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曼海村寨环境改造与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实践

时间:2024-11-26 13:17:21来源:成都文理学院 艺术学院 文字:毛艺霖 舒 欣 宋美玲

  摘要: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乡村振兴战略犹如一股春风,拂过广袤的乡村田野,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战略深刻触及农村经济的振兴、人居环境的蜕变、社会治理的强化以及文化自信的增强,是引领乡村迈向全面繁荣的康庄大道。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碧溪村的曼海小组,作为本研究深入探索的项目案例,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多元的社会经济结构,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环境优化与产业升级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样本与深刻的洞见。这里,多民族和谐共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自然风光如诗如画,然而,曼海小组也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瓶颈以及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化”挑战。因此,如何在尊重与传承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并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曼海小组乡村振兴道路上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

  为此,本研究将融合文献梳理、田野调查、案例剖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曼海小组,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交流,搜集第一手资料,精准把脉其发展现状与瓶颈。在此基础上,团队将运用环境设计、产业规划等跨学科智慧,精心构筑一套涵盖环境美化、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的综合解决方案。旨在为曼海小组乃至更广泛区域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一套既具前瞻性又具实操性的行动指南与策略框架,助力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生,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曼海小组现状

  曼海——傣语“曼”为“村寨”,“海”为勇敢者,合为勇敢的人居住的村寨。曼海小组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距离墨江高铁站约17公里,距离碧溪古镇约3公里。整个村寨地势西高东低,村宅核心聚居区周围竹林环绕,村寨内民居建筑呈台地式分布,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谐共生,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格局基础。

  曼海小组多民族混居,以哈尼族和汉族为主,常住居民277人,村内老人居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庄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曼海小组人均根地面积少,仅1.14亩/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非农产业为主导的生计模式。曼海小组依托碧溪古镇,形成了以制作竹编农业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导的农贸服务业,竹编是过去一段历史时期的支柱产业,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传统竹编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6年以前,曼海小组每年种植烤烟约200亩(0.133平方千米),村内留存28栋红砖烤烟房,近年来由中国烟草帮扶建设有新型烤房10座,烤烟种植产业成为曼海重要的支撑产业。

  当前,曼海小组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多重挑战。首要问题是入村道路单一且未硬化,这不仅限制了村民的日常出行,也制约了外界资源的有效输入。尽管村内主路已实现硬化,但部分路段狭窄,加之存在陡坡,给车辆通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安全隐患。此外,串户路受地形所限,既狭窄又未能形成环形网络,进一步加剧了村民出行的困难。

  在环境卫生方面,村寨的雨污排放系统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机制,而垃圾收集点的布局也显得不够合理,远离居民聚集区,给垃圾的分类处理与回收带来了挑战。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全村仅有一座公共旱厕和篮球场作为基本的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民居建筑方面,曼海小组展现出一种质朴而独特的风格。民居以夯土黄色为主色调,多数采用土坯墙,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然而,新建楼房虽在墙面装饰上增添了鲜艳色彩,但整体上仍保持着与传统民居的和谐统一。民居多为一至二层结构,偶有三层建筑点缀其间,屋顶则以青瓦覆盖,传统而典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简易附属建筑使用的是石棉瓦,且整体尚未实现人畜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环境的质量与卫生状况。

案例分析:曼海小组的具体实践

  经过缜密的现场勘查、广泛的问卷调查及深入的村民参与式讨论,研究团队为曼海小组精准确立了发展蓝图,该蓝图紧密契合其四大核心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独具特色的非遗竹编文化以及村民强烈的自我发展意愿。借助紫米小镇田园综合体繁荣发展的东风,以及碧溪古镇深厚文化底蕴所散发的强大文化磁场,团队策划了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与教育的综合发展策略。

  此策略的核心在于“农、文、旅、教”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模式,特别是以乡村旅游为引擎,旨在通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牵引农产品销售、竹编手工艺品创作、民宿体验及特色餐饮等多元产业的联动发展,为曼海小组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一路径不仅致力于推动经济繁荣,更关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力求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全面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

  为实现上述愿景,整个村落改造工程被细化为四大核心板块:一是产业孵化工程,聚焦于培育新兴产业,激活地方经济。二是基础设施工程,着重于改善交通条件、完善排水系统及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宜居宜业的基础框架。三是建筑功能完善及风貌提升工程,旨在保留传统民居风貌的同时,提升建筑功能性与美观性,实现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改造。四是环境卫生工程,致力于建立健全的垃圾处理与污水排放系统,打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通过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曼海小组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产业孵化工程

  乡村微文旅综合体构建:在村寨核心区域,将废弃的烤烟房转型升级为集网红民宿、体验作坊、图书馆、茶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微文旅综合体。此项目深度融合了竹编技艺与哈尼族文化,旨在打造具有鲜明乡村气息与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体验村寨。同时,依据农户的自主发展意愿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改造后的空间既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又可以满足游客体验。改造过程中拆除了废弃、养殖及危险性建筑,对其他建筑进行风貌改造,合理规划内部空间与空闲地,串联形成精品观光体验线路,积极鼓励农户参与经营,孵化出多元化业态,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乡村旅游特色活动开发:为了充分挖掘曼海小组乡村旅游的潜力,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活动,旨在促进非遗传承与活化,同时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包括“非遗竹编研学”,覆盖不同年龄群体,通过传承人现场授课与实操,让游客深入了解竹编技艺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亲手制作竹编作品,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寻找古茶树”活动则将自然风光与文化遗产融合,引导游客探索古茶树资源,学习茶文化知识;“体验哈尼族刺绣”则让游客亲身体验哈尼刺绣的独特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曼海小组的旅游吸引力,还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

