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党建:破局之策与实践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当前,农民合作社正由数量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深入探究了中国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状况,深入分析了党组织在合作社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在实践中面临的行动困境。通过剖析困境根源,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党建引领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其在农村经济振兴与互助合作中的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要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近年来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身负经营发展和互助合作的双重功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格局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领导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力量,是农村社会的领导和组织核心,在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缺席。
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建设状况
改革开放时期后,自发组建的农业合作社虽然数量增多,但党组织覆盖不足,作用有限。新农村建设时期,随着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高潮,农民合作社内党组织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此后,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连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民合作社中的作用,明确提出要在农民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加强合作社中的党建工作,完善组织体系,并探索其功能定位。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中的党建工作,明确其作为改善乡村治理、实现农民脱贫、保障经济利益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角色。这一系列政策不仅彰显了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核心地位,也为合作社党组织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农民合作社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与合作社紧密结合,形成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强村富民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村党支部的政治资源与合作社的市场、技术资源有效融合,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然而,农民合作社中的党组织仍面临一系列行动困境,这些困境不仅阻碍了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也制约了农民合作社的健康成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当前农民合作社中党组织的行动困境
党组织覆盖不全,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农民合作社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未能同步跟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白地带。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导致部分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组织建设仅停留在村级党支部层面,农民合作社中的党组织建设被忽视或弱化。部分农村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村党组织已足够,无需在合作社内另设党组织。这种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党组织覆盖的不足,不仅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也限制了党组织在合作社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党组织引领不力,作用虚化
农民合作社中的党员干部,对农民合作社运营模式及其发展方向认识不足、思想保守,缺乏主动作为的精神。部分党员干部对合作社中的党组织建设持冷漠态度,未能将党建工作与合作社发展紧密结合,导致党组织在合作社中“有名无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组织、协调与推动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基层党组织与合作社之间出现脱节,党建工作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引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党组织联系群众机制不畅,服务缺位
为了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联系,需要坚持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深入群众机制、组织群众机制和服务群众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是党的宗旨和党执政的重要法宝。但在农民合作社中,这一制度并未得到有效执行。部分党员干部忽视了合作社作为群众经济组织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合作社可自行管理,无需党组织过多介入。同时,农村作为一个熟人社会,很多农民合作社基本由同一家族组建,其家族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员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合作社内部党员人数有限,且可能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导致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不仅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影响了合作社成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前农民合作社中党组织的行动困境原因
机制缺失:党建引领与合作社发展的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民合作社数量激增,但在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并未伴随党组织的同步建设。一方面,缺乏明确的党建引领机制,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党组织的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管。党组织与合作社之间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使得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定位模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合作社自身的组织体系与党组织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双方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从而限制了党组织对合作社发展的推动力。
认知不足:对党组织建设重要性的忽视
认知层面的偏差是制约农民合作社中党组织建设的另一重要因素。部分基层党组织成员及合作社成员对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党建工作的现象,对党组织建设持消极态度,缺乏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导致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缺乏群众基础和支持。同时,有的成员认为合作社党组织是多余的,对合作社中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不明确,错误地认为党组织的建设会使农民合作社失去自主性,未意识到其对于提升合作社凝聚力、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部分党员干部在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忽视了党建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党建工作在合作社中边缘化,难以推进科学合理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
农民合作社中党员发展、管理工作不到位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要发展壮大合作社中的党组织,就必须大力吸引和发展符合条件的党员,以此来扩大党员干部的基础。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然而,在农民合作社中,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文化素养偏低等问题导致党员发展基础薄弱,难以吸引和培养符合条件的年轻党员。其次,合作社中的领导人员多为技术型人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足,缺乏必要的政治觉悟和党建工作经验,难以有效推动党建工作。再次,合作社成员对党务知识缺乏了解,政治参与热情不高,进一步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最后,合作社党组织在党员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党组织规模小、结构松散、管理经验不足等,导致部分党员缺乏与党组织的紧密联系,思想消极,影响了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农民合作社中党组织行动困境的解决对策
建立基层党组织与农民合作社耦合关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党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需深入调研农民合作社实际状况,确保党组织建设的精准对接与因地制宜,避免党组织空白现象,确保政治引领不缺位。鉴于农民合作社的双重属性——经济性与互助性并存,应巧妙融合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构建党社协同的运行框架,实现农户、合作社和党组织共同发展。
策略上,一是鼓励党员主动融入合作社,依照合作社法规参与管理,如竞选理事、监事,在合作社重大决策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二是注重在合作社内部培养发展党员,特别是从理事会、监事会等核心管理层中选拔积极分子,壮大党员队伍,强化合作社内部党组织建设。三是构建村级党组织与合作社的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交流平台分享经验、传递信息,既提升合作社党员的政治素养,也增强村干部对合作社运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共促发展。
“使每个乡均有一定数量的积极分子支持党的各种工作,保持基层组织的日益巩固壮大,合作化事业的进展才能更顺利更迅速。”此外,应打破地域界限,吸引外村知识青年、技术人员加入合作社党组织,为合作社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合作社整体实力。同时,探索联合多个产业互补的合作社共同建立党组织,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形成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为合作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提升农民合作社对党建的认识
提升农民合作社对党建的认识,关键在于深化农民对合作社中党组织角色的理解,并强化其积极作用。首先,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合作社中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树立正面形象,增强农民对合作社党组织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同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及合作社内部会议等形式,使合作社成员深刻理解党建对合作社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需加强对合作社领办人、村党组织成员及合作社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课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提升其理论素养与政治觉悟,强化党性修养,确保党建工作与合作社发展同频共振。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明确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引领地位,既要发挥党组织在政策传导、方向指引上的核心作用,也要尊重合作社作为经济主体的自主经营权,实现党建引领与合作社自主发展的有机结合。明确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功能定位,即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党组织应发挥政治引领、监督管理和利益诉求功能,既保障合作社的自主权,又推动其健康发展。同时,处理好合作社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此外,必须彻底打破原有传统的“政府主导、集体主办”的农村合作社的观念,真正的赋权于民,坚持农民合作社的自主性与服务性,确保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平台。
落实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的各项工作
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合作社发展中,需强化人才输送与思想建设双轮驱动。首先,积极动员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加入合作社并带动更多党员及农民参与,同时吸纳技术人员、知识青年及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壮大合作社党员队伍,形成人才储备。通过划分党小组,结合党员特长开展专业培训与思政教育,定向布局于合作社各产业,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引领。
思想建党为核心,提升党员思想觉悟,激励其成为合作社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先锋。党员干部应作为信息桥梁与矛盾调解者,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争做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鼓励优秀党员在合作社中勇挑重担,建言献策,在实践中成长为部门领导者,带动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合作社运营,共促经济发展。
应将合作社发展成效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体系,明确责任。要给予党员干部希望,激励作用依赖于眼见为实的现实,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口号”。通过考核激励机制,如精神表彰、奖金激励及升迁机会,激发党员干部的服务热情与工作效率,同时强化监督,以实际成效检验工作,确保合作社人才培养、组织构建及经济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至关重要,这既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提升农民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历史表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需党组织引领,农民合作社兼具经营与互助功能,对农村经济与治理影响深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肩负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重任,是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因此,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不可或缺,需持续强化其引领作用。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逻辑理路研究”(编号:20231V013-013)。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