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地位、价值与目标

时间:2024-12-06 13:14:05来源:河北工业大学 文字:许 彦 毕市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已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重点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地位、价值和目标四方面内容。乡村文化振兴即结合时代发展需求,重振农民聚居地区的劳动实践成果,使其符合新要求、焕发新气象、实现新高度,具有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指引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因此,要全面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要全面振兴村级文化工作队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建设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谋划乡村振兴大棋局,并把乡村文化振兴摆在了突出位置。乡村振兴主要包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

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

  “乡村”的含义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主要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区,其生产方式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和发展的农耕、林业、牧业或渔业等,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乡土人情。“文化”,“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改变、变换、生成,文化实质是人类作为主体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振兴”的词义是与“衰退”相对应的,即振发兴举、大力发展、增强活力,振兴实质上是人类作为主体通过认知,对客体开展实践,从而使其重振活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指在农民生产生活的地区,通过实践活动,使其物质和精神财富恢复兴盛。从现实角度出发,乡村文化振兴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重振农民聚居地区的劳动实践成果,使其符合新要求、焕发新气象,具体目标是实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振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下到上的戮力同心,由表及里的振发兴举,由内而外的提质增效。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现有5.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36.11%;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村级单位60多万个,乡级单位4万个。我国是农业大国,村级单位数量多,乡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用地面积广。乡村振兴在中国发展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必然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因此,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建设。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掌握农民思想道德修养的现实情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把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促使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发掘与培育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和典型,通过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怀。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资,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由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向均等化实现。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保证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同时扩展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渠道,采取多层次、多样化服务方式提升文化服务效能。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城市文化人才和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鼓励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新创作,广泛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类民间公益组织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完善乡村文化市场建设,增强乡村文化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世代农民智慧的结晶。敬畏农耕文化的智慧与源流,在规划中保护好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使农村保持原有特色乡村风貌,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存在。在建设中保存好乡村文化,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并发扬光大、世代传承。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保护好乡村艺人、非遗传承人等乡土文化人才,鼓励和发展各地乡村的传统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间文化技艺等文化形式,通过赋予新时代内涵、采取多种表现形式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乡风文明建设

  全方位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广大基层领导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努力建设“有风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村社会大力弘扬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形成新时代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明氛围,开展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加强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用科学价值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乡村文化正迎来从式微到振兴的时代机遇,这为深入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现实基础。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能为乡村建设增量赋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是乡村精神风貌的“指向标”,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命线”,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振兴发挥着文化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一,乡村文化具有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作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乡村文化的作用明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二者难以分割。近年来,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因地制宜开发文化资源,形成品牌特色和产业,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例如,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当地村民参演的侗族民俗文化实景演出《看皇都·听天籁》成为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的亮丽风景。这项文化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当地的品牌活动,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提高了生活水平,还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其二,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指引。乡村振兴是一个多维度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在五大振兴中,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乡村文化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历史产物,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彰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通过乡村文化振兴,为产业兴旺提质增效、为生态宜居添光溢彩、为治理有效科学规划、为生活富裕保驾护航,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厚、最永恒的力量。

  其三,乡村文化振兴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国小农、农民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和现实表明,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横向分析来看,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文化的发展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向分析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会极大地推动着我国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与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这是关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走向问题。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定位

  第一,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乡村是中国人主要的生活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敦亲睦邻、勤俭善良、耕读传家等观念,是在乡村生成的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些年来,乡村普遍出现了田地荒芜、民间手艺失传、人际关系疏离的现象。一定的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这些现象必须要引起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在于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乡村文化复兴、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重拾失落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振兴文化的应时之举。

  第二,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乡村的文化建设整体落后于农民的精神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更高的精神满足。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滞后于农民的精神需求。一方面,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信息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甚至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振兴乡村的主体是农民,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乡村物质财富和推进乡村整体进步。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希望生活在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盼望享受到现代化文明成果,这是农民群体的一致追求和愿望。只有促进乡风文明,才能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民的素质提高和乡村的全面发展。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面小康,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方位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让农民吃饱了、喝足了,更是要在这个社会里有安全感和自豪感,要身心愉快、要有人文关怀、要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巩固农村全面小康。目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全面巩固小康社会成果,短板依然在“农村”,而农村的衰落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衰落。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能使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高,能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能通过移风易俗促使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进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巩固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指向

  乡村文化振兴的对象是乡村的优秀文化和千千万万农民的文化素质,目标是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一方面,全面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吸收借鉴先进文化,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形成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下,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底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发扬乡村勤俭持家、淳朴敦厚、温良谦让、长幼有序等思想价值观念,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更需要与时俱进,主动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与社会进步需要,形成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全面振兴村级文化工作队伍。乡村文化振兴要面向全体农民,注重培养人才,激发本土文化精英和农民群众创造力。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文化人才,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城市优秀人员等文化人才扎根基层,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基层干部工作队伍思想认识,推进文化振兴工作常态化,充分发挥县委书记、乡镇干部、村干部的作用,提倡大胆创新,提供配套资金,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又好又快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2024262。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