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保定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探究

时间:2024-11-27 14:01:11来源: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文字:焦振文

  摘要:乡土文化根植于我国农耕文明的沃土,内涵丰厚,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母体基因,彰显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光辉和独特的美学精魂,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高度契合。古城保定,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因此,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探究保定乡土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对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以及乡村生态振兴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乡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沃土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性,又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何为乡土文化?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乡土文化,首先由“乡”和“土”两部分构成,“乡”是乡土文化构成的空间范畴,是乡土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行政性隔离体。《说文解字》中的“乡”是“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可见,“乡”是从行政方面对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进行区别的,于是,“乡”则成为划分不同特色的乡土文化的行政性指征,也成了联系同一个行政区域内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土”则是乡土文化构成的核心元素,也是乡土文化形成的基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里人赖以生存、繁衍与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才是造成乡土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根本因素。讨论到这里,似乎乡土文化的涵义也就明晰了,即“人类在乡土社会的世代实践中创造的、享用的、传承的、相互影响的一切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产品总和。”乡土文化内涵丰厚,既包括独具特色的农事节气,又包括丰富多样的民俗节日;既包括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碑林寺庙,又不乏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既有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敦厚家风,又有邻里和睦、诚信重义的淳朴乡风。

乡土文化助力文化产业振兴

  以乡土文化元素作为附加值,创造核心品牌,继而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文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保定有许多特色农副产品,如漕河的驴肉、满城的柿子、易县的山药、阜平的大枣、唐县的羊肉、高碑店的豆腐丝等不一而足。保定的乡土文化丰富而多元。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论,既有以“一座衙署,半部清史”之誉的直隶总督府为代表的古代衙署文化,又有以古莲花池为代表的园林书院文化;既有以淮军公所古戏楼为代表的戏楼建筑,又有以光园代表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既有以“风萧萧兮易水寒”为代表的燕赵风骨,又不乏以狼牙山五壮士、白洋淀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除此之外,像道观庙宇、碑林石刻、石雕泥塑等更是不计其数;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论,从国家级至省市级几乎涵盖了戏曲、民间传说、工艺美术等非遗的所有门类。

  坐拥如此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元素,做好“特”字文章,生产有文化内涵的农副产品,打造传得远、叫得响的“金字招牌”。例如,将保定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本地特色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赋予其新的传说,演绎新的故事,几乎做到特色产品有故事,特色产业有传说,进而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形成农文旅、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以乡土文化作为价值增值环节嵌入乡村企业价值链,形成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双赢的命运共同体模式。乡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独特的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作为一个价值增值环节被纳入乡村企业的整体价值链中,继而创造出与众不同而又极富地域标识、既具使用价值又具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独特商品,与此同时,促进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保定本土文化的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特色旅游、文创产业、手工艺品等,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举办大型的庙会,将本地乡土艺术如河北梆子、保定老调、清苑哈哈腔、评剧等引入庙会;将保定美食诸如驴肉火烧、槐茂酱菜、春不老、直隶官府菜等引入庙会;将保定民间工艺如剪纸、抖空竹、舞狮等引入庙会,势必会吸引大批游客,继而促进乡村农文旅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还能促进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的综合竞争力。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节等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增强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显然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3D扫描和打印技术,对保定古城具有地标性建筑如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淮军公所等进行数字化复制,然后将这些元素融入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如文化主题创意市集、农产品文化展览会等,推广带有保定古城乡土文化元素的农副产品。此外,还可以利用AR技术创建保定乡村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例如,在满城山区举办柿子展销会,可以将满城汉墓、古中山国场景、长信宫灯等元素融入其间,有机植入历史文化短剧,虚拟角色扮演,重现历史场景,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继而产业发展。

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

  以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共生单元和价值共创体,继而形成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广大乡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又是盘活乡村经济的制胜法宝,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元多样,“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土文化各具特色,这就为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首先应该盘活乡土文化资源,摸清家底盘活乡土文化资源,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深入挖掘盘活乡土文化资源,既包括传统村落、碑林石刻、寺庙园林等物质型的文化遗产,又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习俗、节庆礼仪、歌舞戏曲、俗曲小调、耕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定,作为千年古城,拥有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是我们借此赋能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底气。

