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与管理研究
摘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了更好地扶持农村发展,党中央指出了五个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关中地区作为陕西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的现状,以代表性乡村为实例,梳理农村在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的供给与研究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陕西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现状
在陕西省关中区域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分别抽取1个乡村作为案例,即蔡家坡、袁家村、南堡村、罗寨村,这些村子虽同为陕西省关中地区各市的乡村振兴代表村之一,但方向不同,发展程度亦不同,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的现状。
案例一:蔡家坡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500余户,2021年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村致力于以“艺术下乡”为主要发展方向响应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了大量的村中艺术景观,每逢假期节日能够迎来大量的游客,实现了从“贫困村”到“艺术村”的转型,符合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发展方向。而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运营上却与村中发展差异较大,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蔡家坡村虽有大量的艺术文化建筑,但并未发现有整体规划的公共体育活动区域,无空地,无设施,村内部与村口建设剥离严重,深入调查发现有少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被放置于路边、湖边和杂草堆中。通过无结构访谈的形式对村中的居民访谈得知,该村为了大力建设“艺术村”故将原有的公共体育设施拆除,对村庄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至今未重新修建相关公共体育设施。
案例二: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为“全国文明村镇”,全村共62户,是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早在2007年便依托于村中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现成为集民俗、饮食、观光、休闲、文化、度假为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导下,将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成为乡村振兴新模式的标杆。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袁家村在乡村旅游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整村并未建设有相关的公共体育设施供村民日常使用,仅有一处规划建设且尚未完成。
案例三:南堡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全村共9组,714户村民,为2023年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该村是渭华起义红色教育基地。南堡村依托红色资源,同时结合乡村风俗文化,扩大建设了华州面花与竹编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的形式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水平。南堡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村中1、3、5组每组均带有空地和健身器材,包括4块公共体育活动场地,1块篮球场,18套器材,2张乒乓球台。而离村中心较远的6、7组因离高塘镇较近,更偏向于前往高塘镇综合文体中心进行体育活动,高塘镇综合文体中心共包含2张乒乓球台,1块篮球场,12套健身器材,距离最远的8、9组的并未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见表1)。
表1 高塘镇南堡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一览
案例四:罗寨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620户,总人口1 205人,为2023年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罗寨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村中的环境、设施、建筑、产业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村更依赖于菊花、花椒、核桃等产业的发展,通过与村民共同建立经济合作社的形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属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方向的产业振兴。在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与运营方面,村中共有四个广场,其中一个为罗寨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空地,在对罗寨村党支部书记付振楼的访谈中得知,四个广场共有2个篮球架,21套体育健身器材,4张乒乓球台(见表2)。付书记谈到,村中的体育设施分别在2013年、2023年投入使用,但仍不能满足村民需求,第一批健身器材多数损坏,没有定期维护,健身器材的样式老旧,无法为村民在健身的同时带来娱乐性,同时在对村民的访谈中也发现,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较高。
表2 罗寨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一览
关中地区代表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运营发展的问题
设施投放数量差异大,发展方向与供给反关联
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是决定村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开展,及农村农民健身体育工程加速落实,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农村的全方位发展,在实地调查的农村中发现,陕西省关中地区不同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数量差异较大,所调研的4个乡村振兴代表村,以乡村振兴发展和推进为角度进行区分,袁家村、蔡家坡村发展相对较好,南堡村、罗寨村相对偏弱。在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数量方面,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罗寨村数量最多,南堡村次之,袁家村、蔡家坡村数量最少。对当地的居民、村民委员会进行访谈发现,袁家村、蔡家坡村近些年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业,村中大块土地被用于投资建设文化旅游的相关设施,甚至拆除了原本应存在的公共体育设施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南堡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供给在村中红色基地中以及较近的村组中,设施数量投放不均衡。罗寨村因更加偏向于产业振兴,故未建设过多的旅游设施,大多公共体育设施得以保留,且有新的设施投放使用。通过分析发现,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侧重点不同,直接影响了该村的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数量,导致了不同农村体育设施投放数量差异较大。
