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休闲农业专业群 “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文章以高职休闲农业专业群为例,探索如何在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基础上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体系,创新实践专业群“四方三阶四融”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培养休闲农业产业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应“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如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产业急需人才指明了实现路径。
休闲农业专业群作为“农商文旅融合”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承担着为休闲农业产业培养急需人才的重任。文章以高职休闲农业专业群为例,探讨如何在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基础上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体系,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培养休闲农业企业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休闲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作为现代农业交叉复合型产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乡居民为对象,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休闲农业产业目前正处于提档升级阶段,存在诸多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据行业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休闲农业产业人才需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无论是企业主、经营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都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二是缺乏具有良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员,特别是在乡土文化内涵发掘方面不深,导致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三是新兴复合型产业需要具备跨专业融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懂管理、懂旅游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管理、不懂旅游的问题。以上问题导致现有项目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差、服务质量不佳等情况,制约产业发展,因此急需培养一批“懂农业、能设计、精策划、善经营、会管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创新人才,以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表明,企业对“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现有休闲农业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到岗后,所学理论和岗位实践要求脱节,无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因此必须通过工学结合途径,缩短企业就业与在校培养之间的距离。
“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有研究者指出“岗课赛证融通”是以行业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其中“岗”指职业岗位,“课”指课程体系,“赛”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证”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产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紧密连接,通过将课程教学与竞赛参赛、证书考取、岗位技能培养等有机融合,使学生参与与真实生产环境相近的学习情境,获得身临其境、虚拟现实、学做一体、突出实践的学习体验,实现“岗课赛证”有机融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以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作为实训项目,融入竞赛标准、证书标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休闲农业专业群“四方三阶三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休闲农业专业群聚焦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整合政行校企四方资源,成立中国休闲农业产教联盟,以联盟为平台助推休闲农业人才培养,通过构建三阶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实施“专业融合、课证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为支撑的四融合培养路径,形成休闲农业专业群“四方三阶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图1),培养产业急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和美乡村建设、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1 休闲农业专业群“四方三阶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搭建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平台
由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指导,由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发起,与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合作,整合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等四方资源,牵头成立中国休闲农业产教联盟,共建产业学院,实施管培生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分析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共商共建共享人才标准、人培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训基地、科创平台等,形成全国性产教融合平台,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构建三阶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
依据休闲农业产业作为新兴交叉复合产业,处于“待哺期”、产业链尚短缺的产业特点,对接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主要生产环节相关岗位群,按照“一基三融一提升”组群逻辑,组建各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图2)。
图2 休闲农业专业群“一基三融一提升”组群逻辑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通过产业调研分析产教映射关系,明晰专业群五个职业岗位群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岗位能力清单。按照学生三年内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逐级提升的培养规律,构建“三阶递进”能力培养体系。第一阶段,立足产业人才的共性要求,设置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群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现群内底层共享;第二阶段,群内各专业按照首岗适应原则,选择“1+N”个专业核心模块,夯实学生专业能力,实现群内中层融合;第三阶段,学生结合个性发展,选修专业群互选模块和素质提升模块提升综合能力,实现群内高层互选,通过螺旋进阶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遵循“一专多能”“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开发适应产业人才需求和有助学生个性化进阶成长的模块化课程,形成“三阶两平台三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见图3),适应学生的共性培养与个性化发展。
图3 休闲农业专业群“三阶两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实施“四融合培养路径”培养复合型人才
专业融合:紧扣休闲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点,通过开设跨专业融合课程、组织跨专业教研活动、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等方式,整合不同专业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课证融合:对应休闲农业产业主要岗位群的职业工种,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试点9个教育部“1+X”证书和5个人社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赛教融合:对标世赛、国赛、省赛赛项,将竞赛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依据竞赛规程优化教学内容,同时组建赛项集训队常态化训练,通过课程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不断淬炼学生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专创融合:将教师团队的科研、社会服务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在双创课程基础上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带领学生实施创新创业项目,通过课程课堂、第二课堂及社会课堂的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通过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一是对接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主要生产环节相关岗位群,形成各专业协同发展的群内关系,聚焦产业人才需求制订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跨学科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开展跨专业教研活动,突破专业桎梏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专业群内部、校企、校际间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三阶两平台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建成省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教师创新团队、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并面向产业科研社会服务建成涵盖校内外农业科普教育资源的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及社会培训基地3个。二是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学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获国家级奖项52项、省级奖项184项,涌现出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成都市技术能手、十佳创业青年、社区最美导游等一批优秀学生,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获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二等奖1项、四川省人社优秀奖1项,入选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实践证明,高职休闲农业专业群实施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四方三阶四融”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培养符合休闲农业产业新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休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未来,休闲农业专业群应不断适应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竞赛机制和评价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休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休闲农业专业群)建设项目(2019-2023);2018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重大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农旅融合’人才培养研究”(川教函〔2018〕495号);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校级教改课题“休闲农业专业群‘政行校企协同、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G-2022-11)。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