  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首先,要开发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游、民俗节庆游、乡村美食游等。另外,将庙会、当地戏曲与当地美食相结合发展旅游就是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文旅火爆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传统庙会的迅速回温。但遗憾的是,大多庙会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难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自然难以产生满意的效果。地方戏曲、地方美食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资源,将其植入民间庙会,自然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效果。戏曲现场演出的震撼性本来就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和强大的吸附力,可以实现线下快速引流。例如,保定体育场现存三皇庙、科神庙、金公祠古代庙宇建筑群落,这些遗迹是保定古城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庙宇建筑群落,其历史风貌,传统格局基本完整。三皇庙古建筑群落已有446年的历史,古代三皇庙会的风俗,能与明史相呼应的重要历史人物、事迹及金御史井遗存无一不表明其具有重要的文物、文化价值,如能加以发掘、保护、利用,对于延续保定古城历史,发扬古城文化,还原古城原有风貌,彰显“燕赵风骨、直隶风韵、革命风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可以按照《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总体设计,保护“靴城四关错十字、市阁涟漪直隶署”空间格局,控制21条历史街巷相连接,加之护城河保护及城内历史水系的恢复,形成网状保护格局,设立东、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历史文化街区三个街区,这样一来,文保单位不再孤立存在,由点恢复成了线,继而与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淮军公所连成一片。其中植入民间戏曲、大型沉浸性实景演出、民俗活动展演等乡土文化元素,助推文旅融合。

  其次,还可以结合当地乡土文化元素设计旅游线路,如历史文化旅游线路、非遗文化旅游线路等。以白洋淀为例,可以设计以北宋时期以杨家将为故事核心的宋辽征战古战场旅游路线;也可以设计以雁翎队抗日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以河北省曲阳县为例,河北省曲阳县是著名的石雕之乡,明清两代故宫的玉石栏杆、盘龙玉柱、天安门前的华表,包括新中国成立后树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均出自曲阳石匠之手,完全可以将其有关传说演绎成场景,植入旅游之中,在曲阳石雕展销会现场予以艺术地再现。

  最后,在乡村旅游服务中融入乡土文化元素,自然离不开特色民宿、特色小镇、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的打造。特色民宿、特色小镇、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的打造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够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在特色民宿、小镇的建设中力求特色,反对千篇一律的雷同,其方法就是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艺术审美、民俗风情,将这些元素充分融入民宿、小镇的设计和运营之中。

乡土文化融入主流价值观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以乡土文化的积极因子融入主流价值观,融入乡村基层治理,形成乡土文化助力乡村组织振兴的模式。优秀的乡土文化包含着爱国、忠义、诚信、友善的积极元素,饱含着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而这些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有着天然的、历史的联系。显然,将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因子融入主流价值观,可以有效助推乡村基层治理,继而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乡土文化元素,要充分挖掘本地乡贤、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典故传说,将其中凝练出来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爱国、友善、诚信、孝悌等价值理念通过村规民约等新的形式彰显出来,成为新时代村民自我言行的自觉规范,弘扬乡土文化中的正能量;可以通过举办乡土文化节、民俗活动体验节、孝老敬亲评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继而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此外,还可以利用乡土文化活动,如村歌、舞蹈、戏剧、情景短片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作为乡村治理的宣传和教育手段。

  乡村治理的主体一定是村民自身,所以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尊重其主体地位,积极鼓励村民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可以成立村民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小组、乡土文化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继而,在村民自治中有机融入乡土文化,让村民在决策中体现乡土文化的影响。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作用,辅助乡村法治建设,如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规范村民行为。费孝通先生深刻地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的确如此,长期的接触,多方面的磨合,彼此熟悉到了无有隐私可言的程度。在乡村社会,家家户户是很少关门上锁的,邻里之间往往端着饭碗聚在村子的公共空间聊着家长里短、伦理人情。乡土社会还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而这种关系的基点与核心就是姻亲关系。中国乡村的这种特点从另一个方面说更利于法治的实施,更利于法治与德治的有机协调。

乡土文化融入生态治理助力生态振兴

  以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生态治理,形成乡土文化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乡愁,既包括桑梓故园的青山绿水,更应包括这青山绿水、村落故居背后的文化内涵。每座青山、每条绿水、每个村落、每座禅林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传说,村子里的每一方戏台都上演着当地人的悲欢离合,萦绕着不绝于耳的故土乡音,这些就是乡愁。我们要将这些故事和传说,将那些独具地域色彩的戏曲乡音,也就是要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的绿水青山当中,继而助推乡村生态的振兴。

  我们应该通过深入挖掘保定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植入传统村落保护、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文明生态保护的整个系统之中。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地域差异性,拒绝同质化,坚持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色,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例如,保定大激店古村落的建设就堪称典范。大激店充分发掘其古戏楼、观音堂、真武台碑林、烽台古道、百步三桥等丰富的历史遗迹,借助穿村而过的古水清流,引入高校艺术家入驻,将古镇打造成旅游、康养、生态、宜居的世外桃源。此外,大激店古镇还举办了多种文化活动,如乡村音乐节、非遗民俗活动等,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保定市是一座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有待我们重视和开发,要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与大好时机,积极利用新质生产力,更好地将保定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值得强调的是,上述四种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内在关联,是一个相互交织、动态统一、多向赋能的有机系统,这五大模式共同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场景视域下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研究”(2023048)。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罗学茹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