设施类型落后,供需不匹配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农村的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和儿童,因此村内体育设施供给应具有针对性。从实地调查的整体情况上看,各个乡村振兴代表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依旧存在供给设施类型少,村民实际使用率低,受天气、环境、使用难度、实际需求不一致的影响较大。在对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相对充足的罗寨村的案例分析中发现,除乒乓球台、篮球场和空地外,有户外健身器械7种,户外按摩器械2种,户外娱乐器械1种,且每个村子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配置基本相同,均为室外场地。在村中老年人居多的现实情况下,大多老年人都无法合理、正常地使用健身器械,使大多健身类型的器械闲置,按摩类型的器械需求相对较高,但实际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使用。村民更多对娱乐类的器械有较大的需求,但在实际的配置中只有棋盘一种,且损坏率较高,达到了50%,导致村民的锻炼方式依旧选择广场舞、散步的形式。说明当前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乡村振兴代表村依旧存在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非适龄化,单一的设施类型难以满足当前村民的运动需求。
维护管理滞后,区块布置分散
关中地区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与维护的主体为政府部门,在提供设施时按照“农村健身工程”的标准设置,这些设施仅能满足村民最低的运动需求。在维护管理方面,通过案例调查发现,蔡家坡村器械损坏率为40%,南堡村为33%,罗寨村为36%,损坏的体育设施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在空间布置方面,由于关中地区的地貌类型复杂,村中各组大多呈环绕形、阶梯形、直线形分布,对设置公共体育设施的地理位置有特殊的需求。在所调查的村庄中发现,南堡村共9组,1、3、5组中心拥有空地和体育设施,2、6、7、8、9组未供给公共体育设施,较远的7、8、9组因距离最近的村中设施接近3公里,使这几组的村民无法正常享受到公共体育设施。罗寨村为阶梯式布局的村庄,所拥有的4处公共体育活动区域均在村子上方。蔡家坡村缺少确切公共体育区域,仅存的体育器械分布在村中居民家门口,已接近荒废。维护管理的滞后使公共体育器械的危险性增加,打击了村民主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说明当前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乡村振兴代表村仍旧存在维护管理和区块布置方面的突出问题尚需解决。
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中地区代表性 农村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的建议
加强设施投放,供给与发展并联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体育成为助力乡村建设的方式之一,继续补齐农村体育短板,加强体育建设,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当今的主要目标。加强设施投放,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地貌、村组人口分布、使用需求等进行有效投放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做到各村中有场地、有器械。加大体彩公益等公益金的投资建设力度,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供给与发展并联,乡村振兴村特色化发展应优化公共体育设施,不能因为乡村振兴而忽视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地方应结合村中的乡村振兴主要发展方向,在村中设置专门的场地设施为村民提供体育服务,以文化、生态振兴为主的乡村,应将体育设施与该村的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体育项目,做到吸引游客的同时满足村民的运动需求。以产业、组织、人才振兴为主的乡村,应充分发挥发展方向的优势,吸引年轻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人才、机构,孵化乡村体育产业,做到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推动多样化建设,按需设置器械
乡村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规模有限,无法在一块场地容纳过多的体育器械,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无法在一块场地共存,在单一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村中体育器械多样化,才可能满足村民的需求。一是建设多样化的区域布置。关中地区的乡村内通常以组别来区分生活区域,可根据不同组别的常住人口、年龄,对当地居民的运动需求做调研,有针对地、分多个区块地设置不同的公共体育设施,扩大村民的可选择活动区域。二是增设娱乐类器械和按摩类器械。在对调研地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中,发现大多村民对娱乐类和按摩类的器械需求更高,应减少健身设施的投入,在乡村儿童和老年人居多的现实情况下,村民更希望学习、工作、务农之余得到充分的放松、社交和娱乐,没有更多的精力再进行有强度的健身行为。三是建造多功能复合型的体育场地。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以合并场地的形式拓宽村民的运动选择,如将篮球场、乒乓球场等球类运动场地合并单元化,以不同颜色或画线进行区域划分,同时兼顾广场舞、集会等功能。
促进协同管理,合理规划布局
针对体育设施维护管理滞后的问题,可利用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协同管理的形式长期有效地杜绝公共体育设施的损坏、缺失的问题。在《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文件的要求下,乡村数字信息化加速落实,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维护同样能够依靠信息化,组织乡村基层体育网络,结合二维码技术,实现体育设施“扫码报修”,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反馈设施受损情况。另外,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可以培养村级体育组织,积极举办如“村超”“村BA”等村级体育赛事,调动村民的运动积极性,使村民自发学习运动知识,进而成为公共体育设施与维护的主体;合理规划设置公共体育设施的位置,避免出现“前后村”,即前村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相对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设置较多,后村的村民居住集中的区域设施设置缺失的现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和政策,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体育同样是重要一环,公共体育设施运营则是主要呈现方式,关中地区的乡村振兴代表村已经走在陕西省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沿,仍旧在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维护上出现尚未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研究协调,推动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年度校内培育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研究”。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董卫娟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