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时间:2024-11-26 13:08:03来源: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王 海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将劳动教育活动与乡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既可提升学生对乡村文化和资源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又能推动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将详细分析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价值,并探索其实践原则与具体路径,以期助力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全面成长,并实现乡村资源可持续利用,夯实教育支撑,赋能乡村振兴。

  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乡村文化和资源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并推动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职院校应遵循育人性、互动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基于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促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入数字化工具集成乡村资源信息,提高劳动教育效率,并积极利用乡村多样化资源开展跨学科项目,增强劳动教育深度和广度,从而切实推进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创新构建与持续发展。

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的重要价值

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乡村文化和资源的认知与理解

  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能显著提高学生对乡村文化及资源的认知。在传统教育体系下,学生接触乡村实践的机会较少,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乡村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并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理解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地域特色。例如,学生通过参与农作物种植、收获,以及当地工艺品制作过程,不仅能掌握农业及手工艺的基本技能,还能体验乡村生活节奏和民俗文化韵味。此外,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还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乡村资源。在实践中,学生可接触到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了解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从而意识到资源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将明白如何科学地利用资源,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使用的认识。与传统课堂理论学习相比,高职院校的实践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为学生未来在乡村或其他地区的工作做好准备。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

  建立基于乡村资源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劳动技能及创新能力。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能将学生置于乡村环境,直接参与农业、手工艺等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技能。在乡村种植或畜牧产业中,学生不只能学习到种植和养殖技术,还能直面和解决现场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高职院校可在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劳动教育中开展乡村资源加工和创新利用项目,如将地方农产品转化为新型商品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等,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商业机遇,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深入了解从原料采集、加工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对未来在乡村或其他区域的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立基于乡村资源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让学生获得技能培训,使其学会如何观察并利用乡村资源,发展可持续商业模式,从而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促进乡村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教育与地区发展的互利共赢。

有助于推动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基于乡村资源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对推动乡村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作用。实践基地是教师教学和研究的平台,教师可在此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乡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项目,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环保的紧迫性,并学习具体操作和监测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同时,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也将探索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乡村资源的方法。部分院校学生通过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对太阳能、风能的应用等,既可获得新技术知识,又能评估相关技术在乡村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此外,学生还能了解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条件下,通过农林复合系统或生态农业等有效利用乡村资源,从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这一教育模式不只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发展,更培养了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如何平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能为未来成为能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高职院校教育实践模式优化了对乡村资源的利用,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培育出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新型专业人才。

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的遵循原则

育人性

  高职院校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必须秉持育人性原则。教师教育活动和项目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涵盖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人格品德的塑造。教师教育内容设计除了技能传授,更应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以及对乡村文化和资源的价值认识。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活动设计应以学生需求为优先,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需要。例如,在推进实践基地中的乡村劳动项目时,不仅需教授学生相关农业或手工艺技能,还应为学生提供参与乡村社会活动的机会,如庆祝乡村传统节日、体验乡土文化等。此外,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环境设置上也要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风格。教师应利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设计多样化且吸引人的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乡村资源的认识和尊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索动力。总之,教师的教育活动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有效利用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深化学生对乡村资源利用的认知。

互动性

  高职院校在基于乡村资源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应坚持互动性原则,引导学生、教师及乡村社区进行广泛互动与交流。互动不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还包括学生与乡村环境、资源的深入接触,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设计要促进广泛互动。学生在参与农作、畜牧、乡村工艺等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与教师交流,也需与当地农民或手工艺人深入学习,从而理解并掌握传统技艺并进行现代性转化。同时,学生可参加乡村社区服务项目,如在乡村支教等,从而有效促进教育的互动性。此外,教师教育内容应包括乡村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学习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出贡献。高职院校对互动性原则的实施,可将教育从单向的知识传授变为多向的交流与共享,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乡村社会,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可持续性