  特色竹艺产业品牌塑造:依托村寨丰富的竹资源与精湛的竹编技艺,致力于打造曼海小组特色竹艺构筑物品牌。通过以竹子为原材料,结合竹编技艺的精湛呈现,不仅能够美化村庄景观,还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竹艺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村中竹艺手艺人的自信心与技能水平,还促进了竹艺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村寨重要的经济支柱与形象标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融合发展:在村寨的农业产业升级方面,按照森林茶标准对原有茶田进行了升级改造,引入“茶园+果树种植”模式,选用观赏性与经济价值兼具的乔木品种,旨在提升茶园的综合效益与观赏性。同时,创新性地实施了烤烟与油菜花的轮作制度,既丰富了农业景观的多样性,又确保了农作物的稳定收益。此外,根据村寨的用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还种植了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特色菜叶类、根茎类及瓜果类果蔬,进一步丰富了村寨的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内容,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乡村体验。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曼海小组道路网络优化与特色化发展:曼海小组的道路规划迎来全面升级,旨在构建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为了打造更加宜居的乡村环境,对入村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并创新性地抬高部分路面,形成开阔的前广场,既提升了村庄形象,又方便了村民及游客的出入。在原有单一村庄内环线的基础上,增设了村庄外环线,以分散交通流量,提升整体通行效率。同时,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将拥有独立的道路系统和专属入口,确保文化体验的纯粹与独特。此外,实现了家家户户串户路的全覆盖与硬化,确保村内道路的畅通无阻。对于陡坡路段,将不通车部分改为台阶,并增设安全防护措施;通车部分则强化了路面结构,设置了防滑齿条,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拓宽。

  基础设施整合与村寨特色照明系统:在提升道路网络的同时,也对村庄内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整治,将其统一入地铺设,既美化了环境,又消除了安全隐患。为了进一步提升村寨的夜间景观,设计了以竹文化和哈尼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照明系统,通过艺术化的灯光布局与造型设计,充分展现了曼海小组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乡村风情。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整合与提升,不仅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曼海小组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功能完善以及风貌改造工程

  村寨建筑功能完善与特色发展规划:为激发村寨活力,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对村寨内所有建筑进行详尽调研与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建筑现状与住户发展意愿。针对闲置村寨及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住户,进行专项编码,并规划适应性改造,如打造非遗精品体验院落,增设酿酒坊、豆腐坊等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提升村寨旅游吸引力。改造过程充分尊重传统建筑风貌,旨在提升建筑的美观性与实用性。通过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优化建筑内部空间布局,满足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的双重需求。此外,鼓励使用当地材料与工艺,体现村寨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村落基础设施与景观的整体优化:在村寨整体风貌改造中,特别注重非遗文化的融入与创新。利用竹编文化打造的特色寨门,成为村寨的新地标,彰显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同时,依托非遗竹编文化对道路、挡土墙、景墙等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升级,提升村寨的通行效率与景观品质。这一系列改造措施,旨在打造一个集居住、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魅力村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环境卫生提升工程

  村寨养殖环境优化与基础设施升级规划:针对村寨原有人畜不分离、养殖环境恶劣的问题,本次改造在村寨核心区域外围精心规划了集中养殖场。此举旨在解决养殖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矛盾,通过实施人畜分离的新型养殖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村防疫水平,减少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风险,还促进了养殖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发展,为曼海小组养殖产业的壮大与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污水排放系统重构:为改善村寨环境卫生,重新规划了污水排放系统。采用现代化技术,每户预留φ110PVC管将污水引导至村内新增的污水检查井内。随后,通过高密度聚乙烯中空缠绕排水管(HDPE)DN400主管与DN200支管组成的高效排水网络,将村内污水汇集并排放至新规划的污水收集点,实现了污水的有序收集与处理,有效保护了村寨水环境。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在提升村寨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明确将垃圾分为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四大类,并在前端分类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分类准确到位。此举不仅简化了后续处理流程,还大幅减少了末端垃圾总量,推动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村寨配置了垃圾外运车辆,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定时外运,确保村寨环境整洁有序。此外,垃圾箱设计融入了竹编元素,既实用又美观,与村寨整体风貌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村寨的视觉效果与文化内涵。

  本论文探讨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曼海小组的综合改造与产业升级之路。改造工程作为启动阶段,虽仅为整体发展蓝图中的一小步,却为村寨的蜕变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巧妙利用废弃资源,成功打造了集网红民宿、体验作坊、图书馆、茶室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微文旅综合体,不仅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韵味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还巧妙融入了现代旅游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村寨的旅游业态。

  在乡村旅游的打造上,曼海小组充分利用了其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一方面,依托村寨独有的竹编技艺与丰富的竹资源,孵化特色竹艺品牌,不仅展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购物体验,为村寨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了村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然而,改造工程的完成仅仅是开始,后续的持续运营才是对村寨发展真正的考验。为确保村寨能够持续繁荣,需关注建立健全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各项设施与业态的高效运转;加强居民参与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与专业技能,使其成为村寨发展的主力军;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手段提升村寨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与村寨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与升级产业布局,确保村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碧溪村曼海小组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671113)。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董卫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