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
摘要: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的收入增长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和一系列扶持措施的落地,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户收入的持续增长,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文章梳理了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现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的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机遇。
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现状分析
脱贫农户基本特征
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的基本特征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交织。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农户略多于女性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性别分工。在年龄结构上,中老年农户占据较大比例,其凭借丰富的农业经验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在脱贫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受教育程度上,脱贫农户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升,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户依然占少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家庭规模上,脱贫农户多以中小型家庭为主,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成为其脱贫的重要力量。
收入结构分析
脱贫农户的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农业收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农业收入方面,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贡献最为显著,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如枸杞、红枣等的种植,为农户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在非农业收入方面,外出务工收入、家庭副业以及小型家庭经营所得逐渐成为重要的补充,显示出农户在多元化增收方面的积极探索。在政策性收入方面,政府补贴、项目资金以及农业保险赔付等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农户收入的重要作用。尽管非农业收入和政策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农业收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依然是农户脱贫后持续增收的基础。
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面临的挑战
政策扶持与资源获取的挑战
在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的过程中,政策扶持与资源获取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政府虽已出台一系列农户经济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精准对接成为首要难题。由于地域广阔、农户分散以及信息流通不畅等因素,部分脱贫农户难以即时捕捉政策动态,或因自身受教育水平、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有效理解和利用政策资源,使得政策红利的释放受到阻碍,农户收入增长的速度与幅度因此受限。政策扶持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构成另一重考验。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发展的起点。如何在农户成功脱贫后,确保政策扶持不“断档”,避免因支持力度的减弱而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成为政策设计与执行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难题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受到农户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在西北地区,部分农户受限于较低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难以有效吸收并转化新技术为实际生产力,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限制了农户通过科技手段增加收入的可能性。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农户接纳能力的滞后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面临着市场波动与自然环境的双重挑战。农户在决定种植或养殖项目时,须谨慎权衡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如何在市场与自然环境的双重考验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与持续优化,成为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的又一难题。
非农就业与创业机会的匮乏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在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活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所能提供的非农就业岗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量脱贫农户的转移就业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构成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第一道障碍。同时,农户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局限性成为其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又一障碍。长期以来,部分农户专注于农业生产,缺乏非农产业所需的技能和经验。当面对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时,部分农户因无法胜任工作而错失良机,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脱贫农户在非农就业市场中面临的困境。
资产收益与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困境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推进受到诸多制约。在西北地区,由于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和信息的不对称,部分农户难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或者流转价格未能反映土地的真实价值,土地收益无法实现最大化,限制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户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由于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资产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农户从集体经济中获得的收益有限,削弱了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影响了农户通过集体经济实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积极性。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较低也是制约其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投资理财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农户难以有效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来增加财产性收入,不仅限制了农户的财务规划能力,也增加了其面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社会保障与风险抵御能力不足
在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面临的社会保障与风险抵御能力不足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农户在应对疾病、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缺乏足够的经济缓冲和保障措施。医疗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部分农户受限于经济条件,仍难以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此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风险抵御需求。
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的具体路径
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
在推动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的过程中,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层面的精准施策和资源配置,为农户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激发其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增收。政府需进一步细化支持措施,确保政策可以精确惠及每一户已脱离贫困的家庭。例如,对于因健康问题导致经济困难的家庭,可以实施医疗援助和健康促进计划;对于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可以采取社会保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策略,为其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
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的设计与执行同样重要。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参与特色产业的开发和经营。例如,在甘肃的一些地区,政府通过扶持农户发展枸杞、黄芪等中药材种植,以及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和市场拓展等服务,帮助农户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来源。
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应加大对西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例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户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探索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的具体路径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无疑是一个核心环节。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附加值提升,提高农户的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西北地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尤为重要,可以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效率,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例如,在宁夏的某些灌区,通过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良种培育技术的推广也不容忽视,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为农户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户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合适的特色种植业,如甘肃的马铃薯、新疆的葡萄等,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市场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通过科学饲养、疫病防控等措施,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户带来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附加值提升也是实现农户收入增长的重要环节。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农户们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深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将新鲜的水果加工成果酱、果汁等,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品牌建设方面,农户们通过注册商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非农就业与创业
在探索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的具体路径时,促进非农就业与创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服务、乡村小微企业与合作社的培育以及乡村旅游与服务业的发展等策略,为农户提供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
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服务是促进非农就业的关键。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就业技能和竞争力。例如,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电工、焊工、厨师等培训,使农户掌握一技之长,便于其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建立完善的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其顺利实现非农就业。
乡村小微企业与合作社的培育是促进非农就业与创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户创办小微企业或加入合作社,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降低农户的创业成本和风险。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帮助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与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实现农户收入增长的有效手段。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户利用自家的农舍、田地等资源,开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开设农村超市、餐馆、理发店等,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
资产收益与财产性收入增长
在探讨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的具体路径时,资产收益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方向。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发展与完善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农户金融素养提升与金融服务普及等措施,为农户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实现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长。
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是释放农村土地潜力、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在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有经营能力的农业企业或个人,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例如,在陕西的某些地区,农户通过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的果树种植合作社,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流转费用。
集体经济的发展与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是提升农户财产性收入的关键。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户通过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参与集体经济项目,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建立健全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户能够按照其投入的比例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例如,甘肃的某些农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养殖项目,农户以资金或劳动力入股,年终时根据养殖项目的盈利情况进行分红,有效增加了农户的财产性收入。
农户金融素养的提升与金融服务的普及也是实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户金融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和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帮助农户更好地利用金融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例如,通过金融知识的普及和金融服务的提供,农户能够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理财,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
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的收入增长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非农就业与创业以及资产收益与财产性收入增长等多路径的综合施策,可以有效推动农户收入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创新等特色路径,为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农户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各方协同合作,确保脱贫农户能够稳定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提高社会保障与风险抵御能力
为有效应对脱贫农户面临的社会保障与风险抵御能力不足问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其社会保障和风险抵御能力。应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农户的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广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农户积极参保,提高其医疗保障意识。
建设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户积极参保,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风险抵御支持。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此外,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农户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的能力。政府通过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指导农户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设立灾害救助基金,为受灾农户提供及时的救助和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
202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职业培训增收效应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陇南三县为例”(2023A-272)。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尹雪敬
终审:魏文源