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路径及其必要性,首先分析了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村人口就业与收入水平、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明确了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剖析了农村教育与培训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失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培育难点,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完善基础设施、鼓励人才回流、拓宽融资渠道等具体培养路径,这些策略将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振兴农村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求大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强调,要以创新创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目标。根据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全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已达到1 010万人,较上年增加160万人,体现出农村创新创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农村地区仍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结合政策精神和实际需求,系统性地探索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路径,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必要性
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长期以来,农村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和创新驱动,导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问题突出。而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匮乏,正是制约农村经济升级的主要瓶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带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还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增值机会和新兴业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的当务之急。
增强农村人口就业与收入水平的现实挑战
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创新创业人才的缺失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重重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农民只能依靠外出务工或低效农业维持生计。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真正提升农村人口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农村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帮助拓展多样化的就业渠道。通过创新创业,能够在乡村内部催生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如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乡村旅游等,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需求。这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创业项目的辐射效应,带动更多农民增加收入,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长效帮扶目标。因此,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就业和收入水平。
加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战略选择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而人才的培育和流动则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引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资源、机会向城市倾斜,农村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落后于城市,形成“城市强、乡村弱”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必须吸引并留住人才,特别是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人才不仅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创业实践,促进城市资源的向下流动,还能够推动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能让农村实现自我发展,还能推动城乡之间的双向互动,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如“水到渠成”,当农村拥有了足够的人才储备,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难点分析
农村教育与培训资源匮乏,
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的振兴,但当前农村地区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匮乏成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拦路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很多地区的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农村居民在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上普遍欠缺。加之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欠缺,许多有意愿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无法获得系统化的创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众所周知,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培训作为基础,再有激情和梦想的创业者也会止步于实践的起跑线。近年来,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些措施,着力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但要想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新创业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
创新创业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而当前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短板尤为明显。创新创业需要先进的技术设施、充足的资金流动以及便利的市场对接,但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论是在交通、网络通信等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技术、信息、资金等软资源的获取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基础设施薄弱严重限制了农村创新创业的可能性。即便有创业热情,创业者也常常面临着“有心无力”的困境。例如,缺乏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资金短缺,导致许多创业项目半途而废;市场对接不畅,使得好产品难以进入主流市场。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更是让其难以融入大市场和大产业链。
人才流失严重,
返乡创业意愿不高,导致人才回流难
人才流失一直是农村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许多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匮乏,返乡创业的意愿更是寥寥无几。“孔雀东南飞”,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还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创新创业的活力。究其原因,除了农村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相对较差,许多返乡创业者还面临着家乡的创业环境与个人理想差距过大的现实。即使他们心怀抱负,但面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复杂的政策环境以及不确定的市场前景,许多人选择放弃,甚至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缺乏吸引人才的环境,人才不愿意回流,创新创业活动因此难以推进。
创业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融资渠道匮乏,创业风险高
尽管国家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提出了不少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力、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村创业者往往面临“政策在纸上,困难在路上”的尴尬局面。创业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但许多创业者反映,实际操作中创业政策的落地难度大,审批程序复杂,融资渠道狭窄。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问题是农村创新创业者面临的最直接挑战,然而目前银行贷款审批严格,融资门槛高,许多有潜力的项目因为资金匮乏而搁浅。再加上创业风险本身就高,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许多创业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往往难以为继。这种情况下,创业失败的风险极高,让许多有意创业的人望而却步。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路径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
提升创新创业技能素养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技能素养,是解决当前农村人才短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众所周知,农村创新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职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无法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系统的指导。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要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专业教师扎根农村,只有培养出一批具备实操技能的农民,才能为农村创新创业奠定扎实基础。此外,培训内容要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制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例如,围绕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展开实训,确保学以致用。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建议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当地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制定实训计划,使学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创业技能,切勿流于纸上谈兵。同时,还应鼓励线上培训的推广,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多远程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农村青年能够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最后,培训的评价机制也应进行创新,避免单一的书面考试,而是依托实操考核、项目模拟等方式,真正考察学员的创业能力。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的全方位支持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的全方位支持,是推动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和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硬件支撑,创新创业就如同在沙地上建塔,难以为继。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在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物流成本高、信息传递不畅,直接制约了农村创业项目的成长。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修建和维护农村道路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同时,要加速农村的网络覆盖和宽带提速,助力农村电商和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在技术支持方面,政府应鼓励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农户形成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减少因技术落后导致的创业失败。资金支持也是农村创业成功的“生命线”,目前许多创业者在融资方面面临门槛高、贷款难的问题,建议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并提供灵活的还款方式,降低创业者的财务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还应为创业者提供风险评估和财务管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资金运作能力。市场对接同样不可忽视,要搭建更多农村与城市市场的桥梁,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特别是发展农村合作社和电商平台,使农民的产品有稳定的销路,避免“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
鼓励人才回流,
提供更优创业环境与激励机制
鼓励人才回流,提供更优创业环境与激励机制,是破解农村“人才荒”难题、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正所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让那些外出打拼、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愿意回乡发展,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既具吸引力又具竞争力的创业环境。首先,农村要从根本上改善创业的软硬件环境,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生活配套设施、教育和医疗资源等,这样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也能减轻返乡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此外,政府还应搭建更为健全的政策服务体系,简化创业手续、缩短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做到“放管服”到位,让创业者能够轻装上阵。在激励机制上,应设立更多针对返乡人才的专项创业扶持政策,如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等,切实降低创业门槛。与此同时,可以创建示范项目或提供创业孵化器,给予初创企业更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对接支持,鼓励他们发展壮大。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对返乡创业者的激励机制应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比如可以根据他们的项目规模、创新水平、社会效益等设置分级奖励,激发更多人积极参与农村创业。此外,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人才回流的宣传机制,吸引更多在外的优秀人才关注和参与乡村建设,营造出积极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只有当返乡人才看到家乡的变化、感受到创业环境的友好,才能激发他们“落叶归根”的情怀,进而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创业风险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创业风险,是确保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稳步成长、创业项目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完善现有的政策体系,不仅要出台鼓励创业的文件,更要保障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执行。政策不能停留在纸上,要依靠简化行政审批、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等实际措施,减少创业者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手续繁琐问题。此外,政府应设立专项创业基金,特别是针对农村中小型创业项目,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帮助创业者解决初期资金不足的难题。资金是创业项目的生命线,但很多农村创业者因缺乏抵押物或信用评级低,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为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探索更加灵活的融资渠道,如设立农村创业担保基金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扶持,依靠政府担保或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和风投机构参与农村创业项目,尤其是对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创业本身充满风险,农村创业者面对市场波动、技术瓶颈等问题时,往往抗风险能力较弱,建议政府设立创业风险保障机制,比如创业保险或风险补偿基金,帮助创业者在项目失败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只有在政策、资金、风险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为农村创业者提供一个稳健的创业环境,真正让创新创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只有持续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确保政策落实与资金到位,才能真正为农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乡村振兴的路虽然漫长,但只要稳扎稳打地落实每一个路径,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扶持项目“家具制造业布局规划及信息化系统管理研究”(2022kj11)。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文娟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