞蹈、服装诗词及民俗等艺术形式融于一体的大型情景剧作,带动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加大来访游客粘性,强化对外传播力度,树立地方文化独有的产业符号;合理运用地区之间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视频号及公众号进行品牌推广,流量互引,逐步形成属于本土文旅特色的传播途径。譬如,广州市从化区生态设计小镇·鸭洞河小流域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产业以及“旅游+文化”的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融合、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政-企-村”三方联动机制,沿线乡村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势头迅猛。
以增设服务体系为依托,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在此基础上,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解决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供给体系不配套的难题,是新时代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协调,统筹城乡文化政策支撑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投入保障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建设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譬如,推动现代化大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专栏、电子文化场馆等传播微生态,大众通过数字技术及先进的表现形式,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身临其境了解到属地文化特性。此外,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招商引资,推进乡村旅游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等社会力量投资发展,以“政-企”项目制形式,合理划分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设备建设责任。譬如,文化街道规划施工、滨水景观设计、雕塑壁画影像装置及品牌形象文创等可进行政企合作共创。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增加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旅游服务,坚持“以城带乡”的工作方针,加大城市对乡村旅游的帮扶力度,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建设城乡文化一体化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覆盖面全、使用率广等。
以健全人才机制为契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多元化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支撑,也是激活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建设与培育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梯队可多措并举,分步实施。首先,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适用于本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方案上,建立因地制宜的人才体系,阶梯式提高复合型人才的薪酬待遇、住房及出行交通补贴等。其次,逐步建立城乡人才机制平台体系,选派更多优秀的青年干部投身于乡村振兴,从体制机制的引进力度上吸纳更多的人才振兴家乡,投身于发展乡村旅游的事业中;采纳“政-企-校”联合培养模式,为相关企业提供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技术与新模式,与高校进行创新联动,开办面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活动与实训基地,高校开展关于文化旅游的相关课程,最大程度上为人才发展提供资源支撑,政府根据培养的人才属性及特征,定向进行就业规划指导与帮扶;充分完善人才激励体制,积极开展人才评优评先的奖励制度,对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具备杰出贡献者予以专项资金的奖励。最后,定期为人才培育开展多元化进修培训,将社会发展最新动态及科学技术,及时地进行传授,调动人才学习积极性,使之成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中坚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提供有力的后盾,推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立足于当地地域特点,从本土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及优秀传统文化等多领域着手,构建具有本土乡村特色的旅游产业,多角度考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提升策略,推进特色乡村文化工程和乡村旅游建设,促使旅游产业持续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云浮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云浮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4云社研[47]号)阶段性成果。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