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索——以山西省太谷区闫村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努力实现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近几年,太谷区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规划县域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以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抓手,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在此背景下,范村镇闫村对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的示范村,为打造晋中市乡村振兴样板村,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明风尚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道[1]。
闫村探索乡村振兴的特色做法
闫村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范村镇下辖村,地处县域东北不到25公里处,镇域西1公里,北靠范村和象谷村交界,南与小白乡相接,西邻冀村,东接范村。闫村共854户,2195人,耕地3635亩(约2.42平方千米)。凭借丰富的耕地资源、便利的交通,闫村在挖掘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不断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9月,闫村被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着眼农业农村经济
闫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创新种植模式、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闫村借助“一村一品”项目发展蔬菜产业,村民们的“菜篮子”也成了致富的“钱袋子”。全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有大棚、拱棚800余座,面积达2100余亩(超1.4平方千米),基本达到了户均一棚、人均一亩的规模。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面积已接近全村土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已经基本达到了“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座温室”的产业发展指标,并成功创建了一个省内的拱形温室园地,构建了包括温室建造、种子培育、作物栽培与市场营销等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闫村在种植模式上实现了从单一的冬棚种植到春提早、秋延后和冬棚种植三种模式的转变,确保了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供应。
除了蔬菜种植,闫村还有其他致富产业,比如红枣加工业。太谷区兴谷枣业有限公司在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建成了枣夹核桃生产线、果蔬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村企联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闫村联合知名企业努力打造农业产业特色品牌,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绿色化发展。闫村的村民还总结出一套大棚种植的绿色作业模式,防治病虫害用黄斑纸,授粉用的是雄蜂,施肥施的是农家肥,真正做到了无公害、纯天然,产品远销上海、安徽、河北、河南等地。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闫村全面实施了道路硬化,确保农产品销售能够四通八达。例如闫村-北洸线(里美庄-侯城段)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分为一标段和二标段,总长度超过10公里,项目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平面交叉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等,总投资额超过一千万元。路基宽度在7.5-9m之间,路面宽度在7.5-8.5m之间,确保交通顺畅。
闫村积极响应《晋中市2021-2022年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农田水利体系的完善,着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闫村作为太谷区一部分,受益于《太谷县县域通信基站布点规划(2017-2030年)》,该规划旨在加强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提升通信服务质量,为闫村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立足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全面振兴,是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因此,闫村按照“一拆三清一改”的要求,大力整治生活环境,出动人工和车辆机械,清理非正规垃圾点,整修围墙,整治河道,使村内环境达到常态化保持。整治河道约2至3公里,村内主干道两侧、村内沿线道路约6公里进行综合整治,对村内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理。针对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闫村通过“户收集,村转运”的机制,进行集中清理和处理。农户将农业生产废弃物堆放到收集点,再由村委对接相关企业进行回收处理,有效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闫村在环境提质上下功夫,对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整治,推动“美丽人家”建设、“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逐步健全理顺村内人居环境各项机制,使整洁、美丽、宜居成为闫村面貌的新常态。
不仅如此,闫村还响应国家和省级的生态环保政策,积极参与“四带三湖八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努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两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为美丽山西建设贡献力量。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文明风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闫村利用成氏祠堂作为全村人的精神支柱,传承“仁义礼智信”家风文化,民风淳朴,向善向美。闫村以“一约四会”为推行载体,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的作用。通过“四会”大力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行动,有效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依托“阳光工程”建设,严格实行“三务公开”制度,及时在公开栏向党员群众公示党务、村务、财务事项等600余件,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确保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意识。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整体文明水平,也促进了村民的文明素质提升,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闫村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闫村在本乡镇、本县域内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是相较于全国其他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乡村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乡村发展缺乏整体、长远规划是大多数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闫村乡村振兴的进程。目前闫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乡村发展规划,仅仅是依靠政府政策、村委领导以及村民自愿谋求发展。缺乏明确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使得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变得模糊,不利于资源有效分配和项目之间的有效衔接,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乡村人口流失严重
多年以来,由于务农收入不高也不稳定,而且为了孩子上学,闫村的劳动人口都相继去了城市务工,只有少数人还在村里靠种地维持生计。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基础,拥有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因此吸引外出人口返乡创业、引进优秀的外来人才对于闫村的振兴发展迫在眉睫。
村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
生态环境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虽然闫村推行了街巷立面的亮化美化工程、厕所改革、垃圾分类、煤改气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对于厕所改革和垃圾分类,有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村民认为自家污水、垃圾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主要是从生活习惯上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卫生厕所的排污设施、垃圾分类的处理设施建设并不完善,仍然会产生污染。
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不仅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塑造乡村形象、提升乡村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闫村在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成效也较为突出,但在满足村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提供上不够丰富,文旅融合度也不够高。这既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和认同,也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闫村全面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力的过程。未来的闫村要协调各方力量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方面加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才能实现乡村的持续繁荣和农民的幸福。
依托党政,重视乡村振兴规划
党和政府永远都是推进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要推动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必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善于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效能[3]。
乡村振兴不是盲目发展,更不能照抄照搬,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首先,这个规划要托党政方针,立足本村建设发展现状,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明确乡村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次,规划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最后,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规划内容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规划内容能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闫村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升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人才赋能,重视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进和培养优质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才能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大力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在外大学生、在外创业人士和社会精英关注村庄发展(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回乡发展),利用自身技能、专业学识、创业经历以及社会影响力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广纳英才,为乡村发展建设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身怀绝技的人才队伍。再次,加强对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村民成为懂科学、懂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最后,激发农民的激情和干劲,发挥农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创新精神,打造适合本区域发展、符合农民意愿的产业项目。总之,汇聚一切可以汇聚的人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充分挖掘本地的要素禀赋,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在民俗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农村建设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宜居环境,重视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没有生态振兴,乡村振兴就不可持续推进。以生态振兴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就是走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深刻表明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厕所革命”更是针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出了要求。因此,闫村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减少企业污染,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做好垃圾分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更重要的是应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让村民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绿色生活,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培养绿色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确保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当然也可以通过构建绿色生活服务与信息平台,让村民们能够掌握有关生态养护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从而解决生活垃圾等一系列问题,包括综合治理积重难返的问题,达到绿色生活的目的。
彰显文化,重视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振兴乡村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利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闫村乡风文明,本身拥有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因。基于此,首先,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理闫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标识,这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也可以吸引外部关注和投资。其次,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如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为村民提供更多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和机会。最后,可以将其文化因素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扩大乡村文化的服务范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形成“文化+旅行+观光+消费”的一条龙服务。这样既能推动乡村优良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乡村特色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宣传、保护、传承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闫村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赋予乡村振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即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全面振兴为目标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具体路向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乡村振兴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的农村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困境和挑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治理举措。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治理的主体来看,乡村振兴需要基层政府、社会、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让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这些举措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更要立足长远,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妮.渭南:以“千万工程”为抓手促万千乡村蝶变[N].陕西日报,2024-01-08(001).
[2]纪东辰,朱明仕.“三治融合”背景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01):30-32.
[3]逄红梅,侯春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和实践路向[J].商业经济,2024(02):135-139.
晋中市2024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太谷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