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职院校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时间:2024-11-27 13:47:15来源: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徐 骥

  摘要:高职院校是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理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发展的相互关联性中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美丽乡村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发展规律。探索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践困境和优化策略,这对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乃至浙江省美丽乡村的发展,以至推动该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谋划部署“八八战略”时,就提出要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浙江做出建设大花园的决策部署,要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大花园是绿水,大花园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体。在丽水市花园乡村创建实践中,加强人才培育是其中的重要保障性措施。借助高等院校资源,培养花园乡村设计师、营造师、运营师队伍。设计开发花园乡村创建培训课程体系,打造一支花园乡村创建队伍,提高市、县人才培训的系统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重要窗口”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基于此,课题开展了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有利于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是服务区域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结合了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各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门场所,在新时代背景下,也需要积极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进入“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这一时期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形势,聚焦自身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养使命,发挥自身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功能。结合当地乡村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这对于培养建设一支有着较强技术技能、能够服务农村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有着重要意义。依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能够更好地为美丽乡村提供人才支撑。

有利于满足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是区域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性力量,高职院校也需要协助乡村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振兴。从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来看,乡村产业多以农业为主导,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主要优势,有针对性地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而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则能更好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人才优势、师资优势,挖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这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职业院校突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优势,还能够助力乡村实践基地和实践服务平台建设。这不仅对于职业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还能更好地助推区域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能够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为其设计精准的帮扶政策。期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培养新农人,培养丽水农三师、“花园乡村”建设规划师、营造师、运营师队伍。这对于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对于破解“三农”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赋能作用,能够更好地为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持。

当前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定位模糊,人才培训困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职业院校要发挥应有的赋能作用,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些院校在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定位是指学校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现实的办学条件、师资基础培养层次、学校类型,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定位上还较为模糊,培养目标存在错位问题,难以充分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也会导致广大高职学生在前往基层就业、创业时,出现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

师资不强,队伍建设困境

  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来看,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呈现出年轻化、低职称化的发展趋势。由于自身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强,一些青年教师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指导能力薄弱。此外,还有一些教师缺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热情。整体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也成为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发展建设的现实困境。

机制不全,管理制度困境

  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高职院校相关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充分。例如,对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实践,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并未进行相关的管理评价,这也极大地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此外,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工作实践来看,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整合联动还较为有限。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涉及内容多、管理环节多,高职院校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当地乡村的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精准服务。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中,服务缺乏精准度。

浙江省高质量绿色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 服务美丽乡村发展的新模式—以丽水为例

  “花园乡村”是浙江“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丽水版,是推进丽水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路径。近年来,丽水市深化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工作,以“花园乡村”引领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善治乡村等建设,推动村庄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实现乡村经营和品牌赋能,全力提交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的“丽水高分答卷”。在此大背景下,打造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明确目标导向,坚持产教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的建设优势,需要高职院校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职业教育要紧贴“三农”作学问,强化人才培养培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构建美丽乡村的一大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特点和专业优势,发挥其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人才培养中要贴近“三农”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结合地方实际、专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系统性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做好培育计划。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乡村振兴主体、农业主管部门的联动配合,了解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际人才需求,优化人才供需平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发挥自身产教融合的优势,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需要。结合乡村经济新产业,结合乡村传统产业,做好融合实践。高职院校不仅要重点培养涉农类专业人才,也要大力培养有综合知识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支持,推进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美丽乡村建设中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对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政府可以为其提供包括财政支持、税收支持以及优惠政策等进行鼓励支持。同时,也要鼓励高职院校结合办学定位,积极推进师资转型,培养更多爱农业、懂农业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优化师资队伍,做好培训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和专业素养,高职院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培训,做好人才招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结合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努力拓展更多的渠道,支持学校教师担任农村指导员(第一书记)或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挂职锻炼,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的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为激发高职教师参与和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高职院校可以在职称评定、经费发放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使高职院校能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学校的职能部门和院校领导,也要做好支持保障工作,使高职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支持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健全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振兴课程体系

  在推动构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要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服务体系,依托区域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平台。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结合浙江省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开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造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平台。在人才培养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打开学生乡村视野,指导学生建立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项目,并能够将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实际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振兴课程体系,重点培育具有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团队。鼓励教师结合美丽乡村的主要内容,提炼相关的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适应美丽乡村的现实需要。同时,高职院校也要结合现代学徒制,不断提升乡村人才培养实效,加强针对乡村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补充和拓展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美丽乡村课程服务体系。

坚持多元联动,充分利用乡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身处新的发展起点,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也必然面临诸多困难。而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社会的重要力量,需要聚焦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结合美丽乡村的实际要求,努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业的乡村振兴人才。高职院校要围绕着开放办学的理念要求,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彰显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并将美丽乡村建设愿景,将学校发展愿景、课程建设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师资、课程、教学、技术等诸多要素的投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为契机,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村专家,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乡村运营人才,这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底气和人才支撑,也能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和动能。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基层农村发展需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优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其他主体的联动配合,例如,做好与政府、企业社会的沟通、互动,依托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独特优势,更好地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舞台和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发挥教育赋能的独特优势,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技术指导服务、项目咨询服务,依靠高职院校的专业产业群、骨干专业和师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振兴中切实需要的实用性专业性人才。

  在浙江省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结合双高计划,结合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不断实现了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高职毕业生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未来,高职院校要继续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发挥自身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明确目标导向、优化师资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多元联动,努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2021年丽水市社科联一般课题“浙江省高质量绿色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C202105)。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李保燕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