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与影响因素探索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选取福建省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福建省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因素,发现个人成长、发展机遇、家乡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政策支持是主要激励因素,而地域局限、知识技能缺乏、认可度不足、薪资待遇及教育资源不足是主要障碍。对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理论支持。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其参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意识,还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对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与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调查对象选取及方法
调查对象
调查选取福建省内各高校应届生进行问卷的发放。
方法
1.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着眼于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从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及青年大学生加入的可能性调查研究。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
(2)调查对象对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一些看法,包括参与动机、参与乡村振兴障碍因素及能有效支持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方法等。
(3)针对参与和未参与过乡村振兴的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对于参与过乡村振兴的调查对象,设置问卷详细了解他们的参与主要动机、了解渠道及参与准备等;对于未参与过乡村振兴的调查对象则收集他们认可的了解渠道、参与障碍和促进参与措施看法等。这样设计问卷更有针对性,将相应的调查项目进行高度概括,得到最终整理好的问卷。
2.调查方法
调查前对调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明确调查目的及内容、端正调查态度、了解沟通技巧,确保收集样本的准确性。调查时由调查人员给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收回根据调查的回收的样本数据(当方差未知的情况下,通常取最大值;已知方差S^2=p*(1-p),当p=0.5的时候,S^2最大等于0.25,即取方差为0.25)。设置信度为90%,根据公式得出在正式调查应回收的样本量为610份才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问卷实际回收620份,有效问卷数613份,有效问卷率达98.87%,超610份。
3.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并审核,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描述分析、卡方检验分析、Kappa一致性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显著性水平为0.05,当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福建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 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卡方检验分析
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的结果显示,基于为什么会参与到乡村振兴和青年参与到乡村振兴中,青年自身的障碍是什么,显著性P值为0.000***,水平上呈现显著性,拒绝原假设,因此对于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卡方检验分析表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刺激因素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丰富自身阅历和增加基层经验,不断发挥专业才能,同时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增长了见识,为乡村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在农村基层工作,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多因素方差分析
对于变量截距,从F检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显著性P值为0.000***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对青年大学生将来理想的或现在的职业方向是:有显著性影响,存在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了青年大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刺激因素是实现个人价值、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帮助家乡发展以及享受乡村生活。同时,参与乡村振兴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际行动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表2 多因素方差分析表
障碍之一是因为在乡村的职业选择较少,没有大学生们心仪的岗位,大学生掌握许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希望将各种知识与技术应用于专业岗位中,然而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始终彰显农耕经济的价值,没有构建专业化的工业基地与其他产业,无法充分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Kappa一致性检验
基于变量“您参与乡村振兴碰到的困难有哪些? 您为参与到乡村振兴做了哪些准备?”可以看到显著性P值为0.000***,水平上呈现显著性,拒绝原假设,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一致性。同时,Kappa系数的值为0.385,因此相关性的程度为一般的一致性。
激励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因素是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技术落后、产业单一等问题,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乡村振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可以为农村带来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理念,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中来,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大学生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表3 Kappa一致性检验表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当前青年涉农专业技能的缺失、学农思想的弱化、服务三农意愿的淡薄、历史教育的缺位等,导致青年内在对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同感不强。外在归因方面,乡村产业的组织与发展程度尚未达到规模化、专业化、技术化的水平,难以对青年形成强大的引力;村落文化的逐渐衰落使原本单薄的乡土情怀更加难以维系,青年对乡村的农耕生产价值、道德教化价值、古村落历史价值、农民生活智慧价值、乡村生态文明价值等认知不足,导致青年人难以对乡土情感形成系统的认同。分析得出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做准备时会产生畏难情绪。
福建省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查的结论与启示
结论
1.参与乡村振兴激励因素
(1)个人成长与发展
青年大学生将参与乡村振兴视为一个锻炼自己、提升个人能力的平台。通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他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丰富自身阅历和增加基层经验,不断发挥专业才能。
(2)探索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和岗位,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帮助家乡发展
许多青年大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振兴,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改善家乡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4)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青年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振兴,为农村带来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理念,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5)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这些政策对于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2.参与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
(1)地域局限导致乡村发展空间有限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其交通物流不够发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发展落后,没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创业环境较差、政府就业保障政策不健全以及农村发展空间较小,城乡差距较大,青年出于对家庭和个人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而选择城市,放弃参与乡村振兴。
(2)青年自身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绝大多数青年都了解过乡村振兴政策,但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不了解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技能,同时也没有真正地理解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政策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需求等,导致无法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
(3)对于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可度不足
一些家庭和社会观念认为农村工作发展机会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同时,青年参与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农村传统观念的挑战,不少农村地区的基层治理缺乏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青年在农村获得的社会资源、社会认可的机会非常有限。
(4)薪资待遇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因素
绝大多数青年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原因是与城市相比乡村薪资待遇水平较低。同时,农村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够完善,没有成熟的晋升机制和发展方向,无形中增加了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风险和成本。
(5)高校的教育资源不够丰富
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对青年大学生涉农知识方面的培养较少。例如,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以适应农业发展精细化的要求;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支撑青年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
启示
1.发挥有利因素,促进乡村振兴
第一,发掘和培养本土人才。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通过提供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支持,改善乡村人才的成长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青年返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第二,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村官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应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第三,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引导青年返乡创业,创造便利条件和提供政策支持,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第四,提升青年的农业职业能力。加强针对青年的农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农业职业能力和市场意识。第五,加强管理和组织能力。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青年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应对不利因素,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第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挖掘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乡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信息流通速度,缩小城乡差距。第二,加大乡村振兴宣传教育。加大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典型,让更多人看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认可度。第四,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青年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第五,开展推动高校与乡村地区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3年福建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福建省大学生对‘归巢计划’的认识”(项目编号:202312710008)。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罗学茹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