  高职院校在基于乡村资源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还应坚守可持续性原则。高职院校在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活动的长期影响,确保所利用的乡村资源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以支持当前及未来的教育需求和乡村发展。首先,高职院校组织的教育项目和活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还要注意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防止因教育活动而造成不可逆损害。例如,在涉及农业实践的教育活动中,应推广使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和方法,包括有机耕作、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壤保护技术,并教授学生如何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开展农作活动。其次,院校在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维护中也要使用环保材料和绿色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院校在基地运营中,也应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和雨水收集系统等。如此,高职院校可为学生提供实际学习和应用乡村资源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如何在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保护间找到平衡,进而培养出既具备实际技能又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同时推动乡村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探究

基于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与文化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调研乡村资源的种类和可用性。乡村地区富含土地、水源、植被、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高职院校需与当地合作,详细调研资源,确定哪些可用于教学和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围绕特色作物种植、管理、加工和营销,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块。其次,开发符合教育目标的实践项目。以特色作物种植为例,教师可设计一系列从田间管理到产品销售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种植、病虫害管理、收割、加工及市场调研等环节,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产量或改进传统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再次,教师还可结合乡村的文化遗产,开展一系列基于传统手工艺的教学项目,如设立工作坊引导学生学习制陶或编织等。在教授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乡村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工作坊可与当地工匠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还要设计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的项目。例如,院校可开设生态农业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或通过合理土地管理技术防止土壤退化,以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加强其在实际操作中对可持续资源的利用。最后,定期评估和反馈。教师要定期评估学生表现和学习成果,收集实时反馈,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提供依据,助力教育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实践能力提升。由此,高职院校将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引入数字化工具集成乡村资源信息,提高劳动教育效率

  高职院校还可引入数字化工具集成乡村资源信息,推动教育技术现代化,并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教师通过数字化工具,可系统管理和优化乡村资源利用,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且动态的学习环境。第一,建立健全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系统应涵盖乡村地区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气候数据、土壤类型与质量信息、水资源数据及生物多样性信息。同时,系统还应整合乡村的社会经济数据,如人口结构、经济活动与文化遗产信息等,从而为教育项目设计和实施提供必要支持。第二,利用集成数据,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项目。例如,教师可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导学生分析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关系,或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分配,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教授学生科学管理和利用乡村资源的方法。第三,应用数字化工具收集学生评估和反馈。教师可通过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和实践成果,同时学生也可通过平台提交作业、接收反馈和参与讨论。这种互动方式,提升了学习灵活性和参与度,也促进了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第四,高职院校要定期更新和维护数字化工具,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助力其熟练使用相关工具开展教学和学习。如此,基于乡村资源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显著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资源管理,同时也为其未来在乡村地区或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知识基础。

利用乡村多样化资源开展跨学科项目,

增强劳动教育深度和广度

  高职院校还可利用乡村多样化资源开展跨学科项目,加深劳动教育深度与广度,并通过跨学科学习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体验,增强学生利用和理解乡村资源的能力。第一,教师要基于跨学科、跨领域前提,对乡村的多样化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分类。例如,教师可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如土地、水源等)、农业资源(如作物、养殖技术等)、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民间艺术等),社会资源(如社区组织、地方产业等),并基于资源规划多个相互关联的教育模块,使每个模块从不同学科角度探索资源利用方式,如教师可设计一个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涉及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在该项目中不仅要学习作物种植,还需探索作物生长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提升产量、保护环境,并探索作物产业如何影响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深化学生学习体验,例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真实乡村改造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小规模水资源管理系统或改进传统工艺以适应现代市场。教师需指导学生在项目中应用跨学科知识、开展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教师在跨学科项目设计时,要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度,将项目设计为多阶段,且每阶段需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同时引入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第四,高职院校要建立支持系统,引入具备相关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充足教学资源(如实验设备、教材等)以及良好的项目管理和评估机制,并与当地合作,增加教育活动的实际性和相关性,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现场学习经验。由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有效利用乡村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深入且实践性强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增强学生对乡村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基于乡村资源利用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仅能助力学生技能提升,还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桥梁作用。高职院校应利用这一机遇,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将其打造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平台。

  202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劳同频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SJSZ0525)。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李